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原指树蛙

KurLralus eiffingeri   Boettger
   

  208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台湾嘉义(22雄、4 雌及蝌蚪和卵群)及屏东(1雄)标本。
成体:雄蛙体体长约32mm,雌蛙体长约34mm,属于小型树蛙,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240。头长略大于头宽;吻端钝尖,略突出于下唇,吻棱不明显;外鼻孔接近吻端;眼间距大于鼻间距,上眼睑宽度小于眼间距;鼓膜明显,呈圆形,约为眼径的1/2;犁骨齿粗短,仅1—2枚齿或无齿;舌细长,后端缺刻深。
前臂短壮;指粗短,指端钝,膨大为吸盘,具边缘沟,指吸盘背面无“Y”形骨迹;指长顺序为3、4、2、1;关节下瘤大;原拇指发达,外掌突不显或无,指间无蹼。后肢较粗壮,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后,胫部长不到体长之半,足短于胫;趾细长,第一趾最短,第四趾最长,第五趾长于第三趾;趾端膨大为吸盘,但较指吸盘小,趾间蹼较发达,约为半蹼或略超过,除第四趾外,其余以缘膜达趾吸盘基部,蹼缘缺刻深;外侧蹠间蹼不发达;关节下瘤小,且不明显;内踉突呈短棒状,无外踉突。
皮肤表面平滑到粗糙之变异颇大,有的个体有许多小颗粒状突起。无背侧褶,颞褶明显,由眼后斜向前肢基部上方。前臂和第四指腹面外侧及跗、蹠部腹面外侧各有1行白色颗粒状疣粒,胫跗关节外侧有一较的大白色疣粒。体腹面满布颗粒状疣,咽喉部和四肢腹面光滑。雌蛙肛孔上方有一肤褶。
体背部颜色变异颇大,多为绿黄色、黄褐色、赤褐色或暗褐色,间杂有各式暗褐色的大型斑纹。在头部眼眶间有一条黑色横带或呈倒三角形斑纹,此三角形斑纹常与背部的“H”形的深褐色相连。腹面黄白色或深灰褐色,杂有深褐色的斑点或花纹;肛孔周围黑褐色。在胫跗关节之外侧有一大形颗粒状突起为白色,为其主要特征;上臂和掌腹外侧以及跗、蹠部腹面外侧颗粒状疣为白色。咽胸部及腹前部有浅褐色细麻斑,深浅和多少有变异。
表240 琉球原指树蛙成体量度(台湾嘉义)
Table 240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Kurixalus eiffingeri (Boettger) (Jiayi, Taiwan)
单位:mm
项目 22♂♂ 4♀♀ 项目 22♂♂ 项目 22♂♂
体 长
SVL 23.9—34.7
31.5 33.7—35.3
34.3 吻 长
SL 4.6—5.2
5.0
15.9% 前臂宽
LAD 3.2—4.0
3.6
11.4%
头 长
HL 10.9—13.2
12.2
38.7% 12.7—13.6
13.1
38.2% 鼻间距
INS 3.3—3.7
3.5
11.1% 手 长
HAL 9.2—9.5
9.4
29.8%
头 宽
HW 9.8—13.0
11.3
35.9% 12.2—12.8
12.5
36.4% 眼间距
IOS 3.6—4.0
3.9
12.4% 后肢长
HLL 46.0—48.0
47.0
149.2%
前臂及手长
LAHL 14.1—19.8
16.7
53.0% 17.6—19.1
18.4
53.6% 眼睑宽
UEW 2.4—3.1
2.7
8.6% 径 宽
TW 3.2—3.7
3.5
11.1%
股 长
FEL 11.1—17.6
14.5
46.0% 15.0—16.6
15.9
46.4% 眼 径
ED 3.9—4.1
4.0
12.7% 跗足长
TFL 18.2—20.9
19.6
62.2%
胫 长
TL 11.1—17.6
14.5
44.6% 15.0—16.6
15.9
46.4% 鼓 膜
TD 1.7—1.8
1.8
5.7% 足 长
FL 11.0—13.1
12.1
38.4%

第二性征:雄蛙前臂粗壮,第一指内侧基部具乳白色婚垫,原拇指发达;有单咽下内声囊,声囊孔大,长裂形,位于口角前方。

表241 琉球原指树蛙蝌蚪3个量度(台湾嘉义)
Table 241 Measurements of three tadpoles of Kurixalus eiffingeri (Boettger) (Jiayi, Taiwan)
单位:mm
全 长
TOL 19.7—24.0
22.2 吻至出水孔 4.6—5.6
5.2
63.4% 后 肢
HLL 0.8—1.5
1.2
头体长
SVL 7.4—8.8
8.2 尾 长
TaL 12.3—15.6
14.0
171.1% 发育时期
(Gosner,1960) 第31—35期
体 高
BH 3.9—4.5
4.3
52.4% 尾 高
TaH 3.8—4.2
4.0
48.8%
体 宽
BW 5.8—6.5
6.2
75.6% 尾肌宽
TaMD 2.4—2.7
2.6
31.7%

