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蛤

Cyclina sinensis   Gmelin
   

  531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贝壳圆,膨胀,壳高大于壳长。壳顶小,位于贝壳中部,顶尖向前、向内弯曲。由壳顶往前方、往后方均呈斜圆状。前端圆,略突出呈角状,后端截直。腹缘和前后两侧均圆、中部尖。活体壳面多为黑色或紫灰色,干制标本多为棕色或棕黄色。分布在我国北部沿海者,其贝壳壳顶区和贝壳周缘多呈白色;而分布在南部沿海者贝壳周缘多具紫色的边。贝壳表面同心生长纹细密,突出壳面程度低,具放射纹,但在贝壳边缘部较明显,且可见到生长纹与放射纹交叉形成的花纹。小月面不清楚,上面布满与壳面相连接的同心生长纹;楣面很长,界线不清楚,大部分为棕褐色的韧带所占据。
贝壳内面白色,铰合部宽、前部较短、后部很长,三枚主齿在铰合部仅占很小的位置,左壳前主齿片状、高,中央主齿大,靠近后主齿,后主齿长,与中央主齿并行;右壳前主齿较小,中央主齿大,后主齿长,两分叉。前闭壳肌痕较小,后闭壳肌痕大,外套痕清楚,外套窦深、先端尖、指向贝壳中央。贝壳内缘具齿状突起。
测量(mm)
壳长 壳高 壳宽
59 62 40 (海南海口)
59 63 37 (辽宁二界沟)
58 59.5 35.0 (山东青岛)
48 52 33 (福建平潭)
45 47 30 (广东南澳)

大小

测量(mm)
壳长 壳高 壳宽
59 62 40 (海南海口)
59 63 37 (辽宁二界沟)
58 59.5 35.0 (山东青岛)
48 52 33 (福建平潭)
45 47 30 (广东南澳)

