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形态
外形:个体大,体长266(220—300)mm,颅全长62.7(60.2—67.3)mm;体重707(454—1100)g,为田鼠亚科个体最大的种类。身体粗硕。头短而粗,嘴钝圆。颈不明显,外观头似乎直接连接到躯干上。耳短,耳孔有耳屏遮盖。由于耳周围的毛长,耳朵几乎完全隐藏在毛中。毛浓密,毛长而细,底毛柔软,既保温,又防水。眼小。尾巴极长,约占体长的2/3。尾侧扁,尾高大于尾宽,但尾基部则为圆柱形。尾无长毛,尾面覆盖着小鳞片。鳞片间有极不明显的短而硬的小毛。此舵状的尾巴在水中挥摆自如,不粘水,有助于在水中游泳前进。前、后脚均5指(趾)。前脚稍大,形态正常,掌裸露。指均具爪。拇指稍小。第2指短,第3指稍长于第4指,第5指最短。后脚比前脚大的得多,形状略弯曲。脚趾具粗而稍长的爪。脚掌裸露,有4或5个蹠垫,后内侧的蹠垫大而长。前脚指间无蹼,后脚趾间后半部有蹼,所谓的“半蹼”。后脚的侧缘及每个脚趾均生有由粗毛构成的明显的穗毛,通称“泳穗”。以上的形态特征,均足以反映出其对水生生活的适应。乳头6个,胸部一对,腹部两对。会阴腺(俗称“麝腺”)十分发达,分泌一种十分强烈、似麝香的味道。
毛色:毛色似水獭。背毛棕褐或棕黄色。在阳光照射下,有金色的光泽。脊背毛色略深,呈暗棕至栗棕色,个别个体呈深棕色。体侧稍浅。腹毛浅棕灰色,毛基青灰色。四肢棕褐色。胡须基部黑色,须尖棕黄。幼体色深,为灰褐色或青灰色。
头骨:头骨棱角鲜明。眶间极度收缩,两侧眶间嵴愈合,形成一个十分尖锐的中嵴,向后延伸,达到鳞骨突的水平线。左右两侧颞嵴在颅室上面彼此靠近,成体人字嵴粗大。鳞骨突十分显著。吻部较粗。鼻骨相对较长,约点颅全长的1/3,但其前端却未达到门齿面,短于门齿面约0.7mm。颧弓背面呈锐嵴状。门齿孔窄,却较长。听泡较小,里面没有多少海绵组织。腭骨后缘没有特化。在田鼠属(Microtus)的那种中央斜置的骨桥已近乎消失,仅在腭骨后缘有一个短的棘突,后侧窝极小。顶间骨小。枕孔大。
牙齿:成体颊齿有齿根。第1上臼齿在上端三角形齿环下面有4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内、外侧各形成3个突角。第2上臼齿在上端斜向内侧的三角形齿环下面有3个交错排列的三角形,内侧形成两个突角,外侧形成3个突角。第3上臼齿在上端有1个斜向内侧的三角形齿环,下面有两个交错排列,但汇通一起的三角形齿环,下面有一个不等臂长的V字形齿环。第1下臼齿在后横齿环上面有5个封闭三角形,其上面有个形状特异的齿环,是有两个不封闭三角形支撑着一个蘑菇形顶叶,构成一贯通的三联齿叶冠。第2下臼齿在后横齿叶前面有4个封闭的三角形。第3下臼齿在后面环状齿环上面有两个封闭的三角形,最上面的前齿环是两个汇通的三角形。
量衡度 (衡:g;量:mm)
外形:
头骨:
