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鸡

Gallus gallus   Linnaeus
   

  636  浏览



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一般体形与家鸡十分相似,但稍小些。雄性上体多红色,下体褐黑。雌性上体大都黑褐,上背黄而具黑纹;胸部棕色,向后更浅淡。
形态 (根据滇南亚种的标本)
雄性成鸟(春羽):头顶暗桔红色;耳羽簇浅栗色;后颈和上背的羽毛均呈矛状,特细而长,覆盖着整个背部及两翅覆羽的表面;这些矛翎从后颈的羽基量起,长达l50毫米。它们的基部暗红,而大部分呈金橙色,各羽并具明显的轴纹,在前为白色,向后转为褐色;被覆盖在矛羽下面的背羽及两翅的小覆羽均黑,稍有暗蓝绿色反光,羽端略带暗栗色,位于后方的栗色羽端更形扩大,而缘以栗红色;下背浓紫栗色,并闪着灿烂的金属反光;矛状腰羽及较短的尾上覆羽又转为与矛状颈翎略同的金桔或深桔红色;较长的尾上覆羽呈辉亮的金属绿色;中央一对尾羽特别长,呈镰刀状,色黑而有金属暗绿色反光;其余尾羽均短而呈黑褐色,各尾羽的白色羽基常展露于外:位于中央尾羽两侧的1—2对尾羽,其外翈也稍沾绿色反光。两翅的中覆羽暗栗,各羽的基部黑色,并具辉亮的栗红色羽端;初级覆羽和大覆羽呈暗蓝绿色,有金属反光;飞羽褐黑色,初级飞羽外缘以浅棕色,次级飞羽则有宽阔的浓肉桂色的外缘,形成一块极明显的羽区,最内侧的飞羽黑而辉蓝绿色。下体全部褐黑
色;肛周羽呈绒状。
虹膜红褐或橙红;肉冠砖红,肉垂相似;脸、颏、喉及前颈的裸出部浅红色;上嘴黑褐,下嘴较浅,呈角黄色;跗蹠及趾等均铅褐以至蓝灰色,并具一个尖锐而向上曲的长距。
1956年6月10日在云南省河口小南溪采得的一只雄鸟,其后颈和上背的矛翎大都脱落,腰部的矛翎也是这样,尾短而呈圆形,形长的中央尾羽已经消失,显然是在换羽阶段中。
雌性成鸟(春羽):额与前头浓栗,此色并沿着眼的上方向后延伸,由耳后方下至胸部,形成项领状;头顶棕黄,各羽中部散有黑色;后颈矛翎被覆于上背,其较短者近棕色,较长的转浅黄色,各羽均具宽阔的黑色轴纹;上体余部以及两翅的覆羽大都浅锈褐色,密布以黑褐色蠹状细斑,间杂以一、二粗斑,并具白色或浅棕黄色羽干;飞羽大都黑褐;内侧初级飞羽及次级飞羽的外翈与背同色。尾羽黑褐,中央一对尾羽的两翈边缘具暗栗色细斑,两侧3对尾羽的外翈也是如此,但不很显著。耳羽簇栗色。颏和喉白色带棕;胸浓红棕色,羽干棕白;腹和两胁棕色更浅而沾灰,并稍具黑褐色虫蠹状斑,羽干浅棕近白;下腹中央灰白;尾下覆羽淡黑褐色。
虹膜褐色;嘴角褐色,基部较暗。肉冠小,为洋红色;不具肉垂和距等。
量衡度:(注:见图1)
性 别 体 重 全 长 嘴 峰 翅 尾 跗 蹠
990 约633 17.1 223.7 338.8 78.7
♂♂(15)(800—1,050)(537—710)(16—19)(210—235)(300—394) (70—82)
♀♀(3) 550—750 416—462 5—16 185—195140—160 62—68

大小

量衡度:
性 别 体 重 全 长 嘴 峰 翅 尾 跗 蹠
990 约633 17.1 223.7 338.8 78.7
♂♂(15)(800—1,050)(537—710)(16—19)(210—235)(300—394) (70—82)
♀♀(3) 550—750 416—462 5—16 185—195 140—160 62—68

