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蛤

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
   

  692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贝壳大型、坚硬、重厚、三角卵圆形。壳形的变化较大。壳顶部宽,往顶尖逐渐收缩变尖,位于贝壳中部近前方,约位于贝壳前方l/3处。由壳顶往前、往后均斜,两者相交约成90°角。壳前端圆、腹缘亦圆,后缘稍长、略尖。壳面通常平滑,上面披有一层光滑似漆的壳皮。老的贝壳壳皮常脱落,露出白色的壳基。表面的颜色和花纹变化非常大,大多数贝壳黄褐色,壳顶部颜色较淡,有许多褐色的花纹,点状,V状或w状,变化很大,壳面同心生长纹很细,排列不规则。小月面大、长楔状、中部突起、中线弯曲、上面有与壳面相连的壳皮,但有一深颜色的界线,有的贝壳此界线不明显;楯面很大,占据从壳顶至后端的长度和由于贝壳膨胀,两壳背后缘的全部宽度,以颜色比壳面略深为界。韧带粗短、黑褐色,突出壳面甚高。
壳内面白色。铰合部大,略成弓形,其腹缘弯曲。左壳前侧齿大而长,突出壳面很高,前主齿粗壮,有裂纹,中央主齿略薄,后主齿斜长、沿韧带脊斜行;右壳有两枚前侧齿,当中有深而长的齿窝,前主齿很小,薄片状,中央主齿粗壮,后主齿长,突出壳面高、斜行。两壳的韧带脊可见有一排十分细的锯齿。前后闭壳肌痕、外套痕清楚,外套窦弯入很浅,先端圆。
测量(mm)
壳长 壳高 壳宽
122 110 57 (山东)
96.5 83 48 (辽宁营口)
95 80 46 (广东东平)
80 72 41 (福建长乐)

大小

测量(mm)
壳长 壳高 壳宽
122 110 57 (山东)
96.5 83 48 (辽宁营口)
95 80 46 (广东东平)
80 72 41 (福建长乐)

