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鼢鼠

Myospalax fontanierii   Milne-Edwards
   

  427  浏览



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体型较粗大。尾及后足背为稀疏短毛,皮肤裸露可见。头顶额部中央通常有一大小、形状多变的白斑或无斑。鼻骨后缘呈“八”形缺刻,其后缘未超过颌额缝。门齿孔约一半位于前颌骨包围中。

形态
外形:本种鼢鼠的体长体重均超过其他种鼢属。尾较长,尾长相当体和的26%—27%。尾毛稀少,以至皮肤裸露可见。鼻垫成椭圆形。前爪特别粗大,其第3指的爪长相当第1节指骨的2.6倍。
毛色:毛色是本亚属中较浅的,体毛呈浅黄褐色至灰褐色。毛尖为铁锈红色,毛基灰褐色,由于两种颜色的长短不同形成成体毛色不同,幼体为灰褐色,老成体常呈现鲜亮的铁锈红色。从鼻垫上方至两眼间为苍白、白色或更浅的灰褐色短毛区。腹毛比背毛红色少而淡。背毛色与腹毛色无明显分界线。尾与后足背毛苍白色或淡灰褐色。门齿孔被前颌骨包围约1/2,部分包围2/3甚至大部分被前颌骨包围。
牙齿:上下臼齿为三叶形。在M3后叶外侧常常形成一次级凹角,形成M3外侧有三凹角、内侧有一凹角。在41号标本中占70%,其余为三叶形或一侧为三叶形。 M3形状不稳定,无分类意义。

量衡度(衡:g;量:mm)
外形:
名称性别体重体长尾长后足长



♂♂
(34)
436.8
(200—620)
219.7
(160—265)
56.6
(30—71)
33.1
(27—38)
♀♀
(27)
277.1
(170—350)
198.1
(160—220)
54.4
(42—59)
34.4
(22—38)



♂♂
(13)
349.1
(150—469)
179.7
(145—230)
52.3
(36—61)
33.8
(25—35)
♀♀
(14)
276.2
(130—381)
166.8
(125—200)
45.6
(31—48)
29.1
(22—34)

头骨:
名称性别颅全长颅基长鼻骨长腭长齿隙颧宽眶间宽后头高后头宽上颊齿列长



♂♂
(8)
54.0
(50.7—58)
52.3
(47.8—56.4)
21.3
19.6—22.5)
26.7
(25.8—28.3)
18.2
(16.7—19)
40.6
(35.6—44.4)
8.4
(7—10.4)
24.8
(22.9—26.7)
36.6
(31.4—40.7)
12.1
(11.2—13)
♀♀
(6)
46.7
(42.8—49.4)
44.8
(42.8—47.8)
16.8
(16.4—17.2)
22.4
(20—23.1)
15.3
(14.3—16.2)
32.8
(30.8—34)
8.5
(8—9.3)
21.2
(20.2—23.3)
28.7
(27.5—30.6)
10.7
(10.1—11.1)



♂♂
(216)
45.4
(39.4—52.1)
\
\
16.9
(14.5—20.1)
\
\
\
\
30.5
(24.9—36.4)
7.8
(7.6—8.3)
\
\
29.4
(26.9—35.8)
10.6
(9.5—11.5)
♀♀
(471)
42.4
(36.3—46)
\
\
15.6
(13.0—19.4)
\
\
\
\
27.9
(21—31.6)
6.8
(5.2—7.9)
\
\
27.2
(24.5—31.8)
9.8
(9.0—10.8)


生物学

主要栖息黄土高原及次生黄土的农田、荒地、丘陵、山坡地区。终生地下生活。地表有圆形土丘,地下洞道窝巢范围庞大,常常是边挖洞、边取食、边弃洞。采食穴道距地面6—10cm,交通穴道距地面多在25—48cm。老窝距地面约140—240cm。独居。雌性窝洞较深。仅在繁殖期雌雄同居,两者洞道相互沟通。
繁殖约在2—7月份。年产一胎,每胎1—5只。怀孕率受地区、气候、食物诸条件制约,有所变化。本种可食的植物类型极多,但喜食程度可分三类,最喜植物有14种,如小麦、油菜、蒲公英、苣荬菜等。喜食植物共20种,有玉米、葱、养麦、杠柳、茵陈蒿等。可食植物共15种,如谷子、芝麻、针茅、刺槐等。在喜食度上还存在喜食部
位的情况,据观察鼢鼠喜食作物和杂草肥大的块根、块茎、鳞茎等部位,其次是植物含汁液多的绿色部分和嫩绿的果实及种子。成体日食量为133.8g (王廷正,1990)。
本种是非冬眠动物。根据秋季贮粮活动的观察,食物较丰富的作物成熟期和野草枯黄期的9、10月,鼢鼠要进行频繁地贮粮活动。据1989年9月在延安地区挖掘的6个洞穴内贮粮情况,每穴有仓库1—3个。所存食物有马铃薯、花生、麦穗、豆类作物的豆荚、红薯、谷穗、萝卜、杂草的肥大根茎等。每一仓库仅存一种食物,若有几种,也是各自成堆,分类存放井然有序。每库内存粮0.25一2.5kg。正常活动期日食量平均100g/每日。依其最大贮存量为7500g计(3个2.5kg仓库)。贮粮可维持75日。如将活动量和日食量减半,该贮粮可维持5个月。由此可以说明该鼠是不冬眠的。当然实际食物霉变、仓库被遗忘或丢失等等,其贮粮很可能是不足的。推测其在长达4个月的越冬期中仍需补充食物,因此,鼢鼠在1—2月份还拉食麦苗,啃食杂草和树根等食物(王廷正,1990)。

生境信息

主要栖息黄土高原及次生黄土的农田、荒地、丘陵、山坡地区。终生地下生活。地表有圆形土丘,地下洞道窝巢范围庞大,常常是边挖洞、边取食、边弃洞。采食穴道距地面6—10cm,交通穴道距地面多在25—48cm。老窝距地面约140—240cm。独居。雌性窝洞较深。仅在繁殖期雌雄同居,两者洞道相互沟通。

国内分布

河北西部,山西,陕西,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南部边缘地带,甘肃与宁夏南部和青海东部。

分类讨论

Milne-Edwards(1867)将 Fontanier 采自北京西北山区的鼢鼠定名为Siphneus fontanieri。Thomas (1912)依头骨眶前外板及枕中嵴形态上的特征将采自山西宁武的标本另定为 Myospalax fontanus。Lonnberg(1926)又对北京与山西标本的差别进一步描述(爪的颜色、齿列大小),并认为M3后伸叶的有无及形态是不稳定的。Allen (1940)与 Ellerman 等(1951)将两种鼢鼠视为同物异名,此观点延用至今。
根据本次工作认为采自河北、山西等地与陕西南部以及甘肃地区的标本,除头顶白斑不甚明显(个别没有或不显,大小不一)外,头骨特征非常相似,因此合并为一种。中华鼢鼠共2个亚种,即 fontanieri 和ca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