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沽石蛭

Erpobdella luguensis   Lui
   

  156  浏览



形态描述

标本采集地 1968年4月与1981年5—6月在四川盐源县和云南宁浪县境内的泸沽湖岸边采得数十条标本。
形态 身体细长,前端稍狭窄。背面隆起,腹面平坦。个体较大,有的超过70mm。体长32—104mm;最大体宽5—11mm;尾吸盘直径4—8mm。身体共有107环,其中节Ⅰ—Ⅳ各一环;节Ⅴ2环;节Ⅵ3环;节Ⅶ一ⅩⅩⅣ各5环,为完全体节;节ⅩⅩⅤ—ⅩⅩⅥ各3环;节ⅩⅩⅦ2环。完全体节的第5环(b6)比其它环稍大并有不甚明显的浅沟。完全体节的中环(a2)的背面正中有2个灰褐色的斑点,其两侧全为灰白色,故此环似一灰白色带子且特别醒目,其余4环上各有数个黑色或淡褐色交织的斑点。尾吸盘圆盘形,其背面有6—7条灰白色的辐射条纹。身体腹面灰白色或淡黄色,无任何斑点。前吸盘较小,口位于其底部。眼基本上4对,前两对横列在第2与第1环之内,尸两对横列于第4、5环内,往往在前、后两组眼之间还有1—3对较小的眼横列在两侧。眼的位置和数目颇多变异。环带位于第31—45环内,生殖期可占据20环,即在第27—47环内。雄生殖孔位于节Ⅻb1/b2环沟上(即第35/36环沟上)或b2环上。雌生殖孔位于同一体节的b5环或b5/b6环沟上(即第38环上或第38/39环沟上)。两生殖孔通常相隔 3环。肛门在体后背中的第104/105环沟的背中。
精囊甚折叠且膨大,位于节ⅪⅤ—ⅩⅧ之间。输精管长,向前形成一达到Ⅺ神经节的精管膨腔前转,折回来之后与Ⅻ神经节前面的精管膨腔角相连。精管膨腔具有矮胖的角,呈球形,不深深裂开。精巢小,数量很多,位于节ⅩⅧ之后的体侧部位。两根管状卵囊在节ⅩⅥ向前缠绕着折回,在节Ⅻ由雌生殖孔与外界相通。卵囊的盲端十分接近雌孔。

鉴别特征

鉴征 身体前端稍狭窄,背面隆起,腹面平坦。个体较大,有的超过70mm长。完全体节的a2环背面正中有2个灰褐色斑点,其两侧全为灰白色,其余4环上各有数个黑色或淡褐色交织的斑点。尾吸盘背面有6—7条灰白色的辐射条纹。眼基本上4对,分别横列于第2环和第4、5环内,但眼的位置和数目颇多变异。两生殖孔被 环隔开。精管膨腔具有矮胖的角,呈球形,不深深裂开。卵囊缠绕。
分类讨论 就雄性与雌性生殖孔的位置以及精管膨腔具有矮胖的角且不深深裂开而言,本种与八目石蛭颇相近。但是就管状卵囊缠绕着折回和其盲端接近雌生殖孔而言,本种又与被衣石蛭十分相近。本种个体较大,有的体长超过70mm,完全体节中环(a2)背中有两个灰褐色的斑点,其两侧全为灰白色,其余4环上各有数个黑色或淡褐色交织的斑点,肛门位于第104/105环沟的背中,又与八目石蛭和被衣石蛭都不相同,故拟作为一个独立的种。

生物学

生态 本种生活于泸沽湖岸边水深1—3m的石块下,是湖中的优势种水蛭,密度甚大。每年4—7月可以在石块下见到大量的卵茧。卵茧呈椭圆形,半透明。长6—9mm,宽4—7mm,两端各有一管状小孔,背面稍隆起,腹面平坦。其外表光滑,无海绵层,四周有约1mm宽的透明边缘。刚产下的卵茧为乳胶样的黄白色,3—4天之后变为焦黄色,以后变成黄棕色或棕褐色。每一卵茧内有5—14粒卵。卵呈球状,灰白色,不透明。靠近岸边石块下的卵茧较多,一个石块下有5—112个卵茧。据观察,幼蛭一般从小的一端逸出。幼蛭离开卵茧后即能独立生活,体长约为4—6mm。5月底至6月初,有半数以上的幼蛭已从卵茧中逸出。本种以湖中的涡虫、水蚯蚓和昆虫幼虫等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物。泸沽湖位于北纬27°47',东经100°55′的横断山脉中段山系上,海拔为2 685m。全湖面积约52km2,最大水深为73.2m,最大透明度为4.5m,pH值为8.2。湖区年降雨量约为900mm,年日照多达2 600小时以上,是高原冷水性的淡水湖泊。

国内分布
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本种很可能是我国西部高原横断山脉冷水性湖泊的特有种,对研究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颇有价值,可以作为高原湖泊鱼类的饵料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