生物学

生态与经济意义文蛤多生活在河口附近,沿岸内湾潮间带沙滩或浅海细沙底质。幼贝多分布在中、高潮区交界处,随着个体的长大而逐渐向中、低潮区移动;成贝多生活在中潮带以下至浅海。文蛤有随水温变化和个体生长而移动的特性。冬、夏季向浅海区移动;春、秋季向上移动以利索饵。文蛤通常分泌胶质细带或囊状物使身体悬浮或半悬浮,借助潮水和足部伸缩而顺潮流方向移动。体长lcm的小蛤开始有移动的习性,以2—4cm的蛤移动最甚,约有80%移向低潮区或浅海。为防止文蛤逃逸,在管养或养
图139 文蛤Meretrix meretrix殖上,常在低潮区设网或拦。
文蛤由于水管短,潜埋沙中甚浅,生活在中潮带和低潮带,隐入沙中后,在滩面上尚留有漏斗形的凹陷,有时甚至可在沙滩面上见到文蛤呈半裸露状态。我国渤海湾内的营口外,莱州湾和江苏沿海,福建沿海的蕴藏量都很大。本种还分布于朝鲜半岛西岸,菲律宾,越南和印度洋等地。
1936年,张玺、相里距在“胶州湾及其附近海产食用软体动物之研究”一文中说:文蛤为蛤中上品,在我国古代即已食用。文蛤之名远见南北朝时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闽中海错疏》云“壳有文理,唐时常充土贡,味如不珍,当不敢以贡御用也”。据赵汝翼等(1982)报道,文蛤鲜肉含水分84%,蛋白质13%,脂肪0.8%。每千克鲜肉中含甜菜硷(betaine)4.4g,动物淀粉(glycogen)4g,还含有维生素A、B、D。
文蛤壳尚可作药用,《本草经疏》载:“文蛤之咸,能消散上下结气,故主咳逆胸痹痛胁急也。恶疮蚀,五痔,鼠瘘,大孔出血,崩中漏下,皆血热为病,咸平入血除热,故主之也。更能止烦渴,化痰、利小便。”
繁殖生物学
文蛤肉质鲜美,为蛤中之上品,享有“天下第一鲜”的盛名。由于天然资源丰富,历来依靠采捕供出口和满足国内市场。人工育苗和养殖的工作相对说来做得较少,但过度的采捕导致了文蛤资源的下降。
20世纪70年代,我国贝类工作者在北方海区开展文蛤打桩养殖和室内人工育苗试验;20世纪80年代上海水产学院在江苏开展文蛤人工育苗和人工刺激催产的研究;山东掖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和山东海洋学院合作开展文蛤半人工采苗试验,均获阶段性的成果。
(1)据矫举昌等在山东掖县试验报道(1985)。文蛤为雌雄异体。雌性占57.3%,雄性占42.7%。在繁殖季节用肉眼可以区别雌雄,根据性腺在内脏块的丰满程度,可分为五期:
零期:内脏块表面透明,未见性腺分布,体消瘦。
I期:乳白色的性腺微出现于内脏块表面薄而小,内脏块透现出褐色消化腺。
Ⅱ期:性腺增多,内脏块的1/2被性腺遮盖。
Ⅲ期:性腺继续增多,遮盖了内脏块的3/4,个体显得丰满。
Ⅳ期:性腺丰满,内脏块全部被性腺包围,并延伸至足的基部。取出的精卵,遇水即散开。表明性腺已成熟。
从性腺分期比较观察得知,文蛤第Ⅳ期,性腺出现在7、8两月,而集中出现在7月份。从肥满度测定所得结果看,肥满度高峰和Ⅳ期性腺,二者出现在同一时期。在4月份以前和10月份以后,雌雄性难以辨认,见不到卵子或精子的占90%。
试验结果表明:山东掖县沿海的文蛤繁殖期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上旬,当肥满度达到11.7%以上时为繁殖期,以后肥满度逐渐下降。繁殖期的水温为24—26.5℃,适宜水温为25℃左右。文蛤性腺的排放方式不是集中一次完成,而是分批进行的,在8月中旬以后还出现零星的精卵排放。
矫举昌等认为:文蛤的半人工采苗是可行的,文蛤幼虫在结束浮游阶段进入底栖生活时,有一个用足丝附着的过渡阶段,此时如果底质能满足要求,便是取得半人工采苗成功之所在。
(2)据王维德等(1980)在江苏的文蛤人工育苗研究报道:文蛤两年性成熟,雌性呈奶黄色,雄性呈乳白色。卵呈圆球状,沉性,卵径为72—90μm。在初级卵膜之外还有一层透明的次级卵膜,这一层卵膜的折光率与水相同,不易辨认。文蛤的Ⅳ期性腺出现在6、7两个月,而集中出现在6月份。从肥满度测定结果表明:当达到26.1%以上时为繁殖盛期,时间在6月中旬和下旬,水温为20—29.5℃,最适水温为21.5—25.5℃。文蛤的繁殖期也表现出地区的差异,即使在同一海区也有先后,海况因子的变化也会影响其繁殖盛期的提前或推迟。自1978年7月用阴干刺激、流水冲击、氨海水浸泡三结合的刺激方法,四次催产,获幼虫210万。
胚胎发育:卵子受精后变圆,胚泡消失,出现受精膜,在水温26.5-33℃,比重1.020—1.022,pH8.10—8.25的条件下,经30分钟,出现第一极体;40分钟,出现第二极体;45分钟,为2细胞期;1小时4细胞期;1.5小时8细胞期;2小时16细胞期;4小时桑椹期;4.5小时囊胚期;5小时原肠期;6小时担轮幼虫;12小时D形幼虫期;面盘形成,游动活泼。再经壳顶初期、中期和后期。6天培育后、面盘消失,出现棒状足,开始进入匍匐爬行,8—9天发育成稚贝,水管伸出,转入底栖生活。此时适宜投放底质极为重要。通常从卵受精开始,经7天培育便可投放底质,泥占5%-7%,沙占93%-95%,以0.5cm厚度为宜。
转入底栖生活10天后的稚贝会分泌大量粘液将自身缠住,不能进行正常生活而导致大量死亡,成为文蛤育苗的最大障碍。应立即用118目/英寸分样筛把夹在细沙中的稚贝进行淘洗,彻底清池,待淘洗后的沙粒沉淀后即采取流水培育以保持水质的新鲜。经40多天培育计数,在三个育苗池中附着稚贝149万粒,附苗率达70%以上。当稚贝达到lmm时,即移到室外事先筑好的海塘中暂养,20天后,个体可达2mm以上。