生物学

生物学
栖息环境:青蛤主要分布在潮间带的上、中、下3个区,但以中潮区和低潮区的分布量居多。据蔡英亚(1965)报道,福建漳浦佛昙湾泥沙底质潮问带,青蛤的自然平均附苗量,每平方米低潮区为144粒,中潮区为208粒,高潮区则为16粒。依次为39.13%,56.52%和4.35%。
青蛤的生活底质为泥沙或沙泥。在泥沙滩,表层软泥厚度约10cm,颗粒直径均小于0.05mm,带有粘性;底层则为泥(70%-80%)、沙(20%-30%)的混合底质。在沙泥滩,沙约占60%-70%,而泥占30%-40%。青蛤贝壳的颜色与栖息底质有关,在江苏南部,栖息在粉沙质的青蛤,壳呈白色,在含泥多的底质,壳呈铁锈色或呈黑色,在1cm以下的小贝,贝壳多呈紫色。
青蛤在潮问带滩涂的生活方式是动物体的前端向下、后端朝上营埋栖生活,靠斧足钻穴而居。洞穴与滩面略作倾斜,退潮时在滩面留下椭圆形的小孔。青蛤埋栖深度随个体大小、季节和底质硬度而有所不同。2—3龄,体长在6—8cm,深度在9—16cm左右。冬季或在盐度较低时,潜埋较深,夏季较浅。在同一季节,在细粉沙底质比在沙泥质埋栖为深。退潮后,青蛤在穴内,双壳微张,足和水管伸出,一旦受外界刺激,水管迅速缩进壳内,足部立即膨大变粗,以增加青蛤在穴内的阻力,防止外界的侵害。
繁殖周期:据曾志南等(1991)报道,青蛤的性腺位于足上部、内脏块两侧及肠道的弯曲间,呈葡萄状分枝,由滤泡、生殖管和生殖输出管三部分组成。在繁殖季节,性腺从消化盲囊表面一直伸入到足基部。雌性生殖腺呈粉红色、雄性为橘黄色。青蛤系有性生殖,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在繁殖期,性细胞分批成熟和排放,性比大致为1:1。福建漳浦佛昙湾的青蛤从5月份开始,生殖腺指数逐渐上升,6月下旬急骤升高,9月份达最高值,为45.96%,10月份又急骤下降。青蛤肥满度一年中最高值出现在8月份,为18.24%;最低值出现在10月份,为8.82%,11月份后又稍升高,并与翌年1、2月份持平,平均约为13.2%。
生殖腺的发育周期:2—5月份,海区水温15—24℃,此时肉眼尚不能辨别雌雄。雌性生殖腺基本处于增殖期,但滤泡内有部分生殖细胞已发育至卵黄形成前期的卵母细胞。5月中旬,性腺发育进入生长期,此期延至7月份,海区平均水温为24—31℃,肉眼观察,雌雄性腺在颜色上有明显区别,雌性呈浅红色。在6月中旬切片观察已有一些生殖细胞在形态上达到成熟状态,但极少排放。7月中旬,一部分个体已发育至成熟期,8月中旬至9月,雌性生殖腺处在成熟期,生殖腺饱满、色泽鲜艳、呈深粉红色。性腺解剖,肉眼可见到呈颗粒状的卵母细胞,切片观察,滤泡内充满卵母细胞,但程度有所不同,有些滤泡存在不同程度和大小不同的空腔,说明此期间已有个体开始排卵。从9月中旬开始性腺发育进入排放期,可一直延续至11月份。其中9月下旬至10月下旬为繁殖盛期。此时海水平均温度在25℃左右。雌性生殖腺呈深粉红色,但不如成熟期饱满,轻挤压生殖腺,卵便从生殖孔排出,此阶段可进行人工催产,精卵能受精发育。切片观察,性腺成熟的青蛤个体正在持续排卵,一部分滤泡内成熟卵已排空,但滤泡壁上的卵黄形成前期、卯黄形成期的卵母细胞继续发育为成熟的卵母细胞,不断地加以补充。每只青蛤可间歇持续排卵数次,其繁殖属于多次排卵型。从外观看,此阶段的青蛤性腺时而消瘦,时而恢复。至11月末,大部分青蛤的生殖活动基本结束,生殖腺进入休止期,此阶段可延至翌年的1月份。此间从肉眼很难辨别雌雄性。