生物学

生态 原鸡是热带林区的鸟类,分布于低海拔和中海拔,直至约二千米高的地带。适应力强,遍见于板栗林和次生竹、阔叶混交林中,也见于稀疏林或灌木林中。凡是有植被可供隐蔽的地方,都有它们的踪迹,特别喜在灌丛间活动,但不见于沼泽地及高山。在村落附近的耕地上,原鸡偶尔与家鸡混群觅食。除在繁殖季节外,营结群生活,大都为6—7只以至10—20只,少见成对或雌雄分别单独活动的现象。在多数情况下,每群只有一只成年的公鸡,其余为母鸡及幼鸟。性怯畏人,视觉和听觉均灵敏。每逢人至,或风吹枝叶沙沙作响或欲折之声,就能使之惊起直飞。在危险紧迫的情况下,往往鼓翼急速飞去,飞行的距离一般不超过200米;如不是那么紧迫,多迅速地俯头垂尾而逃窜。两翅较家鸡的为长,飞行力较强,而且沿着直线;如在山坡上,总是向下直飞。
据在云南西双版纳橄榄坝的观察,原鸡在日出后,常三、五成群在林间觅食。它们像家鸡一样,边走边用脚和嘴扒开落叶和土壤,觅食虫类。因此,在原鸡经常活动的地方,常可看到它们扒开的浅坑,从而判断它们的活动情况。上午11时以后,日光强烈,十分酷热,此时原鸡已饱食,很少活动,多隐藏在森林阴凉地方的灌丛间憩息,不易发现,有时像家鸡一样,在地上打“土窝”,或在沙土上打滚,进行“沙浴”。下午5时以后,原鸡又开始活跃,奔走于林缘附近的开阔原野,边走边啄食。夜间群栖于邻近的树上。
原鸡为杂食性,而以植物性物质为主,有坚果、种子、幼嫩的竹笋、树叶、各种野花的花瓣等;动物性食物中,有白蚁、白蚁卵、蛾、蠕虫以及蛙和小形爬行动物等。此外,它们和家鸡一样,喜啄取小砂砾。在庄稼生长季节中,或在谷物收割后,它们常到田间啄吃谷粒。春季也到翻耕的农田中,啄吃遗落在土中的谷物。我们剖验采自云南西双版纳的2只鸟胃,仅检得膜翅目的蚂蚁和野生植物的种子;另一幼鸟的胃内则全为昆虫。从云南西部永德采得的6只雄鸟,在它们的嗉囊和胃中,见有昆虫碎片,包括蝗虫、蚂蚁、甲虫及昆虫的幼虫等,另还检出榕果、核果、草莓、稻谷、种子及草子等。觅食的时间有规律,一般在拂晓至9时左右,及太阳余辉未消的薄暮间;在这些时候,由森林或山岳群集至河谷近旁、山坡脚下及耕地上觅食。觅食场所通常在溪流附近。原鸡晨昏觅食时,必往喝水。
雄性原鸡的叫声与家鸡很相似,但声较锐迫,近似“遏遏遏一遏"、不象家鸡之作“喔喔喔一喔”,而且最后一音甚短促,截然而止,并不拖长。云南南部的人民以其鸣声似“茶花两朵”,而把它称为‘‘茶花鸡”。后半夜三、四点钟常啼鸣;有时雄鸟会有规律地相互呼应。繁殖季节内,鸣叫频繁,雄鸟常站在山坡或空旷的草地上高声啼鸣,或栖在树枝上或荫密的灌丛中鸣叫;受惊时,雌雄同时发出“喔喔”的叫声;雌鸟在产卵后并不鸣叫。雌性原鸡一般的鸣叫声也与家鸡略同,音稍尖,犹如“咯一咯"之声。幼雏“吱吱”的叫声与家养的小鸡也很相同。
在云南南部,2月间就开始繁殖,3—5月间为高潮,直至1 0月还有产卵的,可见许多鸡是年产两窝的。繁殖期内,常到森林深部较为茂密隐蔽的灌木林和刺丛内,但也有在村落附近的小片树林中营巢繁殖的;在这时期内,雄鸟喜搏斗,彼此常格斗到头破血流。雄鸟的发情姿态与家鸡相似,首先向着雌鸟倾其全身,并向下垂展其朝着雌鸟的翅膀及尾羽,耸立其颈背上华丽的矛羽,快速地循着半圈状,奔驰在雌鸟侧旁。
原鸡一般是一雄配一雌的。原鸡常窜至山寨的家鸡群中,与家鸡进行交配,产出杂交后代,可用以诱捕原鸡,效果很好。
巢多营在树根旁的地面上,稍挖凹形即成,巢内稍垫以落叶;有的直接产卵于地上。卵数一般为6—8枚,少则4枚,多达l2枚。1957年3月29日,在云南西双版纳勐养的一片开阔的树林中,发现一个原鸡营巢于一棵栎树旁地上。此巢向南,直径约16厘米,深约1厘米;巢上有一层枯叶,并散有少许鸡毛;巢内有卵4枚,平均大小46.7(46.1—47.8)×35.1(34.5—35.6)毫米。卵形和色泽和家鸡的很相同,壳面质细而光滑,为浅棕白色,并具光泽(图版八:图14)。孵卵由雌鸟担任,此时雌鸟腹部具有十分明显的孵卵斑。刚出壳的雏鸟,能自己啄食,但仍随母鸟觅食。母鸟边走边发出“咯咯一咯"的呼声,以召唤雏鸟。找着食物时,母鸡用嘴啣至雏鸟面前,由雏自行取食。遇敌时,母鸟展开两翅,将雏藏于翅下,并伸长颈部,以向敌“示威”,或则率领小鸟边跑边叫。雄鸟参与孵卵。在孵卵期间,雄鸟常与雌鸟一道觅食;同时,当雏鸡孵出后,雄鸟也经常和它们一起活动,有时也庇护雏鸟。幼鸟长大时,雄鸟不同它们一起歇息在树枝上。
由家鸡孵育的雏鸡,能随家鸡活动,但仍保持其夜栖树上的习性,经常选择村中附近的树木作为歇息地。如任其在林中活动,性较野,会离开成鸟逃返林中。
原鸡繁殖过后,约在6、7月间开始换羽。颈部矛羽脱落后,新长出短形的黑羽;此时尾羽也脱落,进行换羽。至10月以后,体羽才比较丰满。
原鸡的天敌,有丛林猫(Felis chaus)、黄鼬、雀鹰、隼、鸮等。此外,蛇、蜥蜴、小型食肉兽及啮齿类等,也常威胁它们的卵和雏鸟。
在人工驯养条件下,原鸡产卵自4月底至7月下旬,所产的卵最多达43枚,通常每日或隔一日产一卵,多在午后(15:30—1 7:30)产卵。由此可见,所产的卵数较在自然条件下,增加得很多。24卵平均重量为37.1(31—40.7)克;34个卵平均大小48.5(45—51.2)×37.2(34.1—38.7)毫米。孵化期为1 8—20天(由家鸡代孵)。