生境信息

生态:文蛤多生活在河口附近,沿岸内湾潮间带沙滩或浅海细沙底质。幼贝多分布在中、高潮区交界处,随着个体的长大而逐渐向中、低潮区移动;成贝多生活在中潮带以下至浅海。文蛤有随水温变化和个体生长而移动的特性。冬、夏季向浅海区移动;春、秋季向上移动以利索饵。文蛤通常分泌胶质细带或囊状物使身体悬浮或半悬浮,借助潮水和足部伸缩而顺潮流方向移动。体长lcm的小蛤开始有移动的习性,以2—4cm的蛤移动最甚,约有80%移向低潮区或浅海。为防止文蛤逃逸,在管养或养
图139 文蛤Meretrix meretrix殖上,常在低潮区设网或拦。
文蛤由于水管短,潜埋沙中甚浅,生活在中潮带和低潮带,隐入沙中后,在滩面上尚留有漏斗形的凹陷,有时甚至可在沙滩面上见到文蛤呈半裸露状态。我国渤海湾内的营口外,莱州湾和江苏沿海,福建沿海的蕴藏量都很大。本种还分布于朝鲜半岛西岸,菲律宾,越南和印度洋等地。
繁殖生物学
文蛤肉质鲜美,为蛤中之上品,享有“天下第一鲜”的盛名。由于天然资源丰富,历来依靠采捕供出口和满足国内市场。人工育苗和养殖的工作相对说来做得较少,但过度的采捕导致了文蛤资源的下降。
20世纪70年代,我国贝类工作者在北方海区开展文蛤打桩养殖和室内人工育苗试验;20世纪80年代上海水产学院在江苏开展文蛤人工育苗和人工刺激催产的研究;山东掖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和山东海洋学院合作开展文蛤半人工采苗试验,均获阶段性的成果。
(1)据矫举昌等在山东掖县试验报道(1985)。文蛤为雌雄异体。雌性占57.3%,雄性占42.7%。在繁殖季节用肉眼可以区别雌雄,根据性腺在内脏块的丰满程度,可分为五期:
零期:内脏块表面透明,未见性腺分布,体消瘦。
I期:乳白色的性腺微出现于内脏块表面薄而小,内脏块透现出褐色消化腺。
Ⅱ期:性腺增多,内脏块的1/2被性腺遮盖。
Ⅲ期:性腺继续增多,遮盖了内脏块的3/4,个体显得丰满。
Ⅳ期:性腺丰满,内脏块全部被性腺包围,并延伸至足的基部。取出的精卵,遇水即散开。表明性腺已成熟。
从性腺分期比较观察得知,文蛤第Ⅳ期,性腺出现在7、8两月,而集中出现在7月份。从肥满度测定所得结果看,肥满度高峰和Ⅳ期性腺,二者出现在同一时期。在4月份以前和10月份以后,雌雄性难以辨认,见不到卵子或精子的占90%。
试验结果表明:山东掖县沿海的文蛤繁殖期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上旬,当肥满度达到11.7%以上时为繁殖期,以后肥满度逐渐下降。繁殖期的水温为24—26.5℃,适宜水温为25℃左右。文蛤性腺的排放方式不是集中一次完成,而是分批进行的,在8月中旬以后还出现零星的精卵排放。
矫举昌等认为:文蛤的半人工采苗是可行的,文蛤幼虫在结束浮游阶段进入底栖生活时,有一个用足丝附着的过渡阶段,此时如果底质能满足要求,便是取得半人工采苗成功之所在。
(2)据王维德等(1980)在江苏的文蛤人工育苗研究报道:文蛤两年性成熟,雌性呈奶黄色,雄性呈乳白色。卵呈圆球状,沉性,卵径为72—90μm。在初级卵膜之外还有一层透明的次级卵膜,这一层卵膜的折光率与水相同,不易辨认。文蛤的Ⅳ期性腺出现在6、7两个月,而集中出现在6月份。从肥满度测定结果表明:当达到26.1%以上时为繁殖盛期,时间在6月中旬和下旬,水温为20—29.5℃,最适水温为21.5—25.5℃。文蛤的繁殖期也表现出地区的差异,即使在同一海区也有先后,海况因子的变化也会影响其繁殖盛期的提前或推迟。自1978年7月用阴干刺激、流水冲击、氨海水浸泡三结合的刺激方法,四次催产,获幼虫210万。
胚胎发育:卵子受精后变圆,胚泡消失,出现受精膜,在水温26.5-33℃,比重1.020—1.022,pH8.10—8.25的条件下,经30分钟,出现第一极体;40分钟,出现第二极体;45分钟,为2细胞期;1小时4细胞期;1.5小时8细胞期;2小时16细胞期;4小时桑椹期;4.5小时囊胚期;5小时原肠期;6小时担轮幼虫;12小时D形幼虫期;面盘形成,游动活泼。再经壳顶初期、中期和后期。6天培育后、面盘消失,出现棒状足,开始进入匍匐爬行,8—9天发育成稚贝,水管伸出,转入底栖生活。此时适宜投放底质极为重要。通常从卵受精开始,经7天培育便可投放底质,泥占5%-7%,沙占93%-95%,以0.5cm厚度为宜。
转入底栖生活10天后的稚贝会分泌大量粘液将自身缠住,不能进行正常生活而导致大量死亡,成为文蛤育苗的最大障碍。应立即用118目/英寸分样筛把夹在细沙中的稚贝进行淘洗,彻底清池,待淘洗后的沙粒沉淀后即采取流水培育以保持水质的新鲜。经40多天培育计数,在三个育苗池中附着稚贝149万粒,附苗率达70%以上。当稚贝达到lmm时,即移到室外事先筑好的海塘中暂养,20天后,个体可达2mm以上。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布于我国4个海区,北自辽宁庄河、南至海南三亚