青蛤雄性生殖腺的发育周期与雌性基本一致。2—5月中旬为增殖期,5-7月为生长期,肉眼观察生殖腺呈淡黄色,8—9月为成熟期,生殖腺饱满呈桔黄色,9—11月为排放期,以后性腺发育进入休止期,并延续至翌年1月份。
青蛤的生殖腺指数和肥满度的周年变化与性腺发育的组织学观察结果一致,2-5月份生殖腺指数平均为21.36%,肥满度为13.41%,从6月份开始,肥满度和生殖腺指数急剧上升,8月份生殖腺指数达44.35%,肥满度从12.66%增至18.24%,此阶段正是生殖腺发育的增长期并开始进入成熟期,青蛤进行营养物质的积累,8—9月份生殖腺处于成熟期,肥满度开始降低,平均为13.07%,而生殖腺指数达一年中最高值,为45%,至10月份两者都急剧下降,此时正是青蛤性腺的排放期。性腺消瘦,软体部重量减少,11月份以后青蛤生殖腺指数稍上升,并保持在低水平至翌年2月,这段时期为性腺发育的休止期。
据曾志南(1990)的研究报道:青蛤软体部组织重量和生化组分含量的季节变化与其繁殖周期密切相关,从1至4月份,标准动物软体部的蛋白质和脂类含量无显著变化,保持较低值。从4月下旬开始,随着海区的水温回升,底栖硅藻等饵料生物逐渐丰富,青蛤的摄食率、代谢率增大、摄取大量有机质,为配子发生提供能量储备。从5月份开始,随着性腺的发育,其软体部的蛋白质和脂类含量逐渐增加,并分别在8、9月份产卵前达一年中最高值。9月下旬至10月是青蛤的产卵盛期,大量配子的排放,使得青蛤体内蛋白质和脂类含量急剧下降。而组织干重的季节变化,主要是由生化组分变化引起的。配子排放前,营养物质的积累导致软体部重量的增加,配子排放后,软体部重量也随着生化组分含量的减少而减少。
青蛤的育苗:孙晋廷等(1985)报道,1974—1981年期间,他们对产于山东乳山湾的青蛤进行催产、孵化和提高稚贝成活率的研究。青蛤在该海区的繁殖期是6—9月,水温22—27℃,繁殖盛期是7月初到8月底,水温25—27℃。催产以流水刺激法效果较佳,受精卵在25—27℃,比重1.018—1.020的条件下,经过6—8小时可发育为担轮幼虫;22—26小时至D型幼虫。海水比重对其胚胎发育有显著的影响,试验结果,比重1.010—1.025(水温25℃)是胚胎发育适宜范围,尤以1.020最佳。
通常在培育4—5天后,幼虫壳长为140—150μm时,足可伸出壳外,足基部的平衡囊清楚可见,此时可放附着基,以泥沙底质较好。稚贝长到250—300μm时,形成进出水管,开始营埋栖生活。此时用80目筛绢制成的网箱把池内的稚贝及底质全部接出,均匀地撒到室外土池中进行中间育成,密度为5—10万粒/m2,将室内饵料池中培养的饵料用管输送入土池喂养稚贝,池水深20—30cm,大潮时纳水。稚贝在池内培育到翌年4—5月,壳长可达1cm左右。
胚胎及幼虫发育的时间见表19。
表19青蛤Cyclina sinensis的胚胎及幼虫发育时间(引自孙晋廷等.1985)
期别 需要时间 大小(μm) 期别 需要时间 大小(μm×μm)
第一极体 10min 82—87 担轮幼虫 5h55min 92×84
第二极体 15min 刀型幼虫 23h30min 117×97
二细胞 25min 壳顶前期幼虫 2d 137×115
四细胞 32min 壳顶中期幼虫 3d 143×122
八细胞 45min 壳顶后期幼虫 4d 150×128
十六细胞 1h10min 前期匍匐幼虫 5d 158×137
三十二细胞 1h35min 后期匍匐幼虫 12d 190×170
囊胚期 2h20min 单管期稚贝 16d 220×204
原肠胚 4h10min 双管期稚贝 20d 243×232