生境信息

生态 原鸡是热带林区的鸟类,分布于低海拔和中海拔,直至约二千米高的地带。适应力强,遍见于板栗林和次生竹、阔叶混交林中,也见于稀疏林或灌木林中。凡是有植被可供隐蔽的地方,都有它们的踪迹,特别喜在灌丛间活动,但不见于沼泽地及高山。在村落附近的耕地上,原鸡偶尔与家鸡混群觅食。除在繁殖季节外,营结群生活,大都为6—7只以至10—20只,少见成对或雌雄分别单独活动的现象。在多数情况下,每群只有一只成年的公鸡,其余为母鸡及幼鸟。性怯畏人,视觉和听觉均灵敏。每逢人至,或风吹枝叶沙沙作响或欲折之声,就能使之惊起直飞。在危险紧迫的情况下,往往鼓翼急速飞去,飞行的距离一般不超过200米;如不是那么紧迫,多迅速地俯头垂尾而逃窜。两翅较家鸡的为长,飞行力较强,而且沿着直线;如在山坡上,总是向下直飞。
据在云南西双版纳橄榄坝的观察,原鸡在日出后,常三、五成群在林间觅食。它们像家鸡一样,边走边用脚和嘴扒开落叶和土壤,觅食虫类。因此,在原鸡经常活动的地方,常可看到它们扒开的浅坑,从而判断它们的活动情况。上午11时以后,日光强烈,十分酷热,此时原鸡已饱食,很少活动,多隐藏在森林阴凉地方的灌丛间憩息,不易发现,有时像家鸡一样,在地上打“土窝”,或在沙土上打滚,进行“沙浴”。下午5时以后,原鸡又开始活跃,奔走于林缘附近的开阔原野,边走边啄食。夜间群栖于邻近的树上。
原鸡为杂食性,而以植物性物质为主,有坚果、种子、幼嫩的竹笋、树叶、各种野花的花瓣等;动物性食物中,有白蚁、白蚁卵、蛾、蠕虫以及蛙和小形爬行动物等。此外,它们和家鸡一样,喜啄取小砂砾。在庄稼生长季节中,或在谷物收割后,它们常到田间啄吃谷粒。春季也到翻耕的农田中,啄吃遗落在土中的谷物。我们剖验采自云南西双版纳的2只鸟胃,仅检得膜翅目的蚂蚁和野生植物的种子;另一幼鸟的胃内则全为昆虫。从云南西部永德采得的6只雄鸟,在它们的嗉囊和胃中,见有昆虫碎片,包括蝗虫、蚂蚁、甲虫及昆虫的幼虫等,另还检出榕果、核果、草莓、稻谷、种子及草子等。觅食的时间有规律,一般在拂晓至9时左右,及太阳余辉未消的薄暮间;在这些时候,由森林或山岳群集至河谷近旁、山坡脚下及耕地上觅食。觅食场所通常在溪流附近。原鸡晨昏觅食时,必往喝水。
雄性原鸡的叫声与家鸡很相似,但声较锐迫,近似“遏遏遏一遏"、不象家鸡之作“喔喔喔一喔”,而且最后一音甚短促,截然而止,并不拖长。云南南部的人民以其鸣声似“茶花两朵”,而把它称为‘‘茶花鸡”。后半夜三、四点钟常啼鸣;有时雄鸟会有规律地相互呼应。繁殖季节内,鸣叫频繁,雄鸟常站在山坡或空旷的草地上高声啼鸣,或栖在树枝上或荫密的灌丛中鸣叫;受惊时,雌雄同时发出“喔喔”的叫声;雌鸟在产卵后并不鸣叫。雌性原鸡一般的鸣叫声也与家鸡略同,音稍尖,犹如“咯一咯"之声。幼雏“吱吱”的叫声与家养的小鸡也很相同。
