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形态 头部黄褐色,密布暗褐色斑点和条纹。头顶深褐色,中央线不明显。眼先黑褐色,面颊灰褐色,密布暗褐色斑点;眉纹淡黄色。上体包括肩、上背黑色,羽缘灰褐色或淡黄色,在背部形成4条黄褐色的平行线。翼上覆羽黑褐色,通常有土黄色的斑点。飞羽黑褐色,次级飞羽端部边缘灰白色。尾羽灰褐色,除中间一对,外侧尾羽端部有灰白色末梢;中央几对尾羽有较大的锈红色大斑;尾羽16—18枚,最外侧尾羽宽度仅3—4 mm。颏白色,颈至胸灰褐色,有暗褐斑点和条纹;下体余部从下胸、两胁、腋下、腹部至尾下覆羽满布暗褐色波纹状横斑。翼下暗褐色。
虹膜暗褐色。嘴端黑色,基部褐色。腿灰绿色。
量衡度 (mm,g;据 Ali & Ripley,1969;Prater et al.,1977;Johnsgard,1981;Hayman et al.,1998):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 142—198 280—320 64—72 146—153 63—74 35—39
虹膜暗褐色。嘴端黑色,基部褐色。腿灰绿色。
量衡度 (mm,g;据 Ali & Ripley,1969;Prater et al.,1977;Johnsgard,1981;Hayman et al.,1998):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 142—198 280—320 64—72 146—153 63—74 35—39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林栖鸟类,通体羽色很暗。头顶暗褐色,中央冠纹不明显。颈至胸褐色,有暗褐斑点和条纹;从下胸、腹部至尾下覆羽满布暗褐色波纹状横斑。翼宽大略圆,翼下深褐色。尾羽灰褐色,通常16—18枚,最外侧尾羽变狭,宽约3—4 mm。
大小
量衡度 (mm,g;据 Ali & Ripley,1969;Prater et al.,1977;Johnsgard,1981;Hayman et al.,1998):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 142—198 280—320 64—72 146—153 63—74 35—39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 142—198 280—320 64—72 146—153 63—74 35—39
生物学
栖息于喜马拉雅等山区,海拔1 200—4 500 m湿润的森林、草原、沼泽地带及溪边。国内的研究资料极其缺乏。据 Rothschild(1926)记载:“从云南采集的2号林沙锥标本,保存在大英博物馆,其中1号为亚成体,嘴很短”。Ludlow 和 Kinnear(1944)在西藏南部有多处记录。自此以后,再没有发现过。据 Meyer de Schauensee(1984)和马敬能等(2000)记述,此鸟繁殖地在西藏,可能分布至四川。而近年的观鸟者们在云南、四川和甘肃多次遇见林沙锥,估计在中国有较大的分布范围。由于活动诡秘,其种群状况、繁殖习性等均不详。
在中国林沙锥应该为罕见鸟,仅有少数记录(郑作新,1976)。国外在印度阿萨姆东部、尼泊尔和缅甸北部繁殖,南迁至印度南部、泰国和越南北部越冬。近百年来一直缺少研究资料,属于全球性易危种(Collar et al.,1994)或亚洲易危物种(Bird LifeInternational,2001)。
在中国林沙锥应该为罕见鸟,仅有少数记录(郑作新,1976)。国外在印度阿萨姆东部、尼泊尔和缅甸北部繁殖,南迁至印度南部、泰国和越南北部越冬。近百年来一直缺少研究资料,属于全球性易危种(Collar et al.,1994)或亚洲易危物种(Bird LifeInternational,2001)。
生境信息
栖息于喜马拉雅等山区,海拔1 200—4 500 m湿润的森林、草原、沼泽地带及溪边
海拔范围
海拔1 200—4 500 m湿润的森林、草原、沼泽地带及溪边
国外分布
国外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区附近各国,如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泰国,越南(老街、北部湾),孟加拉国等国;偶然飞抵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
国内分布
国内分布于四川(若尔盖,1994年6月,1996年6月;卧龙保护区,1988年5月,1989年5月)、云南西部和东北部(腾冲;永善与大关之间,见:OBCBull,1998,27:61—62)、西藏南部和东部(林芝,1♂,海拔:4250m,1938年9月1日;林芝县与墨脱县之间 Lusha La[29′18°N,94′37°E],米林县 Bimbi La [28′47°N,93′29°E],错那县与措美县之间Sang La[28′09°N,91′58°E],见Ludlow and Kinnear,1944)、甘肃南部(郎木寺,1992年6月)(Meyer de Schauensee,1984;马敬能等,2000;Collar et al.,2001)。
分类讨论
其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