外形:个体大,体长266(220—300)mm,颅全长62.7(60.2—67.3)mm;体重707(454—1100)g,为田鼠亚科个体最大的种类。身体粗硕。头短而粗,嘴钝圆。颈不明显,外观头似乎直接连接到躯干上。耳短,耳孔有耳屏遮盖。由于耳周围的毛长,耳朵几乎完全隐藏在毛中。毛浓密,毛长而细,底毛柔软,既保温,又防水。眼小。尾巴极长,约占体长的2/3。尾侧扁,尾高大于尾宽,但尾基部则为圆柱形。尾无长毛,尾面覆盖着小鳞片。鳞片间有极不明显的短而硬的小毛。此舵状的尾巴在水中挥摆自如,不粘水,有助于在水中游泳前进。前、后脚均5指(趾)。前脚稍大,形态正常,掌裸露。指均具爪。拇指稍小。第2指短,第3指稍长于第4指,第5指最短。后脚比前脚大的得多,形状略弯曲。脚趾具粗而稍长的爪。脚掌裸露,有4或5个蹠垫,后内侧的蹠垫大而长。前脚指间无蹼,后脚趾间后半部有蹼,所谓的“半蹼”。后脚的侧缘及每个脚趾均生有由粗毛构成的明显的穗毛,通称“泳穗”。以上的形态特征,均足以反映出其对水生生活的适应。乳头6个,胸部一对,腹部两对。会阴腺(俗称“麝腺”)十分发达,分泌一种十分强烈、似麝香的味道。
毛色:毛色似水獭。背毛棕褐或棕黄色。在阳光照射下,有金色的光泽。脊背毛色略深,呈暗棕至栗棕色,个别个体呈深棕色。体侧稍浅。腹毛浅棕灰色,毛基青灰色。四肢棕褐色。胡须基部黑色,须尖棕黄。幼体色深,为灰褐色或青灰色。
头骨:头骨棱角鲜明。眶间极度收缩,两侧眶间嵴愈合,形成一个十分尖锐的中嵴,向后延伸,达到鳞骨突的水平线。左右两侧颞嵴在颅室上面彼此靠近,成体人字嵴粗大。鳞骨突十分显著。吻部较粗。鼻骨相对较长,约点颅全长的1/3,但其前端却未达到门齿面,短于门齿面约0.7mm。颧弓背面呈锐嵴状。门齿孔窄,却较长。听泡较小,里面没有多少海绵组织。腭骨后缘没有特化。在田鼠属(Microtus)的那种中央斜置的骨桥已近乎消失,仅在腭骨后缘有一个短的棘突,后侧窝极小。顶间骨小。枕孔大。
牙齿:成体颊齿有齿根。第1上臼齿在上端三角形齿环下面有4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内、外侧各形成3个突角。第2上臼齿在上端斜向内侧的三角形齿环下面有3个交错排列的三角形,内侧形成两个突角,外侧形成3个突角。第3上臼齿在上端有1个斜向内侧的三角形齿环,下面有两个交错排列,但汇通一起的三角形齿环,下面有一个不等臂长的V字形齿环。第1下臼齿在后横齿环上面有5个封闭三角形,其上面有个形状特异的齿环,是有两个不封闭三角形支撑着一个蘑菇形顶叶,构成一贯通的三联齿叶冠。第2下臼齿在后横齿叶前面有4个封闭的三角形。第3下臼齿在后面环状齿环上面有两个封闭的三角形,最上面的前齿环是两个汇通的三角形。
量衡度 (衡:g;量:mm)
外形:
东北标本 ♂♂10;♀♀7 | 新疆标本 ♂1;♀1 | |
体重 | 707(454—1100) | 810;700 |
体长 | 266(220—300) | 288;293 |
尾长 | 229(170—250) | 225;235 |
后足长 | 72(64—80) | 71;70 |
耳长 | 19(16—24) | 20;19 |
头骨:
东北标本 ♂♂10;♀♀7 | 新疆标本 ♂1;♀1 | |
颅全长 | 62.7(60.2—67.3) | 59.6;65.2 |
腭 长 | 34.3(32.0—38.6) | 32.3;37.4 |
齿隙长 | 22.4(21.0—25.6) | 21.6;23.8 |
