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形态特征 身体柔软,圆筒状,两端略尖。体长32—190mm,宽8—35mm,吻长20—115mm(福尔马林浸制标本)。生活时体紫红色,身体中部体壁较薄,半透明,内部器官隐约可见,两端体壁增厚,不透明。体表遍布皮肤乳突,体中部者小而分散,两端者粗大而稠密。体壁外可见14—18条灰白色纵肌束。吻乳白或乳黄色,末端截状,整体略向腹面凹陷,边缘有收缩产生的皱褶。口位于吻基部的腹面。腹刚毛1对,有时体内另有1对储备刚毛,位于吻基部后方约5mm处,钩部长1.5mm,露于体外,具金黄色的金属光泽,末端尖;毛干部银白色,埋入体内。两刚毛间相距3mm,无间基肌。
肾管3对,依次排列在腹神经索的两侧,唯第一对在腹刚毛的前方,各对肾管间距近相等;肾管细长。壁薄。肾口位于肾管的基部。并具1对螺旋体。位于体壁最内层的斜肌分束或分束不明显。分束的标本斜肌呈三种状态:身体前端(腹刚毛之前的部分)斜肌分离成众多的细束,且在纵肌束上连续不断;身体后端斜肌连成一片,纵肌束亦不明显;身体中部的斜肌束被体壁中层的纵肌束隔断,仅在纵肌束的空隙间可见有斜肌束越过。消化道长而迂回,约为体长的9倍,由许多固肠肌固着于体壁。直肠盲囊有或无。肛门囊1对,长度超过体中部,浅褐色,基部较宽,末端尖细,表面生有纤毛漏斗。背血管自吻基部出发,沿消化道的背侧向后延伸,至胃部膨大为心脏,心脏的后端分为二支环血管,绕过胃后部至腹面,再向前行,待接近第二对肾管处,两条环血管合为一条肠血管。肠血管前行短距便分成二支腹血管,一支较细,沿腹神经索的背面伸向体后部,另一支较粗,向前通到吻基部。
肾管3对,依次排列在腹神经索的两侧,唯第一对在腹刚毛的前方,各对肾管间距近相等;肾管细长。壁薄。肾口位于肾管的基部。并具1对螺旋体。位于体壁最内层的斜肌分束或分束不明显。分束的标本斜肌呈三种状态:身体前端(腹刚毛之前的部分)斜肌分离成众多的细束,且在纵肌束上连续不断;身体后端斜肌连成一片,纵肌束亦不明显;身体中部的斜肌束被体壁中层的纵肌束隔断,仅在纵肌束的空隙间可见有斜肌束越过。消化道长而迂回,约为体长的9倍,由许多固肠肌固着于体壁。直肠盲囊有或无。肛门囊1对,长度超过体中部,浅褐色,基部较宽,末端尖细,表面生有纤毛漏斗。背血管自吻基部出发,沿消化道的背侧向后延伸,至胃部膨大为心脏,心脏的后端分为二支环血管,绕过胃后部至腹面,再向前行,待接近第二对肾管处,两条环血管合为一条肠血管。肠血管前行短距便分成二支腹血管,一支较细,沿腹神经索的背面伸向体后部,另一支较粗,向前通到吻基部。
生物学
生境 本种是浅海暖水种,多栖息于珊瑚礁石下、缝隙间或泥砂中。
国外分布
日本,朝鲜半岛,琉球群岛,雅蒲群岛,帕劳群岛,印度尼西亚,尼科巴群岛(印),安达曼群岛(印),马尔代夫群岛,红海,桑给巴尔(坦桑),毛里求斯,留尼旺岛,几内亚,摩洛哥。
国内分布
其他分布
广布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大西洋亦有分布。广东、广西、海南岛、西沙群岛和台湾;日本,朝鲜半岛,琉球群岛,雅蒲群岛,帕劳群岛,印度尼西亚,尼科巴群岛(印),安达曼群岛(印),马尔代夫群岛,红海,桑给巴尔(坦桑),毛里求斯,留尼旺岛,几内亚,摩洛哥。
