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锦蛇

Elaphe carinata   Günther
   

  331  浏览



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体粗大,头体背黑黄相杂,头背面有似“王”字样的黑纹;背鳞除最外侧1-2行平滑外,均强烈起棱,中段背鳞21行以上;腹鳞绝大多数200片以上。幼体的色斑相差甚大。
描述依据标本 陕西周至1雄,甘肃徽县、文县2雄,四川峨眉、万源、灵关、巫
山3雄2雌2幼,云南腾冲1雄6雌,贵州雷山、印江、金沙、绥阳、正安、务川、仁
怀、赤水、江口、德江、松桃、兴义、毕节、威宁、榕江、贵定、独山、惠水、龙里26
雄31雌13幼,安徽黄山1雌,浙江宁波、定海、杭州、余杭、天台、天目山、开化、诸暨、武义、平阳、乐清、文成、松阳、龙泉、泰顺23雄15雌15幼,湖南宜章1雌,福建崇安4雌,广西资源1雄1雌,共55雄63雌30幼148号标本。
形态描述 体全长一般为1500-2000mm,雄性较长者(1700-1-420)mm(贵州雷山),雌性(1535+360)mm(浙江杭州)和(1540+327)mm(云南腾冲)。据报道1982年和1983年分别在陕西南郑县和留坝县获得两条标本,雄性全长(1810+385)mm,雌性(1780+420) mm,可列为最长的记录(王中裕,1985)。体背鳞片的四周黑色,中央黄色,体前部具有黄色横斜纹,体后部横纹消失,其黄色部分似油菜花瓣,故有名油菜花者;腹面黄色,具黑色斑;头背鳞缘黑色,中央黄色,前额形成“王”字样黑纹,故名王锦蛇。
幼小个体色斑与成体大不相同,头体背茶色,枕部有两条短的黑纵纹;体背前、中
段具有不规则的细小黑斜纹,体后段黑斜纹消失,呈分散的细黑点,至尾背形成两条纵行的细黑线;体后段及尾部两侧有一暗褐色纵斑;腹面粉红色或黄白色。直到体全长近800 mm时,才变化为成体的色斑。鳞片变化较大,颊鳞1,个别2,福建崇安挂墩1雌缺颊鳞;眶前鳞1 (2),绝大多数有1片眶前下鳞;眶后鳞2,偶有3片;颞鳞2 (3,1) +3 (2,4);上唇鳞8, 3-2-3式,少数9, 4-2-3, 2-3-4或3-2-4式,偶见7, 2-2-3或3-2-2式;下唇鳞11(10、9、12),前4或5切前额片;背鳞23 (22、24、25、26、21)-23 (22、25、21)-19 (17、18、20、16)行,除最外侧1-2行平滑外,均强烈起棱;雄性腹鳞203-227,平均217片,雌性206-226,平均217片;肛鳞二分;尾下鳞双行,雄性73-102,平均92对,雌性69-96,平均86对。
上颔齿11枚。
文献记载:毕节1雄腹鳞194片,松桃1雌腹鳞186片(《贵州爬行类志》,1985:130) ;《福建的蛇类》1973记载雌蛇腹鳞的低限为203片;Pope (1935: 235)描述福建崇安的标本,雌蛇尾下鳞高达99对。
雄性半阴茎不分叉,伸延至第16对尾下鳞处,外翻近球形,远端小乳突型萼区范围较大,中部刺区范围较小,基部为裸区(张服基等,1984: 28)。
核型:2n=36 (7M+7S+2A+20m)。即有8对大染色体,其中第1、3、5三对为中着丝粒,第2、7、8三对为亚中着丝粒,第6对端着丝粒,第4对为性染色体,ZW型,Z为中着丝粒,W为亚中着丝粒,Z

大小

体全长一般为1500-2000mm,雄性较长者(1700-1-420)mm(贵州雷山),雌性(1535+360)mm(浙江杭州)和(1540+327)mm(云南腾冲)。