颧 宽 | 36.8(35.2—41.3) | 37.5;40.2 |
眶间宽 | 6.2(5.5—6.9) | 6.4;6.2 |
后头宽 | 25.7(24.6—28.8) | 25.9;27.6 |
听泡长 | 14.4(13.2—16.3) | 14.4—14.7 |
听泡宽 | 9.1(8.2—10.0) | 8.6;9.4 |
上颊齿列长 | 13.6(13.0—14.6) | 13.4;14.5 |
下颊齿列长 | 14.5(14.0—16.1) | 13.6;15.3 |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田鼠亚科中个体最大,体长平均大于260mm,颅全长平均大于6Omm;外貌有明显的水生生活的特化。如尾巴侧扁,尾高大于尾宽;后脚外缘有明显为游泳的穗毛;后脚掌具半蹼。
大小
量衡度 (衡:g;量:mm)
外形:
头骨:
外形:
东北标本 ♂♂10;♀♀7 | 新疆标本 ♂1;♀1 | |
体重 | 707(454—1100) | 810;700 |
体长 | 266(220—300) | 288;293 |
尾长 | 229(170—250) | 225;235 |
后足长 | 72(64—80) | 71;70 |
耳长 | 19(16—24) | 20;19 |
头骨:
东北标本 ♂♂10;♀♀7 | 新疆标本 ♂1;♀1 | |
颅全长 | 62.7(60.2—67.3) | 59.6;65.2 |
腭 长 | 34.3(32.0—38.6) | 32.3;37.4 |
齿隙长 | 22.4(21.0—25.6) | 21.6;23.8 |
颧 宽 | 36.8(35.2—41.3) | 37.5;40.2 |
眶间宽 | 6.2(5.5—6.9) | 6.4;6.2 |
后头宽 | 25.7(24.6—28.8) | 25.9;27.6 |
听泡长 | 14.4(13.2—16.3) | 14.4—14.7 |
听泡宽 | 9.1(8.2—10.0) | 8.6;9.4 |
上颊齿列长 | 13.6(13.0—14.6) | 13.4;14.5 |
下颊齿列长 | 14.5(14.0—16.1) | 13.6;15.3 |
生物学
麝鼠陆地栖居,在水中能游泳和潜水,是半水栖的兽类。多起居在芦苇、香蒲等挺水植物丛生、水流平缓、适于筑窝的江湾、河汊、浅水小湖塘(水深约0.3—1m)及常年积水,有池塘(俗称“水泡子”)的沼泽甸子中。土质适宜于筑洞的岸边,就筑洞;难以筑洞的地区,如苇塘或沼泽地,就筑巢。
麝鼠的形态虽适宜游泳和潜水,但在陆地上,却移动极不灵活,因此它们多在黄昏和夜晚活动。其门牙强而有力,突伸于口腔之外,大量啃咬挺水植物的根、芽及果实,也吃柳树芽及附近的农作物和果园的果实,也还吃水中的鱼、贝类和岸边的蜗牛。它们起居的水体,常出现被咬断后漂浮在水面的植物,在岸边它们通过的跑道附近,有20—3Omm长的深绿色粪便,堆放成堆。
