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背鳍9;臀鳍9;胸鳍10;尾鳍10。
体长为体高2.0~2.9倍,为头长2.9~4.7倍。头长为吻长1.6~2.5倍,为眼径2.1~3.6倍。
体长方形,体甲四棱状,背侧棱及腹侧棱发达,棱突较圆钝,无背中棱,仅在背鳍前方有一段稍隆起,无侧中棱。体甲在背鳍及臀鳍基底后方闭合。体甲背部宽平,微凸;背侧棱中部稍向外侧突出,无棘突。腹侧棱突出,无棘突,腹面宽平,体甲腹面宽大于背面宽,亦大于体高。尾柄侧扁,较短,尾柄长为尾柄高1.3~2.1倍。头短而高,前缘斜直。吻高,稍突出,吻背缘稍凹人。体甲前端开孔的长度约等于眼径(0.9~1.2倍)。眼中大,上侧位,位于头的后部,眼间隔宽,稍凹人,眼间隔宽为眼径1.9~2.9倍。鼻孔小,每侧2个,位于眼前方。口小,位低,前位,上颌稍长于下颌。上下颌齿各1行,细长柱状,棕褐色,上颌每侧5枚,下颌每侧4枚。唇肥厚。鳃孔小,侧位,稍斜向前方,位于眼后缘下方,鳃孔长为眼径0.8~1.0倍。
鳞特化为骨板,多为六角形,连成体甲。鳃孔后至体甲后端一纵行具骨板9~10个;背侧棱与腹侧棱间具骨板7个;背面左右背侧棱间具骨板7~7.5个;腹面左右腹侧棱间具骨板10~11个。骨板表面有辐射状细纹或细粒状突起。
背鳍1个,位于体后部、肛门的前上方,刀状。臀鳍与背鳍相似,起点在背鳍基底后端下方。胸鳍下侧位,刀状,上部鳍条较长。尾鳍较短小,圆形。
体灰褐色,背面及体侧每一骨板中央具1瞳孔大的蓝黑色圆斑,腹面无斑点;小形个体骨板上无圆斑。尾柄淡紫色,上有紫褐色斑纹。背鳍、臀鳍及胸鳍淡灰色。尾鳍灰褐色。
体长为体高2.0~2.9倍,为头长2.9~4.7倍。头长为吻长1.6~2.5倍,为眼径2.1~3.6倍。
体长方形,体甲四棱状,背侧棱及腹侧棱发达,棱突较圆钝,无背中棱,仅在背鳍前方有一段稍隆起,无侧中棱。体甲在背鳍及臀鳍基底后方闭合。体甲背部宽平,微凸;背侧棱中部稍向外侧突出,无棘突。腹侧棱突出,无棘突,腹面宽平,体甲腹面宽大于背面宽,亦大于体高。尾柄侧扁,较短,尾柄长为尾柄高1.3~2.1倍。头短而高,前缘斜直。吻高,稍突出,吻背缘稍凹人。体甲前端开孔的长度约等于眼径(0.9~1.2倍)。眼中大,上侧位,位于头的后部,眼间隔宽,稍凹人,眼间隔宽为眼径1.9~2.9倍。鼻孔小,每侧2个,位于眼前方。口小,位低,前位,上颌稍长于下颌。上下颌齿各1行,细长柱状,棕褐色,上颌每侧5枚,下颌每侧4枚。唇肥厚。鳃孔小,侧位,稍斜向前方,位于眼后缘下方,鳃孔长为眼径0.8~1.0倍。
鳞特化为骨板,多为六角形,连成体甲。鳃孔后至体甲后端一纵行具骨板9~10个;背侧棱与腹侧棱间具骨板7个;背面左右背侧棱间具骨板7~7.5个;腹面左右腹侧棱间具骨板10~11个。骨板表面有辐射状细纹或细粒状突起。
背鳍1个,位于体后部、肛门的前上方,刀状。臀鳍与背鳍相似,起点在背鳍基底后端下方。胸鳍下侧位,刀状,上部鳍条较长。尾鳍较短小,圆形。
体灰褐色,背面及体侧每一骨板中央具1瞳孔大的蓝黑色圆斑,腹面无斑点;小形个体骨板上无圆斑。尾柄淡紫色,上有紫褐色斑纹。背鳍、臀鳍及胸鳍淡灰色。尾鳍灰褐色。
大小
背鳍9;臀鳍9;胸鳍10;尾鳍10。
体长为体高2.0~2.9倍,为头长2.9~4.7倍。头长为吻长1.6~2.5倍,为眼径2.1~3.6倍。
体长为体高2.0~2.9倍,为头长2.9~4.7倍。头长为吻长1.6~2.5倍,为眼径2.1~3.6倍。
生物学
粒突箱鲀是近海暖温性底栖鱼类。摄食甲壳类、海百合、小鱼和海藻等。常单独栖于内湾或半遮蔽的礁坡上,幼鱼躲在阴暗处,成鱼在岩缘近沙地的半遮蔽或洞穴处活动。栖息深度1~35m。一般体长100~200 mm左右,最大可达460mm。肉肥嫩,可洗净煮食或腌后食用,但内脏不宜食用。
生境信息
粒突箱鲀是近海暖温性底栖鱼类。摄食甲壳类、海百合、小鱼和海藻等。常单独栖于内湾或半遮蔽的礁坡上,幼鱼躲在阴暗处,成鱼在岩缘近沙地的半遮蔽或洞穴处活动。栖息深度1~35m。一般体长100~200 mm左右,最大可达460mm。肉肥嫩,可洗净煮食或腌后食用,但内脏不宜食用。
国外分布
国外分布于印度洋非洲东海岸至太平洋中部诸岛,北至日本,南至澳大利亚。
国内分布
标本信息
测量标本44尾,体长27.0~324 mm,采自山东青岛,浙江沿海,福建厦门、平潭东庠,广东广州、汕尾、遮浪、海门,海南三亚、文昌、莺歌海及西沙群岛永兴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