虫草蝠蛾

Hepialus armoricanus   Oberthür
   

  112  浏览



形态描述

成虫:雄翅长18~21mm、体长14~19mm,雌翅长22~23mm、体长15~20mm。触角丝状黄褐色,26节,除端节呈锥状外,其他各节均宽稍大于长,触角形状如图46a;下唇须短小,3节,隐于额下毛簇中不易见到,下颚须及喙退化;复眼黑色,椭圆形,有浅色眼垫,身体黄褐至棕褐色,胸部背面色稍深,体表披有较长的灰黄色长毛,雄蛾较雌蛾毛长,色亦深;前翅正面前缘深褐色,Sc脉与前缘间有银白色散斑,中室部有1灰白色三角形斑,上有不甚规则的黑色纹,中线成1条断续的白色宽带,外线灰黄色,缘线灰白色,各线之间位于各条翅脉的间隙处有不规则的黑色点,后缘内侧位于Cu2脉处有l半圆形黑褐色纹,纹中白色,半圆形的内侧至翅基间有较大面积的浅色区,后翅棕褐色,基部有灰褐色长毛,翅上的斑纹不同个体变化较大,体翅的颜色亦深浅不一,一般说雄性色鲜艳,有的个体有铜绿色光泽;雌性色暗,黑斑明显;前翅及后翅的反面均为灰褐色,前翅上的斑纹仅隐约可见。Rl脉出自R脉的中部,R2及R3脉的分支处接近外缘,R4及R5脉同出自中室顶角,Cu2脉不达翅外缘,翅脉构造如图46b。胸足黄褐色,前足胫节有胫距,长达胫节的1/2,距端分岔,胫距形状如图46c。
雄性外生殖器(图46 d):背兜上宽下窄,中部弯曲,向外侧扩张,上部变细呈鸟嘴形,下部窄,骨化强,内侧有1小钩,顶端尖呈刺状;抱器瓣粗状,中部弯曲呈肘状,上端钝圆,下端有1折向外上方的蝎尾形锥状单钩;基腹弧粗细均匀,端部向内弯;囊形突宽大于长,末端平齐。
卵:椭圆形,长0.6~0.8mm。表面光滑,初产的卵浅绿有微蓝色光泽,孵化前呈灰褐色至灰黑色;花冠区在长轴的一端,精孔部位稍隆起(不受精卵则凹陷),中问呈不规则的5瓣形纹,但颜色很浅,外围有3层浅色条纹组成的圈,再向外呈2层深色放射状纹,由10~11条组成,放射状纹之间又有细条纹,卵的形状及花冠区构造如图47a、b。卵一般产于地表缝隙中或寄主根茎附近,呈堆状,每堆可由10~30粒不等。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9~45mm,最宽处在腹部3、4节,5~6mm。身体一般成纵“~”型(图48a)。头部棕褐色,宽3.8~4.3mm。额高与冠缝等长,成等边三角形,傍额片仄,下端不与唇基片连接,额缝弯曲;唇基片白色,头的形状及毛序如图47c。上唇的缺切浅而小,只有上唇高度的1/10,前缘弯曲,两下角成缺切状,上具刚毛6对,中间1对短小;上唇反面的前上方狭仄,两侧角呈臼突状,下部边缘近波浪形,近下方有钉形刚毛6根,上唇形状如图47d、e。上颚具5齿,1齿较小,在颚的内侧,2、3、4、5齿由高到低依次向另一方向排开,颚的内侧无明显臼齿,背向在1齿下方有粗壮刚毛1根,上颚形状如图47h、i。吐丝器长锥形,斜向后方,前额有毛2对,吐丝器之长,超过负须节、外颚叶及下颚须的总和,如图47g。单眼6枚,第1单眼稍大于其他单眼,并与第3单眼远离,2、4、6单眼排成1行,1、3、5单眼排成另1行,单眼排列次序及形状如图47f。身体乳白色至污白色,圆筒形,前后粗细近相等。各体节上有明显的大小不等的浅灰色毛基片,其位置与排列是分种特征之一。
胸背板乳黄色,骨化不明显,胸部第l节不分小节,2、3节各分为3小节;胸足腿节长于其他节;腹部l~8节各分为5小节,9~10节各分为2小节,各节上毛序如图48e。气门新月形,气门筛黄褐色,围气门片棕黑色;腹足5对,趾钩圆环多行,多达7~8行,内行23~35,外行3 7~40个,内行趾钩长,端部下弯呈钩状,向外则逐渐形成刺状小棘,臀足趾钩为肾形缺环,行数与腹足相似,内行有趾钩36~39个,外行42~44个,但缺口内陷部位只有3行,且趾钩明显短小,幼虫趾钩如图48c、d。
蛹:赭黄至赭褐色,长23~31mm,宽6~8mm。圆筒形,头顶有突起的角状瘤,触角在头的两侧、复眼上方左右摆开,顶端达下颚须位置的下方;下唇须退化只显有泡突状痕迹;下颚须不见,下颚短,只达中足的一半;前足末节达前翅长的1/2强,中足上方不与复眼相接,末端在前翅末端上方,后足在前翅末端外露。胸部呈赭黄色,背面各节较光滑,色亦浅;腹部1~3节腹板明显变仄,两侧有排列成波浪状的倒刺1排,腹足痕迹被第2节腹端所掩盖;4~6节上的腹足痕迹仍然明显可见,每节上有倒刺两排,上面1排中间不连贯;第7腹节腹面有瘤状突,第8、9节上的生殖孔明显可见,生殖孔的两侧各有1瘤状突;腹部背面1、2节无明显特征,3、6节各有连贯的由倒刺组成的波浪状带两条,中央部位的倒刺粗大,第7节上有明显的刺7枚,8、9节各有1对乳突,但无小棘。如图49a、b、c。

生物学

寄主:主要是珠芽蓼、圆穗蓼、长小苞黄芪、小大黄等及多种高山草甸植物的嫩根、芽、茎。

其它信息

冬虫夏草原名夏草冬虫,是虫草蝠蛾幼虫春夏之交自越冬隧道(丝网状)迁徙至地表时,被一种真菌(Cordyceps sinensis (Berkeley)Saccardo)所寄生,幼虫头部长出子座,伸出地面,很似草的样子,当将被寄生后的幼虫挖出后,则是一支菌虫连体,称为虫草。冬虫夏草是我国一味名贵药材。李时珍(1578)的《本草纲目》中未有记载。据考证此种中药在清雍正或乾隆年间才应用(中国药学大典,1958)。赵学敏(1757)的《本草纲目拾遗》和吴遵程(1777)的《本草从新》才把它记载为药材。《四川通志》、《在黔囊》、《文房肆考》、《柑园小识》等书中均早已提到,足见在民间应用已久。虽早已应用,但因冬虫夏草的昆虫寄主非止一种,因而中名也不统一,应从我国冬虫夏草的药材产地来考察,较为客观。我国对冬虫夏草的药材商品规格有三种考察(南京药学院,1960):①炉草—产在西康的巴塘和里塘(现属四川省)一带,以打箭炉(即今康定)为集散地,品质最好;②灌革—产在四川松潘一带,以灌县为集散地,品质次之;③滇草—产在康南滇西一带,以昆明为集散地,质量次。以上说法因限于当时的交通及经贸等条件,并不全面,但统称为冬虫夏草的中药材名称,至今仍沿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