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尾肖蛸

Tetragnatha caudicula   Karsch
   

  175  浏览



形态描述

雌蛛体长8.00~15.00。一雌蛛体长12.42:头胸部长2.42,宽1.44;腹部长10.17,宽2.16。螯肢长1.38。背甲黄褐色,后眼列至中窝之间具一大的“V”形褐色条纹,背甲周缘具褐色细边。颈沟和放射沟明显,浅黄褐色。中窝横向,中央具一褐色的半环形陷坑。两眼列均后凹,前眼列宽于后眼列,并占满头部的宽度。8眼的基部周围均具黑褐色眼斑。前中侧眼间距大于前中眼间距(0.18:0.10);后中眼间距大于后中侧眼间距(0.15:0.13)。前、后侧眼间距0.20。中眼域长0.29,前边宽0.30,后边宽0.34。前中眼>后中眼>前侧眼=后侧眼(0.10:0.09:0.08:0.08)。额高0.13。螯肢黄色。仅具后护齿。前齿堤有5齿,第1齿与第2齿相距较远;后齿堤6齿,第1齿与第2齿相距较远,但较前齿堤的第1齿和第2齿的间距小。螯牙近基部具一尖突。下唇和胸板黄褐色,颚叶浅黄褐色。步足黄褐色,步足Ⅲ、Ⅳ的颜色较浅。步足Ⅰ具少量相对粗的刺,其中腿节前侧面具4根刺,刺的基部为一黑色斑点;其余各足的刺均较细。步足测量:Ⅰ 16.83(5.13+5.04+5.49+1.17), Ⅱ11.34(3.60+3.60+3.33+0.81), Ⅲ5.31 (1.89十1.44十1.44十0.54), Ⅳ11.88 (4.23十3.78十3.24十0.63)。足式:1,4,2,3。腹部蠕虫状,前缘的中央向后凹入,形成一缺刻;后端强烈向后伸展,超越纺器,形成突出的尾部。腹部的背面和侧面的上牛部密被银白色鳞斑,背面中央有一褐色纵条斑直达尾端,条斑的前半部较粗,并有2对横向和3对斜向的分支。腹部腹面和侧面的下半部灰褐色,仅具稀疏的银白色斑点。纺器红褐色,位于后端的1/4处。生殖盖的长度约为宽的2/3,纳精囊2对,外侧的一对肾形,内侧的一对呈芒果形。
雄蛛体长6.00~11.00。一雄蛛体长6.75:头胸部长2.07,宽1.17;腹部长4.68,宽0.94。体色、斑纹及眼的排列近似于雌蛛。螯肢颜色较深,前面近端部具一顶部分叉的突起。具前、后护齿。前齿堤6齿,第1齿较小,其前侧有一与之相连的斜向着生的脊,第2齿最大,并与其后依次渐小的3、4齿等距排列;后齿堤7齿,。第1齿较大,并与较小的第2齿稍远离,第3齿较第2齿大。螯牙无尖突。触肢和步足测量:触肢6.84(2.88十0.99十1.17十1,80);步足Ⅰ 18.09(5.13十6.12十5.67十1.17), Ⅱ11.07(3.42十3.60十3.24十0.81), Ⅲ4.90(1.62十1.44十1.35十0.49), Ⅳ11.16 (3.78十3.60十3.15十0.63)。足式同雌蛛。触肢器的跗舟较触肢的胫节长,引导器近末端内侧具一钩状导片,副跗舟顶部钝圆。
鉴别特征:尾长通常为腹部长的1/3左右;雌蛛螯牙的背面近基部有一尖突;雄蛛引导器近顶部的内侧具一钩状导片,而与爪哇肖蛸 T.,javana不同。

大小

雌蛛体长8.00~15.00。一雌蛛体长12.42:头胸部长2.42,宽1.44;腹部长10.17,宽2.16。螯肢长1.38。 雄蛛体长6.00~11.00。一雄蛛体长6.75:头胸部长2.07,宽1.17;腹部长4.68,宽0.94。

生物学

生物学:主要在草间结水平圆网,内蒙古草原个体数量较多,此外在棉田、大豆田以及稻田边也有分布,但个体数量较少。

生境信息

生物学:主要在草间结水平圆网,内蒙古草原个体数量较多,此外在棉田、大豆田以及稻田边也有分布,但个体数量较少。

国内分布

内蒙古、吉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西藏、陕西、新疆、台湾

标本信息

观察标本:2♀♀,吉林长春市1971年8月21日;1♂,内蒙古兴安盟扎塞特旗,1983年7月15日,乌力塔采;1♀,内蒙古呼伦贝尔盟,1985年7月28日,唐贵明采;2♀♀1♂,内蒙古赤峰市,1986年7月25日,那日苏采;4♀♀,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1990年8月17日,唐贵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