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体型中等,体长140cm左右。耳廓发达,耳长16-17cm。眶下腺大而明显。雌雄均具角,横切面呈圆形,两角几平行并呈弧形向后伸展,角尖斜向下方。头后、颈背具长的鬣毛。上体褐灰、灰白或黑色。腋下和鼠鼷部呈锈黄色或棕白色。四肢腿部外侧为黑灰锈色或栗棕色。尾色与上体色调相同。
生物学
生境与习性 主要生活于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在青藏高原山区,多栖于2000-3000m间的亚热带阔叶林及暖温带针阔混交林,于夏季尚可活动在3700m的温带阴暗针叶林中。平时常在林间大树旁或巨岩下隐蔽和休息。以草类、树叶、菌类和松萝为食。9月下旬至10月交尾,次年5-6月产仔,贵州梵净山2-3月有产仔(罗蓉等,1993),每胎1仔。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广东,青海,浙江,福建,江西,安徽,贵州,甘肃,西藏,湖北,陕西,广西,湖南,云南,四川
其它信息
种群现状 目前国内鬣羚分布还相当广,粗略估计全国的鬣羚约有5万只左右。其中,广东山区约残存500只(徐龙辉等,1989);另据80年代后期在西藏地区的野外考察,估计数量有3840±1100只(尹秉高等,1993)。西南亚种是所有亚种中分布最广的亚种,但还没有有关其数量的资料。华南亚种种群小而且被分割,其分布区人口密度相对较大,经济比较发达,尽管还没有该亚种的种群数量资料,但是确信其数量正在减少(Dong, 1988),分布面积也在减少。其它亚种的种群数量没有估计资料。
致危原因 鬣羚系典型林栖兽类,如同其他森林动物一样,随着其分布区内森林被大量采伐,使栖息地遭受破坏。此外,由于鬣羚体型较大,能提供较多的肉食,其皮板质量又属上乘,故于80年代以前,在南方各省区常被猎杀。因此,栖息地被破坏及滥捕滥杀是致危的主要因素。目前该种动物已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然而偷猎现象在个别地方仍未能完全杜绝。
饲养状况 国内一些动物园只有少量饲养供展览。
现有保护措施 1962和1980年,中国林业部主持制定的《野生动物保护条例》(草案)已把鬣羚列为保护动物,1988年中国政府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该种被划为II级保护动物。《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将鬣羚列于附录Ⅰ。在已建的自然保护区中,约有30余处使鬣羚得以保护: 1、西南亚种在白河保护区、蜂桶寨保护区、九寨沟保护区、喇叭河保护区、马边大风顶保护区、美姑大风顶保护区、塘家河保护区、铁布保护区、王朗保护区、卧龙保护区和小寨子沟保护区(四川);太白山保护区、佛坪保护区和周至金丝猴保护区(陕西);白水江保护区和头二三滩保护区(甘肃);高黎贡山保护区(云南); 2、华南亚种在戴云山保护区和武夷山保护区(福建);九连山保护区和武夷山(江西);崇左珍贵动物保护区、西岭山水源林、花坪保护区、千家洞保护区、寿城水源林保护区和银锭山水源林保护区(广西);车八岭保护区(广东);梵净山保护区(贵州)、雷公山保护区(贵州); 3、云南亚种仅在两个保护区存在,西双版纳保护区的保护较好,在玉龙哈巴雪山国家公园的保护并不得力; 4、对于孟加拉亚种,已在墨脱(西藏)建立了保护区,珠穆朗玛保护区当也有其分布。
保护措施建议: 1、加强种群数量的调查工作,为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如西南亚种、孟加拉亚种、云南亚种、尼泊尔亚种); 2、对于其中的部分亚种(如华南亚种)应当升级到国家 I 级保护动物; 3、保护好它们现有的生存环境,在保护区内更应杜绝砍伐林木现象; 4、对非法偷猎鬣羚者,应及时依法惩处; 5、增建一些以保护鬣羚等珍稀野生动物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如在云南红河州金平县境内,可考虑于勐拉区与顶青区一带建立西隆山保护区;在青海玉树或昂欠县的原始林区建立保护区,在这里除可保护鬣羚外,而且白唇鹿、马鹿、麝及猕猴等珍贵动物也能借此获得保护。 6、对于分布于中国边境的亚种,应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合作保护区(如对于孟加拉亚种应在中国和尼泊尔边境建立合作保护区) 7、根据本种在中国的分布和种群状况,以及受国际贸易的威胁不大,可以考虑建议《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将中国种群由附录 I 改为附录 II。
致危原因 鬣羚系典型林栖兽类,如同其他森林动物一样,随着其分布区内森林被大量采伐,使栖息地遭受破坏。此外,由于鬣羚体型较大,能提供较多的肉食,其皮板质量又属上乘,故于80年代以前,在南方各省区常被猎杀。因此,栖息地被破坏及滥捕滥杀是致危的主要因素。目前该种动物已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然而偷猎现象在个别地方仍未能完全杜绝。
饲养状况 国内一些动物园只有少量饲养供展览。
现有保护措施 1962和1980年,中国林业部主持制定的《野生动物保护条例》(草案)已把鬣羚列为保护动物,1988年中国政府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该种被划为II级保护动物。《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将鬣羚列于附录Ⅰ。在已建的自然保护区中,约有30余处使鬣羚得以保护: 1、西南亚种在白河保护区、蜂桶寨保护区、九寨沟保护区、喇叭河保护区、马边大风顶保护区、美姑大风顶保护区、塘家河保护区、铁布保护区、王朗保护区、卧龙保护区和小寨子沟保护区(四川);太白山保护区、佛坪保护区和周至金丝猴保护区(陕西);白水江保护区和头二三滩保护区(甘肃);高黎贡山保护区(云南); 2、华南亚种在戴云山保护区和武夷山保护区(福建);九连山保护区和武夷山(江西);崇左珍贵动物保护区、西岭山水源林、花坪保护区、千家洞保护区、寿城水源林保护区和银锭山水源林保护区(广西);车八岭保护区(广东);梵净山保护区(贵州)、雷公山保护区(贵州); 3、云南亚种仅在两个保护区存在,西双版纳保护区的保护较好,在玉龙哈巴雪山国家公园的保护并不得力; 4、对于孟加拉亚种,已在墨脱(西藏)建立了保护区,珠穆朗玛保护区当也有其分布。
保护措施建议: 1、加强种群数量的调查工作,为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如西南亚种、孟加拉亚种、云南亚种、尼泊尔亚种); 2、对于其中的部分亚种(如华南亚种)应当升级到国家 I 级保护动物; 3、保护好它们现有的生存环境,在保护区内更应杜绝砍伐林木现象; 4、对非法偷猎鬣羚者,应及时依法惩处; 5、增建一些以保护鬣羚等珍稀野生动物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如在云南红河州金平县境内,可考虑于勐拉区与顶青区一带建立西隆山保护区;在青海玉树或昂欠县的原始林区建立保护区,在这里除可保护鬣羚外,而且白唇鹿、马鹿、麝及猕猴等珍贵动物也能借此获得保护。 6、对于分布于中国边境的亚种,应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合作保护区(如对于孟加拉亚种应在中国和尼泊尔边境建立合作保护区) 7、根据本种在中国的分布和种群状况,以及受国际贸易的威胁不大,可以考虑建议《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将中国种群由附录 I 改为附录 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