生境信息

栖息环境:青蛤主要分布在潮间带的上、中、下3个区,但以中潮区和低潮区的分布量居多。据蔡英亚(1965)报道,福建漳浦佛昙湾泥沙底质潮问带,青蛤的自然平均附苗量,每平方米低潮区为144粒,中潮区为208粒,高潮区则为16粒。依次为39.13%,56.52%和4.35%。
青蛤的生活底质为泥沙或沙泥。在泥沙滩,表层软泥厚度约10cm,颗粒直径均小于0.05mm,带有粘性;底层则为泥(70%-80%)、沙(20%-30%)的混合底质。在沙泥滩,沙约占60%-70%,而泥占30%-40%。青蛤贝壳的颜色与栖息底质有关,在江苏南部,栖息在粉沙质的青蛤,壳呈白色,在含泥多的底质,壳呈铁锈色或呈黑色,在1cm以下的小贝,贝壳多呈紫色。
青蛤在潮问带滩涂的生活方式是动物体的前端向下、后端朝上营埋栖生活,靠斧足钻穴而居。洞穴与滩面略作倾斜,退潮时在滩面留下椭圆形的小孔。青蛤埋栖深度随个体大小、季节和底质硬度而有所不同。2—3龄,体长在6—8cm,深度在9—16cm左右。冬季或在盐度较低时,潜埋较深,夏季较浅。在同一季节,在细粉沙底质比在沙泥质埋栖为深。退潮后,青蛤在穴内,双壳微张,足和水管伸出,一旦受外界刺激,水管迅速缩进壳内,足部立即膨大变粗,以增加青蛤在穴内的阻力,防止外界的侵害。
繁殖周期:据曾志南等(1991)报道,青蛤的性腺位于足上部、内脏块两侧及肠道的弯曲间,呈葡萄状分枝,由滤泡、生殖管和生殖输出管三部分组成。在繁殖季节,性腺从消化盲囊表面一直伸入到足基部。雌性生殖腺呈粉红色、雄性为橘黄色。青蛤系有性生殖,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在繁殖期,性细胞分批成熟和排放,性比大致为1:1。福建漳浦佛昙湾的青蛤从5月份开始,生殖腺指数逐渐上升,6月下旬急骤升高,9月份达最高值,为45.96%,10月份又急骤下降。青蛤肥满度一年中最高值出现在8月份,为18.24%;最低值出现在10月份,为8.82%,11月份后又稍升高,并与翌年1、2月份持平,平均约为13.2%。
生殖腺的发育周期:2—5月份,海区水温15—24℃,此时肉眼尚不能辨别雌雄。雌性生殖腺基本处于增殖期,但滤泡内有部分生殖细胞已发育至卵黄形成前期的卵母细胞。5月中旬,性腺发育进入生长期,此期延至7月份,海区平均水温为24—31℃,肉眼观察,雌雄性腺在颜色上有明显区别,雌性呈浅红色。在6月中旬切片观察已有一些生殖细胞在形态上达到成熟状态,但极少排放。7月中旬,一部分个体已发育至成熟期,8月中旬至9月,雌性生殖腺处在成熟期,生殖腺饱满、色泽鲜艳、呈深粉红色。性腺解剖,肉眼可见到呈颗粒状的卵母细胞,切片观察,滤泡内充满卵母细胞,但程度有所不同,有些滤泡存在不同程度和大小不同的空腔,说明此期间已有个体开始排卵。从9月中旬开始性腺发育进入排放期,可一直延续至11月份。其中9月下旬至10月下旬为繁殖盛期。此时海水平均温度在25℃左右。雌性生殖腺呈深粉红色,但不如成熟期饱满,轻挤压生殖腺,卵便从生殖孔排出,此阶段可进行人工催产,精卵能受精发育。切片观察,性腺成熟的青蛤个体正在持续排卵,一部分滤泡内成熟卵已排空,但滤泡壁上的卵黄形成前期、卯黄形成期的卵母细胞继续发育为成熟的卵母细胞,不断地加以补充。每只青蛤可间歇持续排卵数次,其繁殖属于多次排卵型。从外观看,此阶段的青蛤性腺时而消瘦,时而恢复。至11月末,大部分青蛤的生殖活动基本结束,生殖腺进入休止期,此阶段可延至翌年的1月份。此间从肉眼很难辨别雌雄性。
青蛤雄性生殖腺的发育周期与雌性基本一致。2—5月中旬为增殖期,5-7月为生长期,肉眼观察生殖腺呈淡黄色,8—9月为成熟期,生殖腺饱满呈桔黄色,9—11月为排放期,以后性腺发育进入休止期,并延续至翌年1月份。
青蛤的生殖腺指数和肥满度的周年变化与性腺发育的组织学观察结果一致,2-5月份生殖腺指数平均为21.36%,肥满度为13.41%,从6月份开始,肥满度和生殖腺指数急剧上升,8月份生殖腺指数达44.35%,肥满度从12.66%增至18.24%,此阶段正是生殖腺发育的增长期并开始进入成熟期,青蛤进行营养物质的积累,8—9月份生殖腺处于成熟期,肥满度开始降低,平均为13.07%,而生殖腺指数达一年中最高值,为45%,至10月份两者都急剧下降,此时正是青蛤性腺的排放期。性腺消瘦,软体部重量减少,11月份以后青蛤生殖腺指数稍上升,并保持在低水平至翌年2月,这段时期为性腺发育的休止期。
据曾志南(1990)的研究报道:青蛤软体部组织重量和生化组分含量的季节变化与其繁殖周期密切相关,从1至4月份,标准动物软体部的蛋白质和脂类含量无显著变化,保持较低值。从4月下旬开始,随着海区的水温回升,底栖硅藻等饵料生物逐渐丰富,青蛤的摄食率、代谢率增大、摄取大量有机质,为配子发生提供能量储备。从5月份开始,随着性腺的发育,其软体部的蛋白质和脂类含量逐渐增加,并分别在8、9月份产卵前达一年中最高值。9月下旬至10月是青蛤的产卵盛期,大量配子的排放,使得青蛤体内蛋白质和脂类含量急剧下降。而组织干重的季节变化,主要是由生化组分变化引起的。配子排放前,营养物质的积累导致软体部重量的增加,配子排放后,软体部重量也随着生化组分含量的减少而减少。
青蛤的育苗:孙晋廷等(1985)报道,1974—1981年期间,他们对产于山东乳山湾的青蛤进行催产、孵化和提高稚贝成活率的研究。青蛤在该海区的繁殖期是6—9月,水温22—27℃,繁殖盛期是7月初到8月底,水温25—27℃。催产以流水刺激法效果较佳,受精卵在25—27℃,比重1.018—1.020的条件下,经过6—8小时可发育为担轮幼虫;22—26小时至D型幼虫。海水比重对其胚胎发育有显著的影响,试验结果,比重1.010—1.025(水温25℃)是胚胎发育适宜范围,尤以1.020最佳。
通常在培育4—5天后,幼虫壳长为140—150μm时,足可伸出壳外,足基部的平衡囊清楚可见,此时可放附着基,以泥沙底质较好。稚贝长到250—300μm时,形成进出水管,开始营埋栖生活。此时用80目筛绢制成的网箱把池内的稚贝及底质全部接出,均匀地撒到室外土池中进行中间育成,密度为5—10万粒/m2,将室内饵料池中培养的饵料用管输送入土池喂养稚贝,池水深20—30cm,大潮时纳水。稚贝在池内培育到翌年4—5月,壳长可达1cm左右。
胚胎及幼虫发育的时间见表19。
表19青蛤Cyclina sinensis的胚胎及幼虫发育时间(引自孙晋廷等.1985)
期别 需要时间 大小(μm) 期别 需要时间 大小(μm×μm)
第一极体 10min 82—87 担轮幼虫 5h55min 92×84
第二极体 15min 刀型幼虫 23h30min 117×97
二细胞 25min 壳顶前期幼虫 2d 137×115
四细胞 32min 壳顶中期幼虫 3d 143×122
八细胞 45min 壳顶后期幼虫 4d 150×128
十六细胞 1h10min 前期匍匐幼虫 5d 158×137
三十二细胞 1h35min 后期匍匐幼虫 12d 190×170
囊胚期 2h20min 单管期稚贝 16d 220×204
原肠胚 4h10min 双管期稚贝 20d 243×232

