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四川康定新都桥(236雄、176雌、卵及蝌蚪);青海:玉树(23雄、31雌、卵及蝌蚪)标本。
成体:雄蛙体长32mm,雌蛙体长36mm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482。头长、宽几乎相等;吻端钝尖,稍突出于下唇;吻棱不显;鼻孔略近于眼,鼻间距大于眼间距而几乎等于眼睑宽;瞳孔略呈圆形;鼓膜小、不及眼径之半,位于口角上方,少数个体鼓膜不显,但鼓环尚清晰,耳柱骨细长而末端为匙状软骨;无犁骨齿,或有1-2小团,在内鼻孔内后方;咽鼓管孔小;舌椭圆形,后端游离有缺刻。
前肢短,前臂及手长不及体长之半;指较短而略扁,指长顺序为3、4、2、1;指末端钝圆;仅指基部关节下瘤明显;内掌突扁平,呈卵圆形。后肢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肩部,左、右跟部仅相遇;足长于胫;趾端与指端同,趾扁,第三、第五趾等长;趾间蹼较发达,外侧3趾间约具2/3蹼,蹼缘缺刻深;外侧蹠间具微蹼;关节下瘤不明显;内蹠突小,呈椭圆形,无外蹠突。
皮肤粗糙。头背面较平滑,背部有明显的长、短疣粒,沿脊线两侧的长形疣排列较为规则,大疣上或其间有分散的小圆疣和痣粒,在上唇缘、上眼睑的后半部及颞褶上均有分散的浅色痣粒;颞褶厚而平直,斜向肩上方;口角后的颌腺较长;前肢背面平滑;体侧及后肢背面有分散的小圆疣及痣粒。腹面咽喉部常有一横置的肤褶,腹后部及股后下方有扁平圆疣,其余部位平滑。
生活时体色变异较大。背面橄榄绿色、黄绿色至深绿色,有的为土棕色或灰棕色,其上均有深棕色或黑褐色大的椭圆斑,一般散布在长疣上,其边缘均镶以浅色线纹;有的个体背面有一条自吻后直达肛部的米黄色或灰白色脊纹;自吻端经鼻孔至眼前角有一醒目的黄褐色条纹;后肢上有不规则的斑纹;颌缘及指、趾端米黄色或黄绿色。瞳孔黑色,虹彩上半为灰绿色,下半为灰棕色或棕色,散有金属光泽细点。腹面灰白色,但在产卵季节,雌蛙的四肢腹面均为鲜黄色。液浸标本背面灰棕色或灰褐色,深色斑纹仍清晰。
第二性征:雄蛙体形略小;前肢较粗壮,第一、第二指上有深灰或棕灰色婚刺,第一指的婚刺很发达;胸部有一对“八”形深灰色或灰棕色的细密刺团,前端左右相距颇近,有的几乎相连,有的向后外侧延伸与腋部的1对小刺团相连接;有的沿唇缘后方亦有深灰色细刺;繁殖季节以后;刺团脱落;雄蛙皮肤较雌蛙的粗糙,背部及后肢满布小白痣粒,疣上亦有痣粒;无声囊;无雄性线。剖视:雄蛙睾丸为灰褐色。
骨骼:左、右鼻骨相接,不与额顶骨相连,蝶筛骨或多或少在背面可见;左、右额顶骨之间的软骨部分较宽;锁骨细短,为前喙骨长的2/5-1/2,不达上喙骨;前喙骨极细弱,骨化部分少。肩胸骨骨化或大部分骨化,基部不分叉;中胸骨粗短,剑胸软骨后端微缺(图805)。
卵:卵径1.8-2.0mm,动物极黑褐色,植物极灰棕色或乳黄色;其外包以两层卵胶膜,直径为6.0-7.5mm,卵粒彼此粘连成块状或团状。
蝌蚪:背面观头体前窄后宽,略呈梨形;吻端略尖,体肥而背腹略扁;尾肌弱,尾鳍较低,尾末端钝圆。第29-34期时,全长27mm,头体长11mm,尾长16mm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483。鼻孔和眼均位于头背侧,鼻孔距眼较距吻端近;出水孔在体左侧,无游离管;肛孔斜开口于尾基部下方右侧。