在云南南部,2月间就开始繁殖,3—5月间为高潮,直至1 0月还有产卵的,可见许多鸡是年产两窝的。繁殖期内,常到森林深部较为茂密隐蔽的灌木林和刺丛内,但也有在村落附近的小片树林中营巢繁殖的;在这时期内,雄鸟喜搏斗,彼此常格斗到头破血流。雄鸟的发情姿态与家鸡相似,首先向着雌鸟倾其全身,并向下垂展其朝着雌鸟的翅膀及尾羽,耸立其颈背上华丽的矛羽,快速地循着半圈状,奔驰在雌鸟侧旁。
原鸡一般是一雄配一雌的。原鸡常窜至山寨的家鸡群中,与家鸡进行交配,产出杂交后代,可用以诱捕原鸡,效果很好。
巢多营在树根旁的地面上,稍挖凹形即成,巢内稍垫以落叶;有的直接产卵于地上。卵数一般为6—8枚,少则4枚,多达l2枚。1957年3月29日,在云南西双版纳勐养的一片开阔的树林中,发现一个原鸡营巢于一棵栎树旁地上。此巢向南,直径约16厘米,深约1厘米;巢上有一层枯叶,并散有少许鸡毛;巢内有卵4枚,平均大小46.7(46.1—47.8)×35.1(34.5—35.6)毫米。卵形和色泽和家鸡的很相同,壳面质细而光滑,为浅棕白色,并具光泽(图版八:图14)。孵卵由雌鸟担任,此时雌鸟腹部具有十分明显的孵卵斑。刚出壳的雏鸟,能自己啄食,但仍随母鸟觅食。母鸟边走边发出“咯咯一咯"的呼声,以召唤雏鸟。找着食物时,母鸡用嘴啣至雏鸟面前,由雏自行取食。遇敌时,母鸟展开两翅,将雏藏于翅下,并伸长颈部,以向敌“示威”,或则率领小鸟边跑边叫。雄鸟参与孵卵。在孵卵期间,雄鸟常与雌鸟一道觅食;同时,当雏鸡孵出后,雄鸟也经常和它们一起活动,有时也庇护雏鸟。幼鸟长大时,雄鸟不同它们一起歇息在树枝上。
由家鸡孵育的雏鸡,能随家鸡活动,但仍保持其夜栖树上的习性,经常选择村中附近的树木作为歇息地。如任其在林中活动,性较野,会离开成鸟逃返林中。
原鸡繁殖过后,约在6、7月间开始换羽。颈部矛羽脱落后,新长出短形的黑羽;此时尾羽也脱落,进行换羽。至10月以后,体羽才比较丰满。
原鸡的天敌,有丛林猫(Felis chaus)、黄鼬、雀鹰、隼、鸮等。此外,蛇、蜥蜴、小型食肉兽及啮齿类等,也常威胁它们的卵和雏鸟。
在人工驯养条件下,原鸡产卵自4月底至7月下旬,所产的卵最多达43枚,通常每日或隔一日产一卵,多在午后(15:30—1 7:30)产卵。由此可见,所产的卵数较在自然条件下,增加得很多。24卵平均重量为37.1(31—40.7)克;34个卵平均大小48.5(45—51.2)×37.2(34.1—38.7)毫米。孵化期为1 8—20天(由家鸡代孵)。