经济用途

1936年,张玺、相里距在“胶州湾及其附近海产食用软体动物之研究”一文中说:文蛤为蛤中上品,在我国古代即已食用。文蛤之名远见南北朝时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闽中海错疏》云“壳有文理,唐时常充土贡,味如不珍,当不敢以贡御用也”。据赵汝翼等(1982)报道,文蛤鲜肉含水分84%,蛋白质13%,脂肪0.8%。每千克鲜肉中含甜菜硷(betaine)4.4g,动物淀粉(glycogen)4g,还含有维生素A、B、D。
文蛤壳尚可作药用,《本草经疏》载:“文蛤之咸,能消散上下结气,故主咳逆胸痹痛胁急也。恶疮蚀,五痔,鼠瘘,大孔出血,崩中漏下,皆血热为病,咸平入血除热,故主之也。更能止烦渴,化痰、利小便。”
文蛤肉质鲜美,为蛤中之上品,享有“天下第一鲜”的盛名。由于天然资源丰富,历来依靠采捕供出口和满足国内市场。人工育苗和养殖的工作相对说来做得较少,但过度的采捕导致了文蛤资源的下降。
20世纪70年代,我国贝类工作者在北方海区开展文蛤打桩养殖和室内人工育苗试验;20世纪80年代上海水产学院在江苏开展文蛤人工育苗和人工刺激催产的研究;山东掖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和山东海洋学院合作开展文蛤半人工采苗试验,均获阶段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