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龟

Chinemys reevesii   Gray
   

  932  浏览



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头中等大;吻端向内侧下斜切;喙缘的角质鞘较薄弱;下颚左右齿骨间的交角小于90度。背甲具3条纵棱。
形态描述 依据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湖北、广西9雄8雌2幼共19号标本描述。雄性背甲长94—168毫米,宽63.2—105毫米;雌性背甲长73.1—170毫米,宽52—116.5毫米。头中等大小,头宽约为背甲宽的1/4—1/3;头顶前部平滑,后部被以多边形的细粒状小鳞;吻短,端部略微超出下颚,并向内侧下方斜切;上喙边缘平直或中间部微凹;鼓膜明显。背甲较平扁。有3条纵棱,雄性成体棱弱。颈盾小,略呈梯形,后缘较宽;椎盾5枚,第一枚五边形,宽长相等或长略大于宽,第二至第四枚六边形,宽大于长;肋盾4枚,较之相邻椎盾略宽或等宽;缘盾11对;臀盾1对,呈矩形。背甲盾片常有分裂或畸型,致使盾片数超过正常数目。甲桥明显,具腋盾和胯盾,腋盾的大小变异殊大。腹甲平坦,几与背甲等长,前缘平截略向上翘,后缘缺刻较深,前宽后窄;雄性腹甲的后中部略凹;喉盾近三角形;肱盾外缘较长,似呈楔形;腹盾缝>股盾缝>胸盾缝>喉盾缝>肛盾缝>肱盾缝。四肢略扁平。前臂及掌蹠部有横列大鳞;指、趾间均全蹼,具爪,尾较短小。
头骨有一骨质颧弓;方轭骨与眶后骨,轭骨相切接;顶骨前缘平截,后端延伸至上枕骨末端;上枕骨脊后部略为上翘;鳞骨后部成锐角。上颚咀嚼面中等,无中央嵴。骨质内鼻孔位于眼眶后半部的同一平面上。下颚左右齿骨间的交角小于90度;冠状骨与下颚长之比为1:2.8。椎板8枚,略呈六边形,有的几呈矩形;肋板8对;缘板11对。腹甲与背甲以骨缝连接,甲桥弱。有较发达的腋柱和胯柱,向上伸达肋板外缘;肱胸盾缝横切于内腹板后部1/4或更少。
生活时,背甲棕褐色,雄性几近黑色。腹甲及甲桥棕黄色,雄性色深。每一盾片均有黑褐色大斑块,有时腹甲几乎全被黑褐色斑块所占,仅在缝线处呈现棕黄色。头部橄榄色或黑褐色;头侧及咽喉部有暗色镶边的黄纹及黄斑,并向后延伸至颈部,雄性不明显。四肢灰褐色。雄龟有异臭。染色体数2n=52。

大小

雄性背甲长94—168毫米,宽63.2—105毫米;雌性背甲长73.1—170毫米,宽52—116.5毫米。

生物学

生活习性 本种为我国常见龟类。常栖于江河,湖沼或池塘中。吃蠕虫、螺类、虾及小鱼等动物,也吃植物茎叶及粮食等。4月下旬开始交尾,傍晚进行;5—8月为产卵期,每年产卵分三、四次完成,每次一穴产卵5—7枚;产卵前雌龟用后肢在向阳有荫的岸边松土处掘穴,将卵产于穴内,产毕复将松土覆盖于卵上。卵长椭圆形,坚硬,灰白色,卵径27—38毫米×13—20毫米。在自然条件下经50—80天孵出幼龟,幼龟出壳后即能入水,独立生活。乌龟孵出的雌雄性别由温度控制,当温度为25℃时孵化之幼龟为雄性,温度在28℃以上孵出的幼龟为雌性。

生境信息

生活习性 本种为我国常见龟类。常栖于江河,湖沼或池塘中。吃蠕虫、螺类、虾及小鱼等动物,也吃植物茎叶及粮食等。

繁殖特征

4月下旬开始交尾,傍晚进行;5—8月为产卵期,每年产卵分三、四次完成,每次一穴产卵5—7枚;产卵前雌龟用后肢在向阳有荫的岸边松土处掘穴,将卵产于穴内,产毕复将松土覆盖于卵上。

国内分布

河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香港、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台湾。

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腹甲称为龟板,为我国传统珍贵药材,富含胶质、脂肪和钙盐等,有补心肾、滋阴降火、潜阳退蒸、止血等功效。肉、卵均可食用,有滋补作用。

经济用途

经济意义 腹甲称为龟板,为我国传统珍贵药材,富含胶质、脂肪和钙盐等,有补心肾、滋阴降火、潜阳退蒸、止血等功效。肉、卵均可食用,有滋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