繁殖特征

福建漳浦佛昙湾的青蛤从5月份开始,生殖腺指数逐渐上升,6月下旬急骤升高,9月份达最高值,为45.96%,10月份又急骤下降。

国外分布

日本(本州以南、琉球群岛)亦有分布,越南,菲律宾,朝鲜亦有记录。

国内分布

青蛤为中国沿岸广为分布的暖水种,北起辽宁(庄河、大连)、南至海南(三亚、新村)

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青蛤肉味鲜美,人多喜食,且具一定资源量。我国古书记载,它有上消渴、开胃气、解酒毒等药用功效。既是水产品,同时亦列入药用贝类。贝壳是贝雕工艺品;亦是烧灰的良好材料。
1957年在福建部分地区对青蛤已进行较大面积的人工试养。为此,1961年对福建的青蛤生态作了调查,并在此基础上,1963年进行青蛤移殖试养,取得初步结果(蔡英亚,1965)。之后20多年来,在国内许多地区性的报道或全国规模的海岸带、海涂资源调查和海岛调查,各省的报告中也都强调了青蛤作为贝类养殖新种类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但至今尚未引起水产界的普遍重视。发展生产科技先行,1985年,孙晋廷等对山东沿海产的青蛤进行育苗研究,1990-1991年曾志南等从基础贝类学对青蛤软体部重量和生化组分含量的季节变化、青蛤精细胞分化的超微结构、卵母细胞发育过程和卵黄发生的超微结构以及青蛤的食料进行分析等系列研究。于业绍等(1994-1995)对产于江苏南部沿海的青蛤进行形态构造、生境与生长、生态及繁殖习性、生物学及土池育苗的系列研究。


经济用途

经济意义青蛤肉味鲜美,人多喜食,且具一定资源量。我国古书记载,它有上消渴、开胃气、解酒毒等药用功效。既是水产品,同时亦列入药用贝类。贝壳是贝雕工艺品;亦是烧灰的良好材料。
1957年在福建部分地区对青蛤已进行较大面积的人工试养。为此,1961年对福建的青蛤生态作了调查,并在此基础上,1963年进行青蛤移殖试养,取得初步结果(蔡英亚,1965)。之后20多年来,在国内许多地区性的报道或全国规模的海岸带、海涂资源调查和海岛调查,各省的报告中也都强调了青蛤作为贝类养殖新种类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但至今尚未引起水产界的普遍重视。发展生产科技先行,1985年,孙晋廷等对山东沿海产的青蛤进行育苗研究,1990-1991年曾志南等从基础贝类学对青蛤软体部重量和生化组分含量的季节变化、青蛤精细胞分化的超微结构、卵母细胞发育过程和卵黄发生的超微结构以及青蛤的食料进行分析等系列研究。于业绍等(1994-1995)对产于江苏南部沿海的青蛤进行形态构造、生境与生长、生态及繁殖习性、生物学及土池育苗的系列研究。

分类讨论

讨论 青蛤在不同纬度条件下,繁殖期略有不同,在山东乳山湾为6—9月,水温22—27℃;在江苏南部沿海青蛤繁殖盛期为7至8月上、中旬,水温26.5—28℃;而在福建漳浦佛昙湾海区,青蛤的繁殖期在9—11月,水温在24—280℃。以上三个地点,虽然在不同纬度,在季节上有差异,但在生殖适温上却是相近似的(约在22—28℃),这也说明温度是影响配子发生的重要因素,是产卵的一个控制条件(曾志南等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