口较小,位于吻前端腹面;上唇缘无乳突,两口角边缘及下唇缘均有齐整的乳突,口角处副突多,有的副突上具小齿;唇齿式为Ⅰ:2+2/1+1:Ⅱ,个别为Ⅰ:1+1/1+1:Ⅱ或Ⅰ:2+2/Ⅲ,下唇齿第一行显然短于第二行;角质颌适中。生活时一般为深棕色或棕褐色,尾部色略浅,尾肌及上尾鳍上有细密的黑点,头体腹面皮肤薄而呈半透明;孵出不久的小蝌蚪头体背面黑色,尾鳍棕褐色。
成体:雄蛙体长32mm,雌蛙体长36mm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482。头长、宽几乎相等;吻端钝尖,稍突出于下唇;吻棱不显;鼻孔略近于眼,鼻间距大于眼间距而几乎等于眼睑宽;瞳孔略呈圆形;鼓膜小、不及眼径之半,位于口角上方,少数个体鼓膜不显,但鼓环尚清晰,耳柱骨细长而末端为匙状软骨;无犁骨齿,或有1-2小团,在内鼻孔内后方;咽鼓管孔小;舌椭圆形,后端游离有缺刻。
前肢短,前臂及手长不及体长之半;指较短而略扁,指长顺序为3、4、2、1;指末端钝圆;仅指基部关节下瘤明显;内掌突扁平,呈卵圆形。后肢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肩部,左、右跟部仅相遇;足长于胫;趾端与指端同,趾扁,第三、第五趾等长;趾间蹼较发达,外侧3趾间约具2/3蹼,蹼缘缺刻深;外侧蹠间具微蹼;关节下瘤不明显;内蹠突小,呈椭圆形,无外蹠突。
皮肤粗糙。头背面较平滑,背部有明显的长、短疣粒,沿脊线两侧的长形疣排列较为规则,大疣上或其间有分散的小圆疣和痣粒,在上唇缘、上眼睑的后半部及颞褶上均有分散的浅色痣粒;颞褶厚而平直,斜向肩上方;口角后的颌腺较长;前肢背面平滑;体侧及后肢背面有分散的小圆疣及痣粒。腹面咽喉部常有一横置的肤褶,腹后部及股后下方有扁平圆疣,其余部位平滑。
生活时体色变异较大。背面橄榄绿色、黄绿色至深绿色,有的为土棕色或灰棕色,其上均有深棕色或黑褐色大的椭圆斑,一般散布在长疣上,其边缘均镶以浅色线纹;有的个体背面有一条自吻后直达肛部的米黄色或灰白色脊纹;自吻端经鼻孔至眼前角有一醒目的黄褐色条纹;后肢上有不规则的斑纹;颌缘及指、趾端米黄色或黄绿色。瞳孔黑色,虹彩上半为灰绿色,下半为灰棕色或棕色,散有金属光泽细点。腹面灰白色,但在产卵季节,雌蛙的四肢腹面均为鲜黄色。液浸标本背面灰棕色或灰褐色,深色斑纹仍清晰。
第二性征:雄蛙体形略小;前肢较粗壮,第一、第二指上有深灰或棕灰色婚刺,第一指的婚刺很发达;胸部有一对“八”形深灰色或灰棕色的细密刺团,前端左右相距颇近,有的几乎相连,有的向后外侧延伸与腋部的1对小刺团相连接;有的沿唇缘后方亦有深灰色细刺;繁殖季节以后;刺团脱落;雄蛙皮肤较雌蛙的粗糙,背部及后肢满布小白痣粒,疣上亦有痣粒;无声囊;无雄性线。剖视:雄蛙睾丸为灰褐色。
骨骼:左、右鼻骨相接,不与额顶骨相连,蝶筛骨或多或少在背面可见;左、右额顶骨之间的软骨部分较宽;锁骨细短,为前喙骨长的2/5-1/2,不达上喙骨;前喙骨极细弱,骨化部分少。肩胸骨骨化或大部分骨化,基部不分叉;中胸骨粗短,剑胸软骨后端微缺(图805)。
卵:卵径1.8-2.0mm,动物极黑褐色,植物极灰棕色或乳黄色;其外包以两层卵胶膜,直径为6.0-7.5mm,卵粒彼此粘连成块状或团状。
