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黑锦蛇

Elaphe schrenckii   Strauch
   

  805  浏览



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体背棕黑色,闪光,自颈至尾有黄色窄横斑。
描述依据标本 黑龙江牡丹江4雄8雌,吉林磐石、土门岭、迷魂阵、辉南、延林、靖宇、松花江、长春16雄17雌1幼,辽宁清原1雄1雌,共21雄26雌1幼48号标本。
形态描述 体全长1300-1600 mm,系我国东北的大型蛇。成体色斑与幼体差异很大。成体头体背棕黑色,以黑为主,鳞被闪光。自颈至尾约有22-28个黄色窄横斑,横斑宽1-2个鳞列,斑间隔占8-12鳞列。上下唇鳞黄或乳白色,各鳞片后半部为黑色。腹面额部稍黄,余者均为乳白或灰白色,杂有明显的黑斑。幼体色斑与赤峰锦蛇的幼体颇相似,所不同有是体色较黑,具白色横斑;头背白斑纹更明显;腹面灰色,具明显的黑白相间的大斑点,有的排列成棋盘格。颊鳞1,吉林1雄右侧2片;眶前鳞1,部分标本有1小的眶前下鳞;眶后鳞2;颞鳞2(3)+ 3(2, 4);上唇鳞8, 3-2-3式,少数7, 2-2-3式,吉林1雌左侧9, 4-2-3式;下唇鳞9-11,前4-5片切前颔片;背鳞23(21、22、24)-23(21、22、20、19、24)-19(18、17),中央17-21行有微弱起棱,体后段起棱较为明显;雄性腹鳞203-222,平均208片,雌性210-224,平均214片。肛鳞二分,尾下鳞双行,雄性58-76,平均67对,雌性54-69,平均63对。
据报道(张服基等,1984:29)该蛇雄性半阴茎不分叉,伸延至第19对尾下鳞处,外翻呈柱状,远端为扇褶型萼区,中部刺区,具刺60余枚,近基部有2枚较大的刺,基部裸区。
上颔齿13-14枚。

生物学

栖息于乡间旧屋顶、田园、山地、林边、平原、草丛、塘边、桥下等
处。食鼠类为主,亦食鸟类和鸟卵。生殖资料据报道(辽宁动物志1987: 117)吉林、黑
龙江有9例记载,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产卵,每产12-21枚,仅1例产6枚,卵重量 18.2-28.1g,大小为(41-63) mm×(28-30) mm,孵化期45-62天,于9月间孵出,在孵化过程中,卵重平均增加5.7g,卵的长径平均增加0.6 mm,宽径平均增加3.2mm。仔蛇具卵齿,自露头至产出时间最长达72小时以上。仔蛇出壳即爬行,脐带擦落,脐孔闭合,脐孔位于肛前第29-32腹鳞处。一般于产后第11-13夭第一次蜕皮,最早于第3天,最晚于出生20天以后蜕皮。仔蛇体重7.4-17.9,平均13.4 g,体全长271-354 mm,平均325.8 mm。仔蛇取食量大,一次可取食2-10 g,平均6.6 g,取食频率高,所以生长发育较快。

生境信息

栖息于乡间旧屋顶、田园、山地、林边、平原、草丛、塘边、桥下等
处。食鼠类为主,亦食鸟类和鸟卵。生殖资料据报道(辽宁动物志1987: 117)吉林、黑
龙江有9例记载,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产卵,每产12-21枚,仅1例产6枚,卵重量 18.2-28.1g,大小为(41-63) mm×(28-30) mm,孵化期45-62天,于9月间孵出,在孵化过程中,卵重平均增加5.7g,卵的长径平均增加0.6 mm,宽径平均增加3.2mm。仔蛇具卵齿,自露头至产出时间最长达72小时以上。仔蛇出壳即爬行,脐带擦落,脐孔闭合,脐孔位于肛前第29-32腹鳞处。一般于产后第11-13夭第一次蜕皮,最早于第3天,最晚于出生20天以后蜕皮。仔蛇体重7.4-17.9,平均13.4 g,体全长271-354 mm,平均325.8 mm。仔蛇取食量大,一次可取食2-10 g,平均6.6 g,取食频率高,所以生长发育较快。

国外分布

国外分布于朝鲜和西伯利亚。

经济意义

系东北大型蛇种,肉可食用,皮可制工业品。以鼠类为食,对灭鼠害有利,应列为保护动物,禁止滥捕滥杀。并加强人工驯化饲养繁殖研究,使野生转化为家养,以利于合理开发利用。

经济用途

系东北大型蛇种,肉可食用,皮可制工业品。以鼠类为食,对灭鼠害有利,应列为保护动物,禁止滥捕滥杀。并加强人工驯化饲养繁殖研究,使野生转化为家养,以利于合理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