海拔范围

原鸡是热带林区的鸟类,分布于低海拔和中海拔,直至约二千米高的地带。

繁殖特征

在云南南部,2月间就开始繁殖,3—5月间为高潮,直至1 0月还有产卵的,可见许多鸡是年产两窝的。繁殖期内,常到森林深部较为茂密隐蔽的灌木林和刺丛内,但也有在村落附近的小片树林中营巢繁殖的。

国外分布

见于中南半岛,西至印度东部和北部,南抵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

国内分布
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在原鸡数量较多的地区,当秋收期间,它们常成群地至耕地啄食谷物,在林缘的庄稼地,受害尤重。捕猎原鸡所用的方法,不外枪击、诱饵及利用家养公鸡作囮(é,娥)子诱捕等。在云南南部部分地区,原鸡的数量已渐减少。因此,原鸡现经国家列为保护鸟,除为害严重的地区外,对它们的猎取,已由当地农林部门有计划地加以安排。在春夏繁殖期内,应完全禁猎,并严禁拾取鸡卵和捕杀雏鸡。
据今所知,原鸡还是家鸡的祖先(详见后文),因而在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经济用途

经济意义 在原鸡数量较多的地区,当秋收期间,它们常成群地至耕地啄食谷物,在林缘的庄稼地,受害尤重。捕猎原鸡所用的方法,不外枪击、诱饵及利用家养公鸡作囮(é,娥)子诱捕等。在云南南部部分地区,原鸡的数量已渐减少。因此,原鸡现经国家列为保护鸟,除为害严重的地区外,对它们的猎取,已由当地农林部门有计划地加以安排。在春夏繁殖期内,应完全禁猎,并严禁拾取鸡卵和捕杀雏鸡。
据今所知,原鸡还是家鸡的祖先(详见后文),因而在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保护信息

原鸡现经国家列为保护鸟,除为害严重的地区外,对它们的猎取,已由当地农林部门有计划地加以安排。在春夏繁殖期内,应完全禁猎,并严禁拾取鸡卵和捕杀雏鸡。

分类讨论
检索表文本

现检索如下:
雄鸟颈部矛翎较短,不及100毫米(从后颈基部量起),并呈暗红色;雌鸟后颈羽缘较棕……………
…………………………………………………………………………海南亚种Gallus gallus iabouillei
雄鸟颈部矛翎较长,约达130毫米(从后颈基部量起),除羽基呈金红色外,为金橙色,各羽并贯以
明显的褐色羽干纹;雌鸟后颈羽缘较黄………………………………………滇南亚种G.g.spadiceus