蝌蚪:背面观头体前窄后宽,略呈梨形;吻端略尖,体肥而背腹略扁;尾肌弱,尾鳍较低,尾末端钝圆。第29-34期时,全长27mm,头体长11mm,尾长16mm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483。鼻孔和眼均位于头背侧,鼻孔距眼较距吻端近;出水孔在体左侧,无游离管;肛孔斜开口于尾基部下方右侧。
口较小,位于吻前端腹面;上唇缘无乳突,两口角边缘及下唇缘均有齐整的乳突,口角处副突多,有的副突上具小齿;唇齿式为Ⅰ:2+2/1+1:Ⅱ,个别为Ⅰ:1+1/1+1:Ⅱ或Ⅰ:2+2/Ⅲ,下唇齿第一行显然短于第二行;角质颌适中。生活时一般为深棕色或棕褐色,尾部色略浅,尾肌及上尾鳍上有细密的黑点,头体腹面皮肤薄而呈半透明;孵出不久的小蝌蚪头体背面黑色,尾鳍棕褐色。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鼓膜小或鼓环清晰;指、趾关节下瘤不显;背面有镶浅色边缘的深棕色或黑褐色椭圆形大斑,腹面无斑点;前喙骨很细弱,骨化部分较少。蝌蚪口小,下唇齿第一行显然短于第二行。
生物学
生物学资料 倭蛙生活于海拔3000-4500m高原的沼泽地带水坑、水塘以及泉水沟、小溪及其附近。白天多隐匿于沼泽地的草墩下,坑塘旁、溪边的石块下或草丛中,有时亦蹲于水边,受惊扰即跳入水中,隐伏不动或窜入水中石块下;夜间常蹲于水边或在草间及空旷地上活动。行动迟缓,在水中或地上都易于捕捉。据Liu(1950)记载,于7月下旬至9月初在四川乾宁采到各期蝌蚪及刚完成变态幼蛙;剖视7月28日采到的一只雌蛙,其输卵管内有成熟卵。根据近些年从5月中旬至7月之间,在四川(康定、九龙和红原)以及青海(玉树、治多、称多、泽库和河南)等地所采到的卵群、不同发育时期蝌蚪、怀卵雌蛙和雄蛙胸部刺团的变化情况推断,该蛙繁殖期颇长,可能在5-8月,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为产卵盛期。卵产于水坑、水塘等静水域的浅水区,卵群附着在水草上或漂浮于水面;卵群含卵几粒到数十粒,亦有单粒的。蝌蚪多生活在静水域内,底栖,晴天中午常在坑、塘边水草间活动。
该蛙主要以直翅目、鞘翅目和鳞翅目等昆虫及其幼虫为食物,如蝗虫、小岬虫、步行虫、毛虫和草地螟等,对消灭高原农、牧害虫有一定作用。
该蛙主要以直翅目、鞘翅目和鳞翅目等昆虫及其幼虫为食物,如蝗虫、小岬虫、步行虫、毛虫和草地螟等,对消灭高原农、牧害虫有一定作用。
海拔范围
国内分布
地理分布 甘肃(玛曲)、青海(贵德、泽库、河南、久治、称多、玉树、治多)、四川(若尔盖、红原、阿坝、松潘、理县、石渠、甘孜、道孚、乾宁、炉霍、康定、九龙)。
分类讨论
讨论 Boulenger(1905b:378;1920:107)曾提出倭蛙Nanorana pleskei与Rana blanfordii
(=Paa blanfordii)很相近,起源于棘臂蛙群,并将其改隶于蛙属Rana,即种名为Rana pleskei;
Dubois(1981a:234)引用此观点,即倭蛙是从棘蛙亚属Paa(Paa)演化而来的。但Dubois(1992b:
322)仍将倭蛙Nanorana pleskei保留在倭蛙属Nanorana内。