麝鼠的洞筑在旱地,洞口在曲折而隐蔽的岸边。洞口一般距地面约1OO—200mm,洞口两侧是苔草根形成的土墩,当地俗称“踏头墩子”。由于是草根和土形成的土墩,有韧性,柔软又结实,洞口不仅不宜破坏,而且苔草很长,又把洞口遮盖住。洞口则处于洼陷的深坑里,通常洞口一半露出水面。洞口外深坑上面在秋、冬、春三季,常有一个草堆。在苔草秋季下霜后变黄,草堆更使洞口隐蔽,而且保温,使水下的洞口不致被冻而冰封。洞口有1—3个,洞道弯曲向上。窝在岸上,跑道很多。窝距洞口3.2m,窝距地面深度约350mm。整个洞穴的跑道占地面积约6m×5.6m。最长的跑道长可达5.8m。跑道高与宽约150mm左右,秋季为准备越冬,麝鼠咬断周围的草,拖向踏头墩子之间的洞口上,开始搭草棚,逐渐堆高,最后形成草堆。久居的洞穴,除洞道和洞室外,有窝。窝大小约320mm×270mm×190mm。窝内以草铺垫,供其睡觉、产仔和哺乳;还有仓库储藏食物,多为苇笋、蒲笋、芦苇和香蒲的根和茎。冬季在水深的湖中,在接近湖底处仍不结冰,麝鼠在冰层中做“呼吸洞”(Grzimek,1978)。这些呼吸洞距麝鼠洞道约30—50m左右,与湖岸平行。麝鼠用冰冻的植物塞住这些洞。这些插入的冰塞每天换1—2次。在夜晚,麝鼠离开冰洞,在雪下寻找食物。至于仓库储存物仅能供气候最恶劣的条件下急需。麝鼠洞道通常有两个洞口,一个在水下,一个在岸边草丛中。
在苇塘或沼泽难于筑洞的地区,在每年5月产仔前,将芦苇等挺水植物咬断,先垫底,再将苇根、茎和叶,成束的滚上泥,螺旋状盘旋堆起,堆至半米左右,筑成巢。巢底有水下洞道。这种用草滚泥筑成的巢干后,相当坚固。东北农村有用草滚泥筑成的粮库,当地管这种建筑材料叫“拉合辫子”,十分耐用,风吹不倒。产仔在巢中,初生幼仔用软草球裹在里面,可以保温。成兽在附近再造1—2个巢,形成巢群。9月为了越冬,在夏巢的基础上,扩建洞道及巢,一般可筑造2—5个椭圆形的巢,还可扩大成仓库。巢可保温,又在冬季扩大了取食面积。麝鼠有时钻入冰洞,捕食鱼、蛙和软体动物。这些动物性食物热量大,有助于麝鼠御寒。
在黑龙江省麝鼠一年产仔两窝。第一次在5月底,第二次在8月初。妊娠期约一个月,每窝产仔5(2—10)只。初生幼仔全身无毛,闭着眼。约一周后长毛,两周左右睁开眼。幼鼠生长快,一个多月可独立生活,自己寻食。当年幼鼠未性成熟,第二年才参加繁殖。但在新疆巩乃斯,位于北纬44°以南,比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省的呼玛县麝鼠的产地气候要温暖些,每年产2—3窝,当年雄鼠虽不参加繁殖,但当年雌鼠有例外。有个别当年雌鼠估计是4月出生,7月2日已有7个胚胎(张洁等,1974)。
洪水泛滥,或水域干涸,或冬季雪少,失去雪被保温层,或者严寒,水域冻至底处,均威胁麝鼠生存;或寄生虫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感染,常使麝鼠数量明显减少。
麝鼠的形态虽适宜游泳和潜水,但在陆地上,却移动极不灵活,因此它们多在黄昏和夜晚活动。其门牙强而有力,突伸于口腔之外,大量啃咬挺水植物的根、芽及果实,也吃柳树芽及附近的农作物和果园的果实,也还吃水中的鱼、贝类和岸边的蜗牛。它们起居的水体,常出现被咬断后漂浮在水面的植物,在岸边它们通过的跑道附近,有20—3Omm长的深绿色粪便,堆放成堆。
