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头秋沙鸭

Mergus albellus   Linnaeus
   

  622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雄性成鸟:眼先和眼周黑色,成块斑状;枕部中央白色,两侧黑色,羽均延长形成羽冠;头部其余部分全为白色。颈白色;背黑色,上背最前处的白羽具有黑端,相连而成两条半圆环狭带,下达至胸侧。初级飞羽和初级覆羽黑褐色,初级飞羽的羽干在下面呈白色;外侧次级飞羽黑而具白端,其次2, 3枚内侧次级飞羽的外羽片白色或银灰色;其余次级飞羽均乌灰色;大覆羽黑色,羽端白色,小覆羽亦黑色,独中覆羽全白,因而在翅上形成一个大形明显的翼镜。肩羽在前的为白色,在后的为暗褐色;腰和尾上覆羽灰褐色;尾羽银灰色。下体白色,体侧羽毛具黑褐色波状细纹。
雌性成鸟:额、头顶、枕至后颈为栗色,头顶和枕较暗;眼先和脸黑色,有些个体则与后颈同色:背至尾上覆羽为黑褐色;肩羽灰褐色;前胸羽毛基部灰色,端部白色,故前胸为白色而隐约见到灰色;体的两侧为灰褐色,羽端略沾土黄色。其余部位与雄鸟同。
虹膜红色(d`)或褐色(?);嘴和跗蹠铅灰色(d')或绿灰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6)500-691 437-442 28.2-30.0 191-200 73-86 31.5-33.2
(3♂♂) (3♂♂)
♀♀(10)488.7 401.4 27.24 177.2 75.3 30.94
(340-720)(361-456)(25.2-29.2)(165-189)(68-80)(29.6-32.8)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国内秋沙鸭中最小的一种。嘴较跗蹠短,也是国内秋沙鸭中嘴形最短
的一种。雄鸟整体除眼周、枕羽和背为黑色,两翅大都灰黑色,腰和尾灰色以外,其余均白色。雌鸟头顶栗色,上体黑褐色,下体白色。

生境信息

在我国,常栖息于湖泊、河流和池塘等处,有时亦至潮湿地带。它们喜至小而平静的水池中。在华北地区,它是普通的候鸟。每当春季冰冻开始溶化时就到北京来,但在秋季,它来得比其他鸭类都晚。在河北的白洋淀,在清波漾荡的淀泊中,见它与白眼潜鸭、红头潜鸭等三、五成群随波飘荡。
斑头秋沙鸭飞行迅速,击翅也迅速,飞行时无声。
食物为小鱼和无脊椎动物以及少量植物性物质。由于它的食物主要是鱼类等,所以善于游泳及潜水,游得也很快。
冬季,它们能集结成大群,但它们经常是成5-7只的小群,常与鹊鸭在一起。
它们性机警,稍受惊慌就鼓翼起飞。
巢营于绝壁上,有时亦发现在乔木洞穴内,也有营于其他洞穴中。它有时和普通秋沙鸭在同一地方繁殖。

国外分布

在国外,繁殖于古北界北部,北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东北部,向东经过苏联的俄罗斯北部和西伯利亚,南至伏尔加河下游,哈萨克和中苏分界的黑龙江。冬季,它们至欧洲南部和地中海沿岸及湖泊中;在亚洲,南至伊朗、印度北部和日本等地。

国内分布

繁殖于我国黑龙江省西部的呼伦贝尔盟;迁徙路过或越冬至我国全境,西自新疆西部喀什以东,北自东北中部以南的广大地区。

经济意义

斑头秋沙鸭姿态优雅和美丽,在欧洲若干国家已饲养为笼鸟。在人工饲养下进行繁殖是很困难的,因为需要大面积而又清洁的水面。但幼鸭易于饲养。
斑头秋沙鸭主要啄食动物,故其肉有腥气而味不佳。

引证信息

Mergus Albellus Linnaeus, 1758, Syst. Nat., ed. 10, 1: 129(模式产地:土耳其西部伊斯密尔附近的地中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