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形态 成体体长10~12 m,已报道的最大个体12.8 m。管状的喙长而明显,下颌明显突出到上颌之前。喙与额之间有1条水平的摺痕为界。在两下颌之间的喉部有1对“V”形的喉沟,在这对喉沟间有几对较小的辅助的喉沟。背鳍小,呈三角形或镰刀形,位于体背的约2/3处。尾叶宽,中央有1个缺刻,但有些个体没有缺刻。鳍肢较小,梢端钝。呼吸孔新月形,凹面向前。全身暗褐色,腹面色较淡并有不规则的白斑。在体背
面通常有大量浅色的同种鲸的齿痕,在体下面也常有,在雄性尤其多。
成体的颅基长134~152 cm。鼻骨大,但并不悬在上鼻孔之上。鼻骨、前颌骨、上颌骨和额骨在颅顶形成的脊不发达。在下颌近前端处有2对齿,一对大三角形的齿位于顶端,另一对较小的钉状的齿在一短的齿隙之后。在成体,即使在嘴闭合时,在突出的下颌的前端仍可看到前面的一对齿。在有些个体,这些齿上有许多藤壶附着。
椎式:C7,T9~11,L12~14,Cal7~22=47~52.
面通常有大量浅色的同种鲸的齿痕,在体下面也常有,在雄性尤其多。
成体的颅基长134~152 cm。鼻骨大,但并不悬在上鼻孔之上。鼻骨、前颌骨、上颌骨和额骨在颅顶形成的脊不发达。在下颌近前端处有2对齿,一对大三角形的齿位于顶端,另一对较小的钉状的齿在一短的齿隙之后。在成体,即使在嘴闭合时,在突出的下颌的前端仍可看到前面的一对齿。在有些个体,这些齿上有许多藤壶附着。
椎式:C7,T9~11,L12~14,Cal7~22=47~52.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拜氏贝喙鲸是喙鲸科中最大的一种,成体体长达10 m左右。管状的喙长而明显。额圆。背鳍小,位于体背的约2/3处。
生物学
拜氏贝喙鲸栖息在北太平洋温带及相邻的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白令
海,主要在大陆坡的深水区。其分布区在东太平洋向南延伸到北纬30°以下加利福尼亚湾南部沿岸,在西太平洋至北纬34°日本本州岛沿岸。拜氏贝喙鲸以5~20头为一群,但有时能看到一些多达50头的群。拜氏贝喙鲸是深潜水者,最长的潜水时间67 min,两次潜水之间的间隔1~14 min。喷潮低而圆,很显著,常迅速地一个接一个地喷出。雄性在6~11龄性成熟,最大年龄约84年。雌性在10~15龄性成熟,最大年龄约54
年。在性成熟的个体中,雌性约占23%,这也表明雌性的寿命比雄性短。雌性终身可以排卵,平均每2年排卵1次,没有证据提示雌性有后繁殖期。产仔高峰在3月和4月。出生时体长约4.5 m。
拜氏贝喙鲸主要摄食底栖的鱼类(深海鳕科 Moridae、长尾鳕科 Macrouridae)和头足类,偶食大洋性鱼类如马鲛、沙丁鱼、竹刀鱼。
在鳍肢和尾叶上有虎鲸的齿痕,提示它们可能遭到虎鲸的猎捕。在牙齿上有鲸虱和有柄的藤壶附着,在皮肤上有鲸虱。在胃、肝、皮脂和肾有大量粗尾线虫 Crassicauda giliakiata 寄生。
日本从17世纪开始猎捕拜氏贝喙鲸,规模不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一个猎捕强度最高的时期,年捕获数超过300头。现在国际捕鲸委员会给日本捕鲸业的捕猎限额是日本海8头,鄂霍次克海南部2头,太平洋沿岸52头。只对日本海域的拜氏贝喙鲸作过数量调查,估计约7000头。在《2000 IUCN 受胁动物红色名录》中,拜氏贝喙鲸被列为低危(LR)等级。
海,主要在大陆坡的深水区。其分布区在东太平洋向南延伸到北纬30°以下加利福尼亚湾南部沿岸,在西太平洋至北纬34°日本本州岛沿岸。拜氏贝喙鲸以5~20头为一群,但有时能看到一些多达50头的群。拜氏贝喙鲸是深潜水者,最长的潜水时间67 min,两次潜水之间的间隔1~14 min。喷潮低而圆,很显著,常迅速地一个接一个地喷出。雄性在6~11龄性成熟,最大年龄约84年。雌性在10~15龄性成熟,最大年龄约54
年。在性成熟的个体中,雌性约占23%,这也表明雌性的寿命比雄性短。雌性终身可以排卵,平均每2年排卵1次,没有证据提示雌性有后繁殖期。产仔高峰在3月和4月。出生时体长约4.5 m。
拜氏贝喙鲸主要摄食底栖的鱼类(深海鳕科 Moridae、长尾鳕科 Macrouridae)和头足类,偶食大洋性鱼类如马鲛、沙丁鱼、竹刀鱼。
在鳍肢和尾叶上有虎鲸的齿痕,提示它们可能遭到虎鲸的猎捕。在牙齿上有鲸虱和有柄的藤壶附着,在皮肤上有鲸虱。在胃、肝、皮脂和肾有大量粗尾线虫 Crassicauda giliakiata 寄生。
日本从17世纪开始猎捕拜氏贝喙鲸,规模不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一个猎捕强度最高的时期,年捕获数超过300头。现在国际捕鲸委员会给日本捕鲸业的捕猎限额是日本海8头,鄂霍次克海南部2头,太平洋沿岸52头。只对日本海域的拜氏贝喙鲸作过数量调查,估计约7000头。在《2000 IUCN 受胁动物红色名录》中,拜氏贝喙鲸被列为低危(LR)等级。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