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体粗大,亚圆筒形,背面圆凸,腹面平坦。头较短,略侧扁,亚圆锥形,不到全长的1/7。尾特别长,比头和躯干长1.5倍余。吻短而钝尖。眼小,圆形,瞳孔垂直,无瞬膜。吻长比眼径大2.3倍,位于口裂前端上方。鼻孔小而平横,内侧位,前鼻瓣具有1个三角形突出,距口比距吻端为近。口弧形,口宽与口前吻长相等;唇褶位于唇的里侧,上唇褶狭长,口闭时半露,约等于上颌长之半,下唇褶短而扁薄,口闭时完全不见,长仅及上唇褶之半。齿小,中齿头直而三角形,外侧无小齿头,2行在使用,无正中齿,下颌齿较小;上半颌每行22齿,第一和第二齿最大,第三齿很小,第四至第十齿中大,后面几齿渐小,最后几个低平不发达;下半颌每行20齿,第一齿微小,第二第三和第四齿最大,第五至第十齿渐小,最后数齿不发达。喷水孔微小,细狭,裂缝状,位于眼后口角上方,与眼的距离比眼径稍大。鳃孔5个,中大,第三鳃孔比眼径大1.6倍,最后2个距离较近,位于胸鳍基底上方,最后3个较宽,第一个最狭。
第一背鳍呈等边三角形,鳍高与基底加下角长约相等,起点与胸鳍里角相对,后端前于腹鳍起点有一相当距离,前缘微凸,后缘下部凹入,上角钝圆,下角尖突。第二背鳍很小,距臀鳍比距腹鳍为近,上角圆,下角延长尖突。尾鳍很长,腰刀形,大于全长之半;上叶不发达,仅见于尾端近处;下叶前部呈大三角形突出,中部低而延续近尾端,后部呈小三角形突出,与上叶合并,中部与后部间无缺刻。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同大,起点稍后于第二背鳍基底。后者的后角伸达于其基底后部上方。腹鳍比第一背鳍稍小,后缘深凹,外角钝尖,里角尖突,鳍脚管形,后端细尖。胸鳍镰刀形,前缘圆凸,比第一背鳍前缘几长2倍,外角钝尖,后缘凹入,里角圆突。
体黑褐色;头侧鳃孔和前后方,胸鳍基底上方和后方,以及腹鳍基底上方和后方浅褐色;腹面深浅色夹杂;第一背鳍后缘,第二背鳍上部,臀鳍上下部,腹鳍和胸鳍外角都淡色。
第一背鳍呈等边三角形,鳍高与基底加下角长约相等,起点与胸鳍里角相对,后端前于腹鳍起点有一相当距离,前缘微凸,后缘下部凹入,上角钝圆,下角尖突。第二背鳍很小,距臀鳍比距腹鳍为近,上角圆,下角延长尖突。尾鳍很长,腰刀形,大于全长之半;上叶不发达,仅见于尾端近处;下叶前部呈大三角形突出,中部低而延续近尾端,后部呈小三角形突出,与上叶合并,中部与后部间无缺刻。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同大,起点稍后于第二背鳍基底。后者的后角伸达于其基底后部上方。腹鳍比第一背鳍稍小,后缘深凹,外角钝尖,里角尖突,鳍脚管形,后端细尖。胸鳍镰刀形,前缘圆凸,比第一背鳍前缘几长2倍,外角钝尖,后缘凹入,里角圆突。
体黑褐色;头侧鳃孔和前后方,胸鳍基底上方和后方,以及腹鳍基底上方和后方浅褐色;腹面深浅色夹杂;第一背鳍后缘,第二背鳍上部,臀鳍上下部,腹鳍和胸鳍外角都淡色。
生物学
大洋性表层鱼类,有时来近海追捕小型群游鱼类,用长尾击鱼,有时也降入深处。卵胎生,胎儿在子宫内有相残杀习性,每产2-4仔,刚产仔鲨长114-150 cm。雄成鳖长319-549 cm,雌成鲨长376-549 cm,最长达609 cm。肉质佳。
生境信息
大洋性表层鱼类,有时来近海追捕小型群游鱼类,用长尾击鱼,有时也降入深处。卵胎生,胎儿在子宫内有相残杀习性,每产2-4仔,刚产仔鲨长114-150 cm。雄成鳖长319-549 cm,雌成鲨长376-549 cm,最长达609 cm。肉质佳。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标本信息
测量标本4尾;全长630-2860 mm;采自山东青岛,广东闸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