其它信息

附:家鸡的起源

家鸡的祖先,现今一般人都认为是上述的原鸡,也叫做红原鸡(Gallus gallus),因为家鸡在体型、羽色及鸣声等方面,都与原鸡极相类似,而且原鸡如上所述,主要分布于中国南部和印度北部(在古时,从下面所提的考古资料,可知还分布更北至中国的中部),这些地区也与人类在初期文化发展过程中对野生动物进行驯养活动的地点相近。至于原鸡属的其他三个种(参看原鸡属),即黑尾原鸡(分布于斯里兰卡)、灰纹原鸡(见于印度西部和南部)及绿领原鸡(限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它们的羽色与家鸡显然属于不同类型,叫的声音也很特殊,又均难于饲养繁殖,再则它们的分布地区,照现在的情况看来,都与人类文化启蒙的可能地点,距离很远,所以一般都认为它们不是家鸡的祖先。
在新石器时代,在属于龙山文化时期(约在公元前2,500年)的三门峡庙底沟的居民点遗址中,已发掘有鸟骨,经鉴定为鸡的大、小腿骨及前臂骨,但未能肯定到底是原鸡还是家鸡(据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59)。在长江流域的屈家岭遗址(稍早于龙山文化阶段;在今湖北省京山县),曾发掘有陶鸡,估测是依照家养的鸡仿制的,而且还可推断家鸡当时已相当普遍,才能被利用作为艺术品的对象。殷商时代(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甲骨文里,已有鸡字,周朝诗经讲到鸡不只一处,其中以《鸡鸣篇》为最早(约公元前十一世纪)。东周战国时期还设有“鸡人官”,专司祭祀。由上所述,可知鸡的驯化在我国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目前一般《家禽学》书籍,关于家鸡的起源,都说我国的家鸡是由印度传来的。这种说法是由达尔文首先提出的,后来的人都受了他的影响。达尔文(1868)写道:“在印度鸡的被家养,是在《玛奴法典》(Institutes of Manu)完成的时候,大概在公元前1200年,不过也有人认为只在公元前800年”(参看达尔文《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中译本第181页)。在这本书的另一地方,达尔文根据《中国百科全书》说道:“鸡是西方的动物,是在公元前1400年的一个王朝时代引进到东方(指中国)的”。达尔文所根据的《中国百科全书》,究竟是一部什么书,他没有在他的书中提出,仅说(见该书译本第174页)是在1609年印出,而在另一个地方(第181页)却说是在1596年出版的。查《本草纲目》是在1596年出版的,而在1609年发表的比较著名的中国类书,只有《三才图会》。我们查看过《本草纲目》,其中并无上述的记载。至于《三才图会》,在这部类书第13函第1卷第10页上,有下列一段关于鸡的说明:
“鸡有蜀鲁荆越诸种。越鸡小,蜀鸡大,鲁鸡又其大者,旧说日中有鸡。鸡西方之物,大明生于东,故鸡入之。”1)
这里所说的“西方",显然是指“蜀”、“荆"等地,就是中国的西部;“大明生于东”,说的是在“大明”年号(据《辞典》,“大明”是在南北朝宋孝武帝时代,约在公元420—479年之间),才引至中国的东部。这句话本身是有问题,因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约在公元前770—221年),我国东部养鸡事业已甚发达。吴国国王夫差在江苏吴县曾筑三个周围十多里的城专门养鸡;后来越国国王勾践也曾大量养鸡;秦汉时长江下游一带已经出产鸭种和鸡种(吴望孚,1963)。
达尔文根据《三才图会》中上面所提的一句毫无科学依据的话,解释为鸡是中国以西地区(指印度)的产物,而在公元前1400年的一个王朝时代引进到东方(指中国),这显然完全出于曲解,不足为凭。
对于《三才图会》中关于鸡的提法,还有一种注释。“鸡西方之物也”,是说鸡在十二神。(生肖)中属酉,酉于方位为西,故鸡为西方之物。“大明’’指的是日,日出于东方,以方位言东西相对,故入日中。这是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一种牵强附会之说,更不足据为典要。
综上所述,可见达尔文以中国的家鸡由印度引入的说法,是完全出于误解。
再从上面所述关于史前文化遗址发掘出来的动物遗物看来,我国老早就已有鸡。仅从有史以来而言,甲骨文对鸡的记载,也不晚于印度的《玛奴法典》,可能还更早些。 因此,我们认为家鸡不是像达尔文所说的那样由印度传人我国;它在国内,至少是与印度同时从原鸡进行驯化的。同时,从上所述,也可以看出原鸡从前不仅产于我国的南部,而是广泛分布于黄河、长江流域一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