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鼓膜被鳞;鼻孔开向外侧;体侧翼膜上面橘黄色,有由黑色斑点缀成的纵线纹。喉囊覆鳞与腹鳞等大。
形态 最大个体全长雄蜥 (83 + 137) mm,雌蜥 (85 + 137) mm。生活时背面灰棕色或铜绿色,头背面两眼间、躯干及尾背面均有黑色横斑;腹面黄白色,具有不规则的黑色点斑。翼膜背面橙黄色或橘红色,散有许多粗大的黑色斑点,其间连以黑色细纵线,翼膜腹面灰白色。喉囊浅黄褐色,基部或末端有蓝色斑点,颈侧囊褶腹面红棕色或黄色。头大小适中,吻长与眼眶直径相等或略长;鼻孔开向两外侧,位于大而突起的鼻鳞上;鼓膜被鳞,头背面被覆大小不一的棱鳞;吻棱及眶前区鳞侧扁而直立,上下唇鳞均为7-10枚,也有个别一侧为6或11枚者,而以8-9枚为最多,常两侧唇鳞数不一致。喉囊与颈侧囊相连,雄蜥喉囊为头长的1.33-2.33倍,其上覆以与腹鳞等大之鳞片;雌蜥喉囊三角形,仅为头长的0.50-0.88。体侧有由五条延长的肋骨支持的翼状皮膜。背鳞大小不一致,平滑或微棱,其中最大者与腹鳞等大或略大,腹鳞具强棱。背侧有一列间隔较宽的扩大的棱鳞,前肢前伸指端超过吻端;后肢股与胫有皮膜相连不能伸直。四肢较扁平,侧缘鳞片较长大,形成栉状缘。指趾细长而侧扁,两侧亦有由鳞片突出形成的栉状缘。尾细长,为头体长的一倍半左右,其上被以棱鳞,两侧鳞片扩展成栉状缘,尾基部较膨大,向后略侧扁而成方形鞭状。雄蜥具有不发达的颈褶。
地区变异:海南雌蜥尾长为头体长的1.75,西藏察隅雄蜥尾长为头体长的1.65 ,云南勐腊雄蜥则为1.49-1.69,雌蜥为1.44-1.67,孟连雄蜥为1.38-1.58,雌蜥为1.43-1.63。西藏察隅雄蜥喉囊长为头长的1.29,云南孟连雄蜥(12号)喉囊长为头长的1.29-1.87 ,勐腊雄蜥(16号)则为1.75-2.33。值得指出的是勐腊标本中有9号雄蜥喉囊长度超过头长的两倍以上。
形态 最大个体全长雄蜥 (83 + 137) mm,雌蜥 (85 + 137) mm。生活时背面灰棕色或铜绿色,头背面两眼间、躯干及尾背面均有黑色横斑;腹面黄白色,具有不规则的黑色点斑。翼膜背面橙黄色或橘红色,散有许多粗大的黑色斑点,其间连以黑色细纵线,翼膜腹面灰白色。喉囊浅黄褐色,基部或末端有蓝色斑点,颈侧囊褶腹面红棕色或黄色。头大小适中,吻长与眼眶直径相等或略长;鼻孔开向两外侧,位于大而突起的鼻鳞上;鼓膜被鳞,头背面被覆大小不一的棱鳞;吻棱及眶前区鳞侧扁而直立,上下唇鳞均为7-10枚,也有个别一侧为6或11枚者,而以8-9枚为最多,常两侧唇鳞数不一致。喉囊与颈侧囊相连,雄蜥喉囊为头长的1.33-2.33倍,其上覆以与腹鳞等大之鳞片;雌蜥喉囊三角形,仅为头长的0.50-0.88。体侧有由五条延长的肋骨支持的翼状皮膜。背鳞大小不一致,平滑或微棱,其中最大者与腹鳞等大或略大,腹鳞具强棱。背侧有一列间隔较宽的扩大的棱鳞,前肢前伸指端超过吻端;后肢股与胫有皮膜相连不能伸直。四肢较扁平,侧缘鳞片较长大,形成栉状缘。指趾细长而侧扁,两侧亦有由鳞片突出形成的栉状缘。尾细长,为头体长的一倍半左右,其上被以棱鳞,两侧鳞片扩展成栉状缘,尾基部较膨大,向后略侧扁而成方形鞭状。雄蜥具有不发达的颈褶。
地区变异:海南雌蜥尾长为头体长的1.75,西藏察隅雄蜥尾长为头体长的1.65 ,云南勐腊雄蜥则为1.49-1.69,雌蜥为1.44-1.67,孟连雄蜥为1.38-1.58,雌蜥为1.43-1.63。西藏察隅雄蜥喉囊长为头长的1.29,云南孟连雄蜥(12号)喉囊长为头长的1.29-1.87 ,勐腊雄蜥(16号)则为1.75-2.33。值得指出的是勐腊标本中有9号雄蜥喉囊长度超过头长的两倍以上。
大小
最大个体全长雄蜥 (83 + 137) mm,雌蜥 (85 + 137) mm。
生物学
生物学资料 斑飞蜥生活于热带亚热带森林中或低矮的山林边缘。在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发现于海拔500-1500m左右地区;在西藏察隅,标本采自海拔1540m樟木林中高大的樟木树洞中。营树栖生活,很少到地面来,行动繁捷,常雌雄成对在一起,爬行于树上觅食时翼膜像扇子一样折向体侧背方,滑翔于林间时翼膜展开像降落伞斜行一定距离到达同一株树或不同树的下部,滑翔时可改变方向但不能由低处飞向高处。当雌雄成对将要停落在同一株树上而被扰乱时,它们就落在相距30-50m远的邻近树上。当雌雄靠近时雄蜥反复扩展其喉囊以示颜色。以昆虫为食。卵生,产卵2-5枚,卵产于地洞或树洞内。