麝鼠的洞筑在旱地,洞口在曲折而隐蔽的岸边。洞口一般距地面约1OO—200mm,洞口两侧是苔草根形成的土墩,当地俗称“踏头墩子”。由于是草根和土形成的土墩,有韧性,柔软又结实,洞口不仅不宜破坏,而且苔草很长,又把洞口遮盖住。洞口则处于洼陷的深坑里,通常洞口一半露出水面。洞口外深坑上面在秋、冬、春三季,常有一个草堆。在苔草秋季下霜后变黄,草堆更使洞口隐蔽,而且保温,使水下的洞口不致被冻而冰封。洞口有1—3个,洞道弯曲向上。窝在岸上,跑道很多。窝距洞口3.2m,窝距地面深度约350mm。整个洞穴的跑道占地面积约6m×5.6m。最长的跑道长可达5.8m。跑道高与宽约150mm左右,秋季为准备越冬,麝鼠咬断周围的草,拖向踏头墩子之间的洞口上,开始搭草棚,逐渐堆高,最后形成草堆。久居的洞穴,除洞道和洞室外,有窝。窝大小约320mm×270mm×190mm。窝内以草铺垫,供其睡觉、产仔和哺乳;还有仓库储藏食物,多为苇笋、蒲笋、芦苇和香蒲的根和茎。冬季在水深的湖中,在接近湖底处仍不结冰,麝鼠在冰层中做“呼吸洞”(Grzimek,1978)。这些呼吸洞距麝鼠洞道约30—50m左右,与湖岸平行。麝鼠用冰冻的植物塞住这些洞。这些插入的冰塞每天换1—2次。在夜晚,麝鼠离开冰洞,在雪下寻找食物。至于仓库储存物仅能供气候最恶劣的条件下急需。麝鼠洞道通常有两个洞口,一个在水下,一个在岸边草丛中。
在苇塘或沼泽难于筑洞的地区,在每年5月产仔前,将芦苇等挺水植物咬断,先垫底,再将苇根、茎和叶,成束的滚上泥,螺旋状盘旋堆起,堆至半米左右,筑成巢。巢底有水下洞道。这种用草滚泥筑成的巢干后,相当坚固。东北农村有用草滚泥筑成的粮库,当地管这种建筑材料叫“拉合辫子”,十分耐用,风吹不倒。产仔在巢中,初生幼仔用软草球裹在里面,可以保温。成兽在附近再造1—2个巢,形成巢群。9月为了越冬,在夏巢的基础上,扩建洞道及巢,一般可筑造2—5个椭圆形的巢,还可扩大成仓库。巢可保温,又在冬季扩大了取食面积。麝鼠有时钻入冰洞,捕食鱼、蛙和软体动物。这些动物性食物热量大,有助于麝鼠御寒。
在黑龙江省麝鼠一年产仔两窝。第一次在5月底,第二次在8月初。妊娠期约一个月,每窝产仔5(2—10)只。初生幼仔全身无毛,闭着眼。约一周后长毛,两周左右睁开眼。幼鼠生长快,一个多月可独立生活,自己寻食。当年幼鼠未性成熟,第二年才参加繁殖。但在新疆巩乃斯,位于北纬44°以南,比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省的呼玛县麝鼠的产地气候要温暖些,每年产2—3窝,当年雄鼠虽不参加繁殖,但当年雌鼠有例外。有个别当年雌鼠估计是4月出生,7月2日已有7个胚胎(张洁等,1974)。
洪水泛滥,或水域干涸,或冬季雪少,失去雪被保温层,或者严寒,水域冻至底处,均威胁麝鼠生存;或寄生虫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感染,常使麝鼠数量明显减少。
生境信息
麝鼠陆地栖居,在水中能游泳和潜水,是半水栖的兽类。多起居在芦苇、香蒲等挺水植物丛生、水流平缓、适于筑窝的江湾、河汊、浅水小湖塘(水深约0.3—1m)及常年积水,有池塘(俗称“水泡子”)的沼泽甸子中。土质适宜于筑洞的岸边,就筑洞;难以筑洞的地区,如苇塘或沼泽地,就筑巢。
繁殖特征