卵:卵粒动物极黑色,植物极色浅;卵径1.7—2.0mm,连同卵胶膜直径3—4mm。
蝌蚪:第31—35期蝌蚪全长平均22.2mm,头体长8.2mm左右,尾长约为171%,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241。体尾褐色,尾鳍部位色较淡。头体长8.8mm时,尾长 14.2mm(第34期),上尾鳍起于体尾交界处,上、下尾鳍几乎等高,上尾鳍平直,尾肌发达,其高为上尾鳍高之2倍;尾末端钝圆或圆。口位于吻端,略向上,眼位于头顶部;角质颌强壮,边缘无锯齿;唇乳突大,整齐排列呈一排,上唇中央1/3部位无乳突;唇齿式为II/II(Kuramoto和Wang, 1987)或II/1+1:I (Chou and Lina, 1997)。
蝌蚪口咽腔顶部结构(图423:c):鼻前场内有一个倒“V”形疱嵴;内鼻孔横置而略斜,其前壁缘上的鼻前乳突短,1—2枚,后壁缘上无鼻瓣突;鼻后场两侧有乳突1对,呈单指状,场内有疱粒3枚。中嵴为1枚弯曲的乳突;侧嵴乳突1对,呈单指状,伸向前中部。口腔顶场卵圆形,两侧无顶场乳突,场内有疱粒约30枚,均匀分布;无后侧嵴和顶侧乳突。无腺体带;背腭帆光滑,中部间断宽;通向食道入口处有5—7枚疱粒。
蝌蚪口咽腔底部结构(图423:d):舌前场后侧角只有1对大的疱状乳突;无口腔底场嵴;舌原基柠檬状,无舌乳突;口咽底场两侧缘各有5—6枚粗短乳突,场内约有10枚疱粒,分散在底场侧缘。口腔囊卵圆形,纵列,囊前有短乳突或疱粒。腹腭帆边缘无明显突起,有中缺刻,无分泌窝;左、右鳃篮小,宽大于长,其内无鳃室。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体形较小;犁骨齿粗短,或仅有1—2枚齿或无齿;掌部原姆指发达;胫跗关节外侧有一个大形颗粒状白色疣粒,前肢的前臂和手部腹外侧和跗、蹠腹面外侧有白色颗粒状疣粒。蝌蚪口部位于吻端略向上方,角质领强;眼位于头顶部。

生物学

生物学资料 该树蛙生活在海拔200—2000m的阔叶林、针阔叶混生林及竹林为主的山地。通常在雨季期间繁殖,雄蛙常躲在离地约30cm以上有积水的竹筒或树洞中鸣叫。交配时,雌蛙将卵产在竹筒内或树洞离水面的壁上,蝌蚪孵化后掉入水中生活,并发育生长至变态。亲蛙有护卵习性,常在产卵后停留在竹筒或树洞里一段时间。蝌蚪以卵粒为食,常吞食雌蛙后产的未受精之卵。雌蛙可产卵多次,每次可产卵33—129(60.8)粒(Kam et al.,1997)。

分类讨论

讨论 1895年,Boettger将本种发表为新种,其种名为Rana eiffingeri,模式标本产地在日本的琉球。Stejneger (1907)将其种名改为Polypedates eiffingeri。1913年,Werner将台湾标本定名为另一新种Rhacophorus pollicariso Boulenger (1909)和吕光洋和陈世煌(1982)先后将本种记载为Rhacophorus eiffingeri o Liem (1970)、Kuramoto和Wang (1987a)、吕光洋(1990)、Zhao和Adler (1993)、杨懿如(1995, 1998), Chou和Lin (1997)等先后均将该种归入跳树蛙属,即Chirixalus eiffingeri。其中,Kuramoto对该种做了较详细的讨论。费梁主编(1999)根据本种体形小,犁骨齿弱小,第一、第二指与第三、第四指不呈对指状,原拇指发达,指、趾吸盘背面不显“Y”形迹,胫跗关节外侧有1个大白疣粒,沿前臂和跗、蹠部后缘有若干颗粒状优粒,其蝌蚪口部位于吻端上方,角质颌强,眼位于头顶部位,口内部的结构明显趋于特化,有些性状缺失或者减弱(图423);卵产在竹桩或树洞内积水上方壁上,分散成单粒状以及生态习性等特征,认为上述特征分别与树蛙科相近各属均不相同,如Chirixalus物种无犁骨齿,第一、第二指与第三、第四指呈对指握物状,胫足付关节及前臂和跗、蹠部外侧无白色疣粒,蝌蚪口部位于吻端下方,角质颌弱,卵产在静水边植物叶片上,呈团状等性状明显与本种不同;Aquixalus多数种无犁骨齿,原拇指不发达,胫跄关节及前臂和跗、蹠部腹面外侧无白色疣粒,蝌蚪口部位于吻端下方,角质领弱,其模式种产卵在潮湿洞穴或土穴内,直接发育成幼蛙,蝌蚪无自由游泳生活阶段等性状也与本种不同;Rhacophorus物种体形一般较大,指、趾端背面“Y”骨迹明显,原拇指不发达,蝌蚪口部位于吻端下方,眼位于背侧或两极侧,角质颌较弱,卵泡产于水边泥窝或树枝上叶片间等性状也与本种有明显区别。因此,费梁主编(1999)认为本种不宜归于树蛙科的Rhacophorus和Chirixalus以及其他任何一属,并以本种为模式种建立Kurixalus新属,其学名改订为Kurixalu eiffinge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