垂直分布:550-1540m。
垂直分布:550-1540m。
生境信息
斑飞蜥生活于热带亚热带森林中或低矮的山林边缘。在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发现于海拔500-1500m左右地区;在西藏察隅,标本采自海拔1540m樟木林中高大的樟木树洞中。营树栖生活,很少到地面来,行动繁捷,常雌雄成对在一起,爬行于树上觅食时翼膜像扇子一样折向体侧背方,滑翔于林间时翼膜展开像降落伞斜行一定距离到达同一株树或不同树的下部,滑翔时可改变方向但不能由低处飞向高处。当雌雄成对将要停落在同一株树上而被扰乱时,它们就落在相距30-50m远的邻近树上。当雌雄靠近时雄蜥反复扩展其喉囊以示颜色。以昆虫为食。卵生,产卵2-5枚,卵产于地洞或树洞内。
海拔范围
垂直分布:550-1540m。
国外分布
印度阿萨姆,越南,泰国,缅甸及马来半岛
国内分布
福建(南靖)、海南(儋县、白沙、琼中、陵水)、广西(宁明、龙州、桂平)、云南(孟连、永德、河口、绿春、勐腊、陇川)、西藏(察隅)。
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斑飞蜥去内脏之干燥全体入药称飞龙或飞蛇。将生活斑飞蜥剖腹去内脏,用细竹条撑开四肢,展开皮膜,以两根薄竹片交叉撑开体壁,再用一根小竹条一端插入头颅,另一端固定尾,放在火上烘干或晒干即成中药“飞龙”。肉含蛋白质、脂肪、多种氨基酸、糖原、肌红蛋白、糖原合成酶、磷酸化酶。有清热解毒、透疹之功效。用量1-2条(中国药用动物志,1983:305)。
经济用途
经济意义 斑飞蜥去内脏之干燥全体入药称飞龙或飞蛇。将生活斑飞蜥剖腹去内脏,用细竹条撑开四肢,展开皮膜,以两根薄竹片交叉撑开体壁,再用一根小竹条一端插入头颅,另一端固定尾,放在火上烘干或晒干即成中药“飞龙”。肉含蛋白质、脂肪、多种氨基酸、糖原、肌红蛋白、糖原合成酶、磷酸化酶。有清热解毒、透疹之功效。用量1-2条(中国药用动物志,1983:305)。
分类讨论
查看标本 广西1♀(CIB0015)。海南1♀(CIB64 III 6086)。西藏:察隅1♂(CIB7315026)。云南:勐腊19♂♂(CIB57300, KIZ740025, 740035, 740039, 74 II 0061,79II 0010-11、79 II 0026-27、79 II 0032, 79 II 0035, 79 II 0041、79 II 0043-44, 79II 0046, 79 II 0049-50, 79II 0055、79II 0058)14♀♀(KIZ740036, 79 II 0012, 79II0028-3、79II0033-34, 79II0042, 79II0045, 79II0051、79II0054, 79II0057,790059),孟连12♀♀(KIZ75 I 136, 75 I 141, 75 I 143-44, 75 I 149, 75 I 156, 75 I 160-161, 75 I 476-77, 75 I 494, 75 I 510) 12 ♂♂ (KIZ75 I 137-38, 75 I 140,75I 142, 75 I 147, 75 I 150, 75 I 152-153, 75 I 155, 75 I 157, 75 I 162, 75 I 478),永德5♂♂(KIZ791091, 79I093, 79I107, 79I313, 79I491) 1♀(KIZ791314),绿春1♂(KIZ8510649) 2♀♀(KIZ85 10357-58),陇川2♀♀(KIZ74 II 0010, 74 II 0033),河口1♀(KIZ77 I 0066)。西双版纳1♀(CIB625173)。云南产地不详1♀(CIB西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