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形似金钱豹,头小而圆,体长100-130cm, 尾粗长,尾长约为头体长之3/4。身体被毛灰白色,头部有小而密集的黑斑,体背、两侧及四肢外侧有不规则的黑色环纹,耳边缘呈黑色,尾上具有黑色环,尾末端黑色,尾毛长而蓬松。
生物学
雪豹是典型的高山动物,因栖息于雪线附近而得名。夏季在海拔5000m左右的高山草甸空旷地带活动,冬季下降到3500m左右的较低地带觅食。雪豹多在夜间活动,其中以晨昏时刻最活跃,巢区比较固定。雪豹性情凶猛,反应机灵,善奔跑,以岩羊、盘羊、北山羊、白唇鹿、白臀鹿、藏原羚、马麝、高原兔及啮齿类动物为食,有时特别是冬季也常偷袭家畜,但从不主动攻击人。冬末春初发情交配。发情周期54-70天,发情期5-7天。妊娠期90-103天。每胎2或3仔。2年性成熟。寿命一般在10年左右(盛和林等,1994)。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国内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系、昆仑山系、横断山脉、祁连山系、天山、阿尔泰山等地区,即西藏、青海、四川、甘肃、新疆、内蒙古和山西等省
其它信息
种群现状 我国青藏高原及帕米尔高原地区是雪豹的主要分布区(Michael, 1988)。在青海,雪豹总数约650只(Schaller et al., 1988),再加上青海西北的昆仑山系和可可西里部分,估计青海的雪豹不会低于1,000只。在西藏,雪豹分布区的面积至少为青海的两倍(冯祚建,1992),加上甘肃、新疆和四川西北部,估计全国雪豹的总数在2,000-3,000只左右。但据Novell 和Jackson (1992), Schaller 于1992 和Jackson于1992曾报道,中国分布总共估计有2,000-2,500左右,该报道还称全世界共有4,510-7,350只。
致危因素 1、人为活动及经济开发致使其生境缩小,栖息地呈零星斑块状。过度放牧导致草场严重退化,作为雪豹食物资源的有蹄类数量显著下降;2、非法偷猎直接影响并危及雪豹种群的发展。如1990年,青海省湟中县5位农民用携带的45套铁踩夹,捕猎雪豹14只。70-80年代,青海仅报道偷猎雪豹的数目就达60只(Liao and Tan, 1988)。1972-1984年间,青海省天峻县12名矿工,共偷猎雪豹28只(廖炎发等,1990)。1983年春,青海都兰县少数民族8人,2-5月间偷猎了19只雪豹(廖炎发等,1990);3、动物园从野外的活捕,对种群下降也不可忽视。1968年到1984年,仅西宁市动物园在青海5州11县就收购雪豹73只。仅1982-1984年西宁动物园从天峻县疏勒硫磺前后沟收购到21只雪豹,多数是成体(廖炎发等,1990)。但是,很少见到在动物园中成功繁殖的统计报道。可以肯定,繁殖的数量远远少于野外捕得的数量。4、非法贸易也曾经是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雪豹骨代替虎骨入药,以及雪豹毛皮本身作为昂贵的裘皮制品,其价格高昂。80年代在中国大陆、台湾和蒙古都曾有过销售 (Nowell and Jackson, 1996) ,现今已基本不见公开出售。
饲养情况 由于雪豹生活于高海拔地区。国际上许多动物园都试图进行饲养繁殖,但成功例子不多。1983年7月,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青海省西宁市人民公园,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通过几年的努力,成功地解决了人工饲养条件下雪豹的繁殖问题。但至今未形成饲养繁殖种群。
现有保护措施 濒危物种公约(CITES)将雪豹列为附录 I 物种,禁止其进入国际贸易。1980年,中国政府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条例》(草案)将雪豹列为 二类保护动物,至1988年正式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提为 I 级保护对象。近年相继在有雪豹分布的地区建立或筹建了一批自然保护区,如:东大山保护区(甘肃)、塔什库尔干保护区(新疆)。1992年,中国承办了第七届国际雪豹学术讨论会,对我国保护和科学研究雪豹,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保护措施建议 1、严厉打击偷猎及非法贸易活动;2、严格限制动物园和其他饲养设施等从野外捕捉雪豹;动物园要进行协调,在有条件的动物园建立自我维持的繁殖种群,确保对动物园的供应;3、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和羌塘自然保护区作为主要的雪豹保护区要加强有效管理和雪豹野生种群的监测。
致危因素 1、人为活动及经济开发致使其生境缩小,栖息地呈零星斑块状。过度放牧导致草场严重退化,作为雪豹食物资源的有蹄类数量显著下降;2、非法偷猎直接影响并危及雪豹种群的发展。如1990年,青海省湟中县5位农民用携带的45套铁踩夹,捕猎雪豹14只。70-80年代,青海仅报道偷猎雪豹的数目就达60只(Liao and Tan, 1988)。1972-1984年间,青海省天峻县12名矿工,共偷猎雪豹28只(廖炎发等,1990)。1983年春,青海都兰县少数民族8人,2-5月间偷猎了19只雪豹(廖炎发等,1990);3、动物园从野外的活捕,对种群下降也不可忽视。1968年到1984年,仅西宁市动物园在青海5州11县就收购雪豹73只。仅1982-1984年西宁动物园从天峻县疏勒硫磺前后沟收购到21只雪豹,多数是成体(廖炎发等,1990)。但是,很少见到在动物园中成功繁殖的统计报道。可以肯定,繁殖的数量远远少于野外捕得的数量。4、非法贸易也曾经是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雪豹骨代替虎骨入药,以及雪豹毛皮本身作为昂贵的裘皮制品,其价格高昂。80年代在中国大陆、台湾和蒙古都曾有过销售 (Nowell and Jackson, 1996) ,现今已基本不见公开出售。
饲养情况 由于雪豹生活于高海拔地区。国际上许多动物园都试图进行饲养繁殖,但成功例子不多。1983年7月,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青海省西宁市人民公园,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通过几年的努力,成功地解决了人工饲养条件下雪豹的繁殖问题。但至今未形成饲养繁殖种群。
现有保护措施 濒危物种公约(CITES)将雪豹列为附录 I 物种,禁止其进入国际贸易。1980年,中国政府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条例》(草案)将雪豹列为 二类保护动物,至1988年正式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提为 I 级保护对象。近年相继在有雪豹分布的地区建立或筹建了一批自然保护区,如:东大山保护区(甘肃)、塔什库尔干保护区(新疆)。1992年,中国承办了第七届国际雪豹学术讨论会,对我国保护和科学研究雪豹,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保护措施建议 1、严厉打击偷猎及非法贸易活动;2、严格限制动物园和其他饲养设施等从野外捕捉雪豹;动物园要进行协调,在有条件的动物园建立自我维持的繁殖种群,确保对动物园的供应;3、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和羌塘自然保护区作为主要的雪豹保护区要加强有效管理和雪豹野生种群的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