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 据Sato(1939)报道,采自台湾、朝鲜半岛、琉球群岛的标本具14条纵肌束,并认为以下四种:O. stuhlmanni (纵肌束15或16条)、O. leptodermon(纵肌束15一17条)、O. caudex(纵肌束16—18条)、O. kokotoniense(纵肌束17或18条)虽纵肌束数目不同,但均为本种的同物异名。Wesenberg-Lund(1959a,b)描述本种纵肌束14—17条。Stephen和Edmonds(1972)描述该种的纵肌束为14条。作者检查了中国沿海的标本,纵肌束为14—18条。
关于内层斜肌和直肠盲囊的描述,据Sato(1939)和Fisher (1946)报道内层斜肌分束,Sato(1939)、Wesenberg-Lund(1959a,b)、Stephen和Edmonds(1972)描述本种具直肠盲囊。作者检查了中国西沙群岛、海南岛、广东及广西的标本,结果与以上描述略有出入。采自西沙群岛的标本内层斜肌分束明显,其中栖于礁平台中、低潮区的个体较大(长75—178mm,宽30—35mm),纵肌束14条,其中腹面的9条清晰而背面的5条模糊难辨,无直肠盲囊;栖息于礁平台高潮区的个体较小,纵肌束通常为18条,有直肠盲囊。采自海南岛、广东和广西的标本多栖于泥砂中(海南岛西洲岛为珊瑚礁生境),个体较小(长38一190mm,宽8—17mm),内层斜肌分束不清或不分束,纵肌束14—16条,有直肠盲囊。
关于内层斜肌和直肠盲囊的描述,据Sato(1939)和Fisher (1946)报道内层斜肌分束,Sato(1939)、Wesenberg-Lund(1959a,b)、Stephen和Edmonds(1972)描述本种具直肠盲囊。作者检查了中国西沙群岛、海南岛、广东及广西的标本,结果与以上描述略有出入。采自西沙群岛的标本内层斜肌分束明显,其中栖于礁平台中、低潮区的个体较大(长75—178mm,宽30—35mm),纵肌束14条,其中腹面的9条清晰而背面的5条模糊难辨,无直肠盲囊;栖息于礁平台高潮区的个体较小,纵肌束通常为18条,有直肠盲囊。采自海南岛、广东和广西的标本多栖于泥砂中(海南岛西洲岛为珊瑚礁生境),个体较小(长38一190mm,宽8—17mm),内层斜肌分束不清或不分束,纵肌束14—16条,有直肠盲囊。
其它信息
标本采集记录 海南岛(Chen,1963)。香港(Morton & Morton,1983)。80-004:15个,1980.Ⅲ.30,海南岛清澜港东郊;80-027:10个,1980.Ⅳ.17,西沙群岛永兴岛;80-035:2个,1980.Ⅳ.29,西沙群岛东岛;80-040:5个,1980.Ⅳ.30,西沙群岛东岛;80-041:5个,1980.V.1,西沙群岛东岛;81-001:6个,1981.Ⅹ.30,广西北海电建;81-002:2个,1981.Ⅻ.12,海南岛白马井;81-004:10个,1981.Ⅹ.28,广西北海白虎头;81-013:1个,1981.Ⅻ.2,海南岛西洲岛;81-022:20个,1981.Ⅻ.12,海南岛白马井;83-004:2个,1983.Ⅲ.26,海南岛清澜港东郊;83-007:1个,1983.Ⅳ.3,西沙群岛石岛;83-010:3个,1983.Ⅲ.24,海南岛清澜港;83-027:2个,1983.Ⅳ.16,西沙群岛东岛;86-003:10个,1986.Ⅹ.23,广东深圳沙头角。以上标本均由李凤鲁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