Annandale(1917)记载克什米尔(Kashmir)有倭蛙Rana pleskü(=Nanorana pleskei)的蝌蚪,Dubois(1978)将其种名改订为Scutiger occidentalis。此后,Dubois(1986a:19)又进一步研究后,则将Scutiger occidentalis作为林芝齿突蟾Scutiger nyingchiensis的同物异名。费梁和叶昌媛查阅了Annandale(1917)一文和该文记载产于克什米尔的蝌蚪图,该蝌蚪的口部形态特征与齿突蟾属Scutiger者相近,而与倭蛙Rana pleskii(=Nanorana pleskei)蝌蚪口部特征迥然不相同,因此认为Dubois将其订正为齿突蟾属Scutiger物种的蝌蚪有可能是正确的。
Mertens(1969)也记载克什米尔(Kashmir)有倭蛙Nanorana pleskei.Dubois和Kham(1979:
409)将其改订为Rana vicina(=Paa vicina)。
赵尔宓和杨大同(1997)主编的《横断山两栖爬行动物》一书,记载云南维西产倭蛙Nanorana pleskei,我们疑为误定。根据倭蛙Nanorana pleskei和腹斑倭蛙Nanorana ventripunctata的地理分布区分析,云南的Nanorana pleskei标本很可能属于腹斑倭蛙Nanorana ventripunctata,故本书暂时未将该地列入本种地理分布,有待核查云南维西的标本。
(=Paa blanfordii)很相近,起源于棘臂蛙群,并将其改隶于蛙属Rana,即种名为Rana pleskei;
Dubois(1981a:234)引用此观点,即倭蛙是从棘蛙亚属Paa(Paa)演化而来的。但Dubois(1992b:
322)仍将倭蛙Nanorana pleskei保留在倭蛙属Nanorana内。
Annandale(1917)记载克什米尔(Kashmir)有倭蛙Rana pleskü(=Nanorana pleskei)的蝌蚪,Dubois(1978)将其种名改订为Scutiger occidentalis。此后,Dubois(1986a:19)又进一步研究后,则将Scutiger occidentalis作为林芝齿突蟾Scutiger nyingchiensis的同物异名。费梁和叶昌媛查阅了Annandale(1917)一文和该文记载产于克什米尔的蝌蚪图,该蝌蚪的口部形态特征与齿突蟾属Scutiger者相近,而与倭蛙Rana pleskii(=Nanorana pleskei)蝌蚪口部特征迥然不相同,因此认为Dubois将其订正为齿突蟾属Scutiger物种的蝌蚪有可能是正确的。
Mertens(1969)也记载克什米尔(Kashmir)有倭蛙Nanorana pleskei.Dubois和Kham(1979:
409)将其改订为Rana vicina(=Paa vicina)。
赵尔宓和杨大同(1997)主编的《横断山两栖爬行动物》一书,记载云南维西产倭蛙Nanorana pleskei,我们疑为误定。根据倭蛙Nanorana pleskei和腹斑倭蛙Nanorana ventripunctata的地理分布区分析,云南的Nanorana pleskei标本很可能属于腹斑倭蛙Nanorana ventripunctata,故本书暂时未将该地列入本种地理分布,有待核查云南维西的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