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体型中等大小,头扁平,吻棱明显;皮肤上有小疣粒,背脊略凹;尾部
具小黑点,尾背鳍褶和腹鳍褶适中(与其他种相比,较明显);前肢掌部和后肢蹠部有鲜
橘红色斑;体腹面正中有1条不规则纵行橘红色带纹,两侧黑斑排列成行。
形态 依据 Gressitt(1941)和Risch(1983)等文献及广东潮州(14雄、12雌)标本描述。
成体:全长74mm,头体长46mm左右,体长为头长(吻至肛)的3.25倍,头扁平,
前部圆,吻端钝圆,突出下唇,吻棱明显,颊部甚倾斜;上唇两侧有唇褶,延伸到口角;
上、下颌具细齿,犁骨齿在内鼻孔前缘汇合,中段分叉形成“∧”形;舌前部短,远窄
于口腔的宽度;眼小,略倾斜,眼径小于鼻孔至眼的距离或鼻间距;耳后腺弱,后端略
弯曲且具斜沟;头背面光滑,平坦,略凹,头后部有“∨”形隆起,与背中央脊线相连,
背脊略凹,在尾基部前隆起。
四肢短小,前肢略长于后肢,粗为后肢的1/2;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重叠
或达对方掌、蹠部;指、趾较细,逐渐变细,端部尖出;掌、蹠突略显或明显;指长顺
序为3、2、4、1,趾长顺序为3、4、2、5、1;第五趾基部具蹼。
尾长与头体长相等或略大于头体长,特别是雌性尾较长;背、腹尾鳍褶适度高,在
尾基部的背、腹鳍褶边缘相平行,末端窄至尖出。
肛孔边缘肥肿状隆起明显,肛裂长大于肛部隆起的高度,后部分开,肛缘具细横沟。
皮肤光滑,背面有小疣粒或呈蠕虫状;腹面具小疣粒;体侧几无缝纹,有肋沟14
条左右,但不太清晰或在背侧部位清晰;颏部和咽喉部几乎无纵纹或横沟。
生活时体背面黑褐或浅黑色;体腹面鲜橘红色,其黑斑点多少和形状变异颇大,咽
喉部有4个大斑或为不规则的橘红色大斑,体腹侧有不规则黑斑点,彼此相连或不连,
在腹部中央形成1条不规则相当宽的纵行橘红色带,有的个体纵带纹不明显。前、后肢
基部腹面和掌、蹠部各有一橘红色斑块;肛边缘为橘红色,后部黑色。尾部腹鳍褶基部
3/4为鲜橘红色;尾后部1/2为浅橘黄色,背、腹鳍褶具有黑色斑点。
液浸标本背面浅褐色,腹面浅黄色(生活时为橘红色)。
第二性征:雄性肛部肥肿状隆起;尾背鳍褶很明显;雄性全长小于雌性。
具小黑点,尾背鳍褶和腹鳍褶适中(与其他种相比,较明显);前肢掌部和后肢蹠部有鲜
橘红色斑;体腹面正中有1条不规则纵行橘红色带纹,两侧黑斑排列成行。
形态 依据 Gressitt(1941)和Risch(1983)等文献及广东潮州(14雄、12雌)标本描述。
成体:全长74mm,头体长46mm左右,体长为头长(吻至肛)的3.25倍,头扁平,
前部圆,吻端钝圆,突出下唇,吻棱明显,颊部甚倾斜;上唇两侧有唇褶,延伸到口角;
上、下颌具细齿,犁骨齿在内鼻孔前缘汇合,中段分叉形成“∧”形;舌前部短,远窄
于口腔的宽度;眼小,略倾斜,眼径小于鼻孔至眼的距离或鼻间距;耳后腺弱,后端略
弯曲且具斜沟;头背面光滑,平坦,略凹,头后部有“∨”形隆起,与背中央脊线相连,
背脊略凹,在尾基部前隆起。
四肢短小,前肢略长于后肢,粗为后肢的1/2;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重叠
或达对方掌、蹠部;指、趾较细,逐渐变细,端部尖出;掌、蹠突略显或明显;指长顺
序为3、2、4、1,趾长顺序为3、4、2、5、1;第五趾基部具蹼。
尾长与头体长相等或略大于头体长,特别是雌性尾较长;背、腹尾鳍褶适度高,在
尾基部的背、腹鳍褶边缘相平行,末端窄至尖出。
肛孔边缘肥肿状隆起明显,肛裂长大于肛部隆起的高度,后部分开,肛缘具细横沟。
皮肤光滑,背面有小疣粒或呈蠕虫状;腹面具小疣粒;体侧几无缝纹,有肋沟14
条左右,但不太清晰或在背侧部位清晰;颏部和咽喉部几乎无纵纹或横沟。
生活时体背面黑褐或浅黑色;体腹面鲜橘红色,其黑斑点多少和形状变异颇大,咽
喉部有4个大斑或为不规则的橘红色大斑,体腹侧有不规则黑斑点,彼此相连或不连,
在腹部中央形成1条不规则相当宽的纵行橘红色带,有的个体纵带纹不明显。前、后肢
基部腹面和掌、蹠部各有一橘红色斑块;肛边缘为橘红色,后部黑色。尾部腹鳍褶基部
3/4为鲜橘红色;尾后部1/2为浅橘黄色,背、腹鳍褶具有黑色斑点。
液浸标本背面浅褐色,腹面浅黄色(生活时为橘红色)。