在苇塘或沼泽难于筑洞的地区,在每年5月产仔前,将芦苇等挺水植物咬断,先垫底,再将苇根、茎和叶,成束的滚上泥,螺旋状盘旋堆起,堆至半米左右,筑成巢。巢底有水下洞道。这种用草滚泥筑成的巢干后,相当坚固。东北农村有用草滚泥筑成的粮库,当地管这种建筑材料叫“拉合辫子”,十分耐用,风吹不倒。产仔在巢中,初生幼仔用软草球裹在里面,可以保温。成兽在附近再造1—2个巢,形成巢群。9月为了越冬,在夏巢的基础上,扩建洞道及巢,一般可筑造2—5个椭圆形的巢,还可扩大成仓库。巢可保温,又在冬季扩大了取食面积。麝鼠有时钻入冰洞,捕食鱼、蛙和软体动物。这些动物性食物热量大,有助于麝鼠御寒。
在黑龙江省麝鼠一年产仔两窝。第一次在5月底,第二次在8月初。妊娠期约一个月,每窝产仔5(2—10)只。初生幼仔全身无毛,闭着眼。约一周后长毛,两周左右睁开眼。幼鼠生长快,一个多月可独立生活,自己寻食。当年幼鼠未性成熟,第二年才参加繁殖。但在新疆巩乃斯,位于北纬44°以南,比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省的呼玛县麝鼠的产地气候要温暖些,每年产2—3窝,当年雄鼠虽不参加繁殖,但当年雌鼠有例外。有个别当年雌鼠估计是4月出生,7月2日已有7个胚胎(张洁等,1974)。
洪水泛滥,或水域干涸,或冬季雪少,失去雪被保温层,或者严寒,水域冻至底处,均威胁麝鼠生存;或寄生虫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感染,常使麝鼠数量明显减少。
在黑龙江省麝鼠一年产仔两窝。第一次在5月底,第二次在8月初。妊娠期约一个月,每窝产仔5(2—10)只。初生幼仔全身无毛,闭着眼。约一周后长毛,两周左右睁开眼。幼鼠生长快,一个多月可独立生活,自己寻食。当年幼鼠未性成熟,第二年才参加繁殖。但在新疆巩乃斯,位于北纬44°以南,比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省的呼玛县麝鼠的产地气候要温暖些,每年产2—3窝,当年雄鼠虽不参加繁殖,但当年雌鼠有例外。有个别当年雌鼠估计是4月出生,7月2日已有7个胚胎(张洁等,1974)。
洪水泛滥,或水域干涸,或冬季雪少,失去雪被保温层,或者严寒,水域冻至底处,均威胁麝鼠生存;或寄生虫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感染,常使麝鼠数量明显减少。
国外分布
原产北美,旧大陆本无麝鼠。1905年春,捷克王子 Colloredo-Mannsfed由美洲阿拉斯加带回3对麝鼠,途中1只雌鼠死亡。将带回的3雄、2雌的麝鼠放养在布拉格西南40公里的两个天然池塘中。最初喂以谷物、胡萝卡和马铃薯,然而不久全部逃逸,它们的后代扩散到捷克各地、德国、奥地利及瑞士。大量繁殖后,1922年将麝鼠引入芬兰;1927年引入英国;1929一1930年引入原苏联。本世纪40年代初,原苏联由西部欧洲向远东和中亚地区扩散,分布区逐渐扩大至中国和蒙古。日本也引种麝鼠至本州中部。因此,在欧亚大陆不仅有了麝鼠,而且由于其繁殖力强,数量增加快,分布也相当广。
国内分布