生物学

常于山地、丘陵的杂草荒地发现,平原地区也有分布,是一种行动迅速而凶猛的无毒蛇,善于上树,以蛙类、蜥蜴类、蛇类、鸟类、鼠类及爬行类的卵和鸟类的卵为食,食性广而贪食。成都生物所曾于6月间在安徽黄山见该蛇上树到鸟窝内吞食5只雏鸟。浙江医科大学解剖到王锦蛇吞食尖吻蝮幼体和小头蛇,甚至吃同种的幼蛇,并能吃死鼠,曾见一胃内有昆虫的蛹。《贵州爬行类志》1985:131记述该蛇吞吃烙铁头、崇安斜鳞蛇、乌游蛇等蛇类。高正发(1985)报道一条1850mm长的王锦蛇吞食一条1540mm长的黑眉锦蛇,也食黄胸鼠。前人也曾报道吃乌游蛇、绞花林蛇、乌梢蛇、尖吻蝮和同种的蛇类。卵生,在福建崇安7月底产卵,卵数12枚,卵径(45-51)mm×(29-30.5)mm(Pope, 1929: 438)。遵义医学院笼养1雌蛇,于7月间产卵8枚,平均枚重1.8 g,卵径(49-60)mm×(25-28)mm。浙江医科大学曾于6月间在安徽黄山地区解剖1雌蛇,在输卵管内怀卵8枚,卵径60mm×25mm。该蛇的肛腺特别发达,有异臭,故又名臭黄蟒。
垂直分布:海拔610-1550m(陕西);620-1500m(甘肃);625m(四川安县);300-2220m(贵州);900-1100m(江西);600-800m(福建);100-1200m(浙江)。

生境信息

常于山地、丘陵的杂草荒地发现,平原地区也有分布,是一种行动迅速而凶猛的无毒蛇,善于上树,以蛙类、蜥蜴类、蛇类、鸟类、鼠类及爬行类的卵和鸟类的卵为食,食性广而贪食。成都生物所曾于6月间在安徽黄山见该蛇上树到鸟窝内吞食5只雏鸟。浙江医科大学解剖到王锦蛇吞食尖吻蝮幼体和小头蛇,甚至吃同种的幼蛇,并能吃死鼠,曾见一胃内有昆虫的蛹。《贵州爬行类志》1985:131记述该蛇吞吃烙铁头、崇安斜鳞蛇、乌游蛇等蛇类。高正发(1985)报道一条1850mm长的王锦蛇吞食一条1540mm长的黑眉锦蛇,也食黄胸鼠。前人也曾报道吃乌游蛇、绞花林蛇、乌梢蛇、尖吻蝮和同种的蛇类。卵生,在福建崇安7月底产卵,卵数12枚,卵径(45-51)mm×(29-30.5)mm(Pope, 1929: 438)。遵义医学院笼养1雌蛇,于7月间产卵8枚,平均枚重1.8 g,卵径(49-60)mm×(25-28)mm。浙江医科大学曾于6月间在安徽黄山地区解剖1雌蛇,在输卵管内怀卵8枚,卵径60mm×25mm。该蛇的肛腺特别发达,有异臭,故又名臭黄蟒。

海拔范围

垂直分布:海拔610-1550m(陕西);620-1500m(甘肃);625m(四川安县);300-2220m(贵州);900-1100m(江西);600-800m(福建);100-1200m(浙江)。

国内分布

广泛分布于长江沿岸各省和西南区,向南达两广的北部和台湾,向北达
河北天津地区。
北京、天津、上海(市区、金山、宝山)、江苏(南京、苏州、宜兴)、浙江(余杭、
杭州、开化、金华、诸暨、武义、平阳、乐清、龙泉、温州、天台、台州、桐庐、富阳、
天目山、松阳、瑞安、文成、永嘉、泰顺、宁波及海岛上广泛分布)、安徽(歙县、黄山、
东至、石台、太平、霍山、潜山、径县、宣城、广德、旌德、黔县)、福建(崇安、邵武、霞浦、周宁、福鼎、福州、永泰、闽侯、尤溪、长汀、福安、福清、拓荣、长乐)、台湾、
江西(庐山、九江、萍乡、湖口、铅山、铜鼓、安福、上犹、井冈山)、河南(信阳、桐
柏)、湖北(均县、利川)、湖南(宜章、衡山、长沙)、广东(北部)、广西(龙胜、融水、资源、全州、花坪和桂林地区)、四川(峨眉山、巫山、昭觉、灵关、万源、南川、南江、荣经、城口、达县、苍溪、合江、安县)、贵州(桐梓、金沙、务川、清镇、毕节、独山、雷山、印江、绥阳、正安、仁怀、赤水、江口、德江、松桃、兴义、榕江、贵定、龙里、威宁、惠水)、云南(昆明、腾冲、东川、丽江、贡山、西双版纳)、陕西(商南、山阳、洛南、周至、柞水、宁陕、佛坪、石泉、洋县)、甘肃(徽县、文县)。

经济意义
经济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