第二性征:雄性肛部肥肿状隆起;尾背鳍褶很明显;雄性全长小于雌性。
大小
生物学
生物学资料 Risch(1983)记载,本种分布于海拔640m地区。潘炯华等(1985)记载本
种分布于广东东部海拔500~1200m地区。江建平于2002年7月在广东潮州凤凰山海拔
1320m的静水塘内采到成螈26尾。1964年5月曾在福建戴云山海拔1400~1660m的多
处沼泽地水塘内发现此蝾螈,均为底栖,水塘之水深1m左右,腐殖质及水草很厚,曾
见到一群蝾螈在水凼内抢吃一条蚯蚓。该蝾螈的食量很大,在室内饲养观察,一尾蝾螈
可吞食1条65mm左右的蚯蚓。在此地区4月9日至5月10日多次采集中,都未见到
卵,但雌雄螈第二性征特别明显,该螈在此地区之产卵期可能在5月中下旬。
种分布于广东东部海拔500~1200m地区。江建平于2002年7月在广东潮州凤凰山海拔
1320m的静水塘内采到成螈26尾。1964年5月曾在福建戴云山海拔1400~1660m的多
处沼泽地水塘内发现此蝾螈,均为底栖,水塘之水深1m左右,腐殖质及水草很厚,曾
见到一群蝾螈在水凼内抢吃一条蚯蚓。该蝾螈的食量很大,在室内饲养观察,一尾蝾螈
可吞食1条65mm左右的蚯蚓。在此地区4月9日至5月10日多次采集中,都未见到
卵,但雌雄螈第二性征特别明显,该螈在此地区之产卵期可能在5月中下旬。
生境信息
1964年5月曾在福建戴云山海拔1400~1660m的多处沼泽地水塘内发现此蝾螈,均为底栖,水塘之水深1m左右,腐殖质及水草很厚,曾见到一群蝾螈在水凼内抢吃一条蚯蚓。该蝾螈的食量很大,在室内饲养观察,一尾蝾螈
可吞食1条65mm左右的蚯蚓。在此地区4月9日至5月10日多次采集中,都未见到卵,但雌雄螈第二性征特别明显,该螈在此地区之产卵期可能在5月中下旬。
可吞食1条65mm左右的蚯蚓。在此地区4月9日至5月10日多次采集中,都未见到卵,但雌雄螈第二性征特别明显,该螈在此地区之产卵期可能在5月中下旬。
海拔范围
Risch(1983)记载,本种分布于海拔640m地区。潘炯华等(1985)记载本
种分布于广东东部海拔500~1200m地区。江建平于2002年7月在广东潮州凤凰山海拔
1320m的静水塘内采到成螈26尾。1964年5月曾在福建戴云山海拔1400~1660m的多
处沼泽地水塘内发现此蝾螈
种分布于广东东部海拔500~1200m地区。江建平于2002年7月在广东潮州凤凰山海拔
1320m的静水塘内采到成螈26尾。1964年5月曾在福建戴云山海拔1400~1660m的多
处沼泽地水塘内发现此蝾螈
国内分布
广东(揭西、潮州和汕头地区)、福建(德化)。
分类讨论
讨论 胡淑琴等《福建省两栖动物查调报告》(1978)一文记载,在福建省德化海拔
1400~1660m的山区采到东方蝾螈 Cynops orientalis 标本167尾。现经费梁和叶昌媛对该
地标本的进一步研究,并对比研究了保存在巴黎自然博物馆的潮汕蝾螈 Cynops orphicus
的副模标本 MNHNP 1980-4096和4098号以及江建平采于广东潮州的标本,同时还核查
了浙江的东方蝾螈地模标本。结果认为原记载福建德化地区的“东方蝾螈”标本体腹面
黑色斑点或多或少连缀,橘红色在腹中线形成纵条纹(图版IV:13),此特征与潮汕蝾螈
原始文献记述的特征相符合,而与东方蝾螈浙江的地模标本体腹面黑斑少而分散、橘红
色在腹中线不形成纵条纹(图版IV:12)等特征明显有别。因此,根据这一研究结果,建
议将福建省德化地区的原载名为“东方蝾螈”的标本改订为潮汕蝾螈。
1400~1660m的山区采到东方蝾螈 Cynops orientalis 标本167尾。现经费梁和叶昌媛对该
地标本的进一步研究,并对比研究了保存在巴黎自然博物馆的潮汕蝾螈 Cynops orphicus
的副模标本 MNHNP 1980-4096和4098号以及江建平采于广东潮州的标本,同时还核查
了浙江的东方蝾螈地模标本。结果认为原记载福建德化地区的“东方蝾螈”标本体腹面
黑色斑点或多或少连缀,橘红色在腹中线形成纵条纹(图版IV:13),此特征与潮汕蝾螈
原始文献记述的特征相符合,而与东方蝾螈浙江的地模标本体腹面黑斑少而分散、橘红
色在腹中线不形成纵条纹(图版IV:12)等特征明显有别。因此,根据这一研究结果,建
议将福建省德化地区的原载名为“东方蝾螈”的标本改订为潮汕蝾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