1953年首先在中国伊犁河流域发现;1955年又在黑龙江流域发现;继而在乌苏里江流域发现。
经济意义
麝鼠裘皮质佳。毛滑润,有光泽,毛色似水獭。底绒厚,保温性良好。皮板结实,适于制皮帽及衣领。中国年产裘皮量高。在黑龙江,年产约12万张;在新疆年产25万张。如果结合发展加工业,极有发展前途。目前熟制裘皮虽皮板柔软,但是有异味难消除,这虽是目前制裘普遍存在的问题,但从提高经济效益考虑,有待吸取先进科学技术加以解决。
麝鼠的香腺可以提取香料,可以用来制成天然而无污染的化妆品原料。随麝鼠饲养业的发展,麝鼠香料货源有保证,可成批加工,极有经营前途。麝鼠肉细嫩,似家禽肉。蛋白质含量高达19.5%,与牛肉接近,但脂肪含量低,近3.6%,而牛肉脂肪含量却达7.7%。鸡肉蛋白质含量虽高达21.33%,兔肉蛋白质含量高达21.47%,但脂肪含量也高,分别为4.55%及9.76%。猪肉蛋白质含量14%,而脂肪含量高达28.10%。由此看来,麝鼠肉是一种保健食品。随着麝鼠饲养业的发展,屠宰时可放净血液,肉无血腥味,明显提高肉的质量。
麝鼠在堤岸打洞,在农业区不宜引种散放。本世纪50年代曾有人在河北省白洋淀散放麝鼠。最初,用竹竿圈围了一亩左右的水域,打算圈养。2—3日后竹竿被咬断,2/3以上的个体逃逸。在堤坝上筑洞,几乎造成水患。最后请民工捕捉,劳民伤财。因此,驯养麝鼠只宜在人烟稀少的地区散放。农区以笼养为好。
麝鼠的香腺可以提取香料,可以用来制成天然而无污染的化妆品原料。随麝鼠饲养业的发展,麝鼠香料货源有保证,可成批加工,极有经营前途。麝鼠肉细嫩,似家禽肉。蛋白质含量高达19.5%,与牛肉接近,但脂肪含量低,近3.6%,而牛肉脂肪含量却达7.7%。鸡肉蛋白质含量虽高达21.33%,兔肉蛋白质含量高达21.47%,但脂肪含量也高,分别为4.55%及9.76%。猪肉蛋白质含量14%,而脂肪含量高达28.10%。由此看来,麝鼠肉是一种保健食品。随着麝鼠饲养业的发展,屠宰时可放净血液,肉无血腥味,明显提高肉的质量。
麝鼠在堤岸打洞,在农业区不宜引种散放。本世纪50年代曾有人在河北省白洋淀散放麝鼠。最初,用竹竿圈围了一亩左右的水域,打算圈养。2—3日后竹竿被咬断,2/3以上的个体逃逸。在堤坝上筑洞,几乎造成水患。最后请民工捕捉,劳民伤财。因此,驯养麝鼠只宜在人烟稀少的地区散放。农区以笼养为好。
经济用途
麝鼠裘皮质佳。毛滑润,有光泽,毛色似水獭。底绒厚,保温性良好。皮板结实,适于制皮帽及衣领。中国年产裘皮量高。在黑龙江,年产约12万张;在新疆年产25万张。如果结合发展加工业,极有发展前途。目前熟制裘皮虽皮板柔软,但是有异味难消除,这虽是目前制裘普遍存在的问题,但从提高经济效益考虑,有待吸取先进科学技术加以解决。
麝鼠的香腺可以提取香料,可以用来制成天然而无污染的化妆品原料。随麝鼠饲养业的发展,麝鼠香料货源有保证,可成批加工,极有经营前途。麝鼠肉细嫩,似家禽肉。蛋白质含量高达19.5%,与牛肉接近,但脂肪含量低,近3.6%,而牛肉脂肪含量却达7.7%。鸡肉蛋白质含量虽高达21.33%,兔肉蛋白质含量高达21.47%,但脂肪含量也高,分别为4.55%及9.76%。猪肉蛋白质含量14%,而脂肪含量高达28.10%。由此看来,麝鼠肉是一种保健食品。随着麝鼠饲养业的发展,屠宰时可放净血液,肉无血腥味,明显提高肉的质量。
