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背鳍Ⅲ-7;臀鳍Ⅲ-6;胸鳍Ⅰ-18—19;腹鳍Ⅰ-7。侧线鳞56—58,8.5/7.5。鳃耙11—13。咽齿1行,5-5。
体长73—425毫米。体长为体高3.9—4.8倍,为头长4.3—4.9倍。体长形,前部圆筒状,后部侧扁。头小,较平扁。吻宽阔,眼极小。头长为吻长2.4—3倍,为眼径9—13倍。口下位,弧形,口宽大于头长的1/4。唇厚,较粗糙,口角处有游离片,唇后沟中断处间距较宽。须1对,颇粗长,末端可达胸鳍基部。鳃耙较短小。咽齿略侧扁,第一齿末端钩曲。鳞较小。背鳍起点前于腹鳍,近于吻端,无硬刺,外缘深凹,前部鳍条显著延长。胸鳍特长,上部数鳍条末端超过腹鳍基部。尾鳍叉形。鳔2室,一般退化,或正常而前室包于膜质囊内。腹膜银白带金黄色。体黄铜色,腹部白色带黄,体侧或呈肉红色,各鳍均多少带黄色,尾鳍金黄而边缘黑色。
体长73—425毫米。体长为体高3.9—4.8倍,为头长4.3—4.9倍。体长形,前部圆筒状,后部侧扁。头小,较平扁。吻宽阔,眼极小。头长为吻长2.4—3倍,为眼径9—13倍。口下位,弧形,口宽大于头长的1/4。唇厚,较粗糙,口角处有游离片,唇后沟中断处间距较宽。须1对,颇粗长,末端可达胸鳍基部。鳃耙较短小。咽齿略侧扁,第一齿末端钩曲。鳞较小。背鳍起点前于腹鳍,近于吻端,无硬刺,外缘深凹,前部鳍条显著延长。胸鳍特长,上部数鳍条末端超过腹鳍基部。尾鳍叉形。鳔2室,一般退化,或正常而前室包于膜质囊内。腹膜银白带金黄色。体黄铜色,腹部白色带黄,体侧或呈肉红色,各鳍均多少带黄色,尾鳍金黄而边缘黑色。
生物学
为底栖鱼类,栖息于湍急流水中,常在有岩洞、礁石的深潭中活动。杂食性,常见食物有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及植物碎片等,偶有虾及小鱼。生长不快,3冬龄鱼体长达300—350毫米。
国内分布
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流及支流金沙江、岷江、嘉陵江、涪江和乌江等
经济意义
为产地的经济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