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头颈区分不明显;尾侧扁;鼻孔侧位;吻鳞横裂为二;颞鳞2+3;额片 一对;腹鳞宽,体后半部腹鳞具一中央棱,且后缘中央具凹缺。
描述依据标本 根据辽宁大连1雌,福建平潭1雌标本描述。
形态描述 头颈区分不明显;体呈圆柱形;尾侧扁。体长可达1209mm。全身深褐色,腹面色较浅,具青褐色环纹35—39+5—7个,环纹宽在背面约占3—5鳞,腹面约占2—3枚腹鳞,每个环纹在背面间隔约1枚背鳞。吻鳞横裂为二,上半部分嵌于左右鼻鳞之间;鼻孔侧位,鼻间鳞2;左右前额鳞之间嵌有1枚五边形小鳞;额鳞大,长大于宽,盾形;眶前鳞1,眶后鳞2;颞鳞2+3;上唇鳞7, 2—2—3式;下唇鳞7,在第3至第6枚下唇鳞缘嵌有3枚小鳞;额片1对,前4片下唇鳞与颔片相切。背鳞平滑,覆瓦状排列,23—23—19行;腹鳞202,其宽度为其相邻背鳞宽的三倍以上,体中段以后每一腹鳞有一中央棱脊,且后缘中央具一凹缺;肛鳞二分;尾下鳞32—35对。
文献记载,根据Smith (1926: 10)记载我国台湾省标本体有青褐色环纹32+6个,
腹鳞190,尾下鳞37对。
描述依据标本 根据辽宁大连1雌,福建平潭1雌标本描述。
形态描述 头颈区分不明显;体呈圆柱形;尾侧扁。体长可达1209mm。全身深褐色,腹面色较浅,具青褐色环纹35—39+5—7个,环纹宽在背面约占3—5鳞,腹面约占2—3枚腹鳞,每个环纹在背面间隔约1枚背鳞。吻鳞横裂为二,上半部分嵌于左右鼻鳞之间;鼻孔侧位,鼻间鳞2;左右前额鳞之间嵌有1枚五边形小鳞;额鳞大,长大于宽,盾形;眶前鳞1,眶后鳞2;颞鳞2+3;上唇鳞7, 2—2—3式;下唇鳞7,在第3至第6枚下唇鳞缘嵌有3枚小鳞;额片1对,前4片下唇鳞与颔片相切。背鳞平滑,覆瓦状排列,23—23—19行;腹鳞202,其宽度为其相邻背鳞宽的三倍以上,体中段以后每一腹鳞有一中央棱脊,且后缘中央具一凹缺;肛鳞二分;尾下鳞32—35对。
文献记载,根据Smith (1926: 10)记载我国台湾省标本体有青褐色环纹32+6个,
腹鳞190,尾下鳞37对。
生物学
常栖于近海岸或海岛边礁石丛或珊瑚礁之中。捕食小型鱼虾等。卵生,
每年10月中旬到12月上旬集群产卵于岩礁或珊瑚礁洞穴或裂隙中,翌年1—3月孵出仔
蛇,孵化期约160夭左右。
本种原记述最北分布于日本琉球群岛沿海,1960年7月,大连自然博物馆在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附近海域获雌性标本1条。
每年10月中旬到12月上旬集群产卵于岩礁或珊瑚礁洞穴或裂隙中,翌年1—3月孵出仔
蛇,孵化期约160夭左右。
本种原记述最北分布于日本琉球群岛沿海,1960年7月,大连自然博物馆在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附近海域获雌性标本1条。
生境信息
常栖于近海岸或海岛边礁石丛或珊瑚礁之中。捕食小型鱼虾等。卵生,
每年10月中旬到12月上旬集群产卵于岩礁或珊瑚礁洞穴或裂隙中,翌年1—3月孵出仔
蛇,孵化期约160夭左右。
本种原记述最北分布于日本琉球群岛沿海,1960年7月,大连自然博物馆在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附近海域获雌性标本1条。
每年10月中旬到12月上旬集群产卵于岩礁或珊瑚礁洞穴或裂隙中,翌年1—3月孵出仔
蛇,孵化期约160夭左右。
本种原记述最北分布于日本琉球群岛沿海,1960年7月,大连自然博物馆在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附近海域获雌性标本1条。
国外分布
国外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
几内亚,菲律宾,斐济及日本琉球群岛沿海。
几内亚,菲律宾,斐济及日本琉球群岛沿海。
国内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