麝鼠在堤岸打洞,在农业区不宜引种散放。本世纪50年代曾有人在河北省白洋淀散放麝鼠。最初,用竹竿圈围了一亩左右的水域,打算圈养。2—3日后竹竿被咬断,2/3以上的个体逃逸。在堤坝上筑洞,几乎造成水患。最后请民工捕捉,劳民伤财。因此,驯养麝鼠只宜在人烟稀少的地区散放。农区以笼养为好。
麝鼠的香腺可以提取香料,可以用来制成天然而无污染的化妆品原料。随麝鼠饲养业的发展,麝鼠香料货源有保证,可成批加工,极有经营前途。麝鼠肉细嫩,似家禽肉。蛋白质含量高达19.5%,与牛肉接近,但脂肪含量低,近3.6%,而牛肉脂肪含量却达7.7%。鸡肉蛋白质含量虽高达21.33%,兔肉蛋白质含量高达21.47%,但脂肪含量也高,分别为4.55%及9.76%。猪肉蛋白质含量14%,而脂肪含量高达28.10%。由此看来,麝鼠肉是一种保健食品。随着麝鼠饲养业的发展,屠宰时可放净血液,肉无血腥味,明显提高肉的质量。
麝鼠在堤岸打洞,在农业区不宜引种散放。本世纪50年代曾有人在河北省白洋淀散放麝鼠。最初,用竹竿圈围了一亩左右的水域,打算圈养。2—3日后竹竿被咬断,2/3以上的个体逃逸。在堤坝上筑洞,几乎造成水患。最后请民工捕捉,劳民伤财。因此,驯养麝鼠只宜在人烟稀少的地区散放。农区以笼养为好。
分类讨论
严格地说,麝鼠原产北美,欧亚大陆的麝鼠均是1905年春捷克 Collore-do Mannsfela 王子自阿拉斯加引入3雄和2雌共5只麝鼠在布拉格西南40公里两个天然池塘散放,逃逸,繁殖,又被引入其他国家的后代,中国也不例外。中国无论新疆或黑龙江,发现扩散来的麝鼠,最早不过40几年(黑龙江当地老乡反映已有50年左右),因此不可能产生亚种分化。经对比新疆和黑龙江所采的麝鼠标本也看不出任何毛色或形态差异。因此,在中国,麝鼠是单型种。
标本信息
标本采集地:黑龙江省呼玛县(开库康、依西肯、呼玛河口)、密山县(松阿察河)、虎林县(虎头),新疆伊宁县(二道河子)。
文献记载产地:黑龙江省呼玛县(马伦、鸥浦、察哈彦、旺哈达、金山、呼玛县城、三道卡),还了解到在呼玛县的河口(兴华)、闹达罕(十六站)、窝洛(甘一站)、卜拉各站(甘二站)、盘古河站(甘三站)、五十力、甘站、嫩江县二根河(十三站)、庆澜(十二站)及嘎鲁河(十一站)等地均曾发现过麝鼠。
依王思博等(1983)记载,在新疆伊犁河流域(昭苏、伊宁、特克斯、察布察尔)、额每河流域(托里、裕民、额每)、额儿齐斯河流域(阿勒泰、富蕴、布尔津、哈巴河、吉木乃)、乌伦古河流域(福海)等地均发现过麝鼠。
文献记载产地:黑龙江省呼玛县(马伦、鸥浦、察哈彦、旺哈达、金山、呼玛县城、三道卡),还了解到在呼玛县的河口(兴华)、闹达罕(十六站)、窝洛(甘一站)、卜拉各站(甘二站)、盘古河站(甘三站)、五十力、甘站、嫩江县二根河(十三站)、庆澜(十二站)及嘎鲁河(十一站)等地均曾发现过麝鼠。
依王思博等(1983)记载,在新疆伊犁河流域(昭苏、伊宁、特克斯、察布察尔)、额每河流域(托里、裕民、额每)、额儿齐斯河流域(阿勒泰、富蕴、布尔津、哈巴河、吉木乃)、乌伦古河流域(福海)等地均发现过麝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