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颈鸻

Charadrius alexandrinus   Linnaeus
   

  388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据指名亚种 Charadrius alexandrinus alexandrinus)
雄性成鸟(繁殖羽):额前和眉纹白色;头顶前部具黑色斑,且不与穿眼黑褐纹相连。头顶后部、枕部至后颈沙棕色或灰褐色。后颈具一条白色领圈。上体余部,包括背、肩、翅上覆羽、腰、尾上覆羽灰褐色,腰的两侧白色。飞羽黑褐色,羽干白色;内侧的初级飞羽外翈基部白色,与次级飞羽的白色末梢一起构成白色翅斑(飞行时可见)。两侧尾羽白色,中央尾羽黑褐色,向端部渐黑。下体,包括颏、喉、前颈、胸、腹部白色,只在胸部两侧有独特的黑色斑块。翼下覆羽和腋羽白色。
雌性成鸟(繁殖羽):缺少黑色,在雄性是黑色的部分,在雌性则被灰褐色或褐色所取代。
非繁殖羽(冬羽):同繁殖期的雌性成鸟一样暗淡,头部缺少黑色和棕色,胸侧的块斑为浅淡的灰褐色,面积明显缩小。
幼鸟:形态与非繁殖期的成鸟相似,但额前和眉纹浅黄色,胸斑萎缩,弥漫黄褐色。头顶前部无黑褐色带斑;上体布满黄色鳞片状斑纹。
虹膜暗褐;嘴纤细,黑色。跗蹠稍黑,有时为淡褐色或者黄褐色。爪黑褐色。
量衡度 (mm,g;据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标本)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尾 跗蹠
♂♂(6) 39 159 15.9 110 47 26.4
(33—42) (155—170) (15—17) (107—112) (42—54) (25—28)
♀♀(2) 37,47 174,150 17,16 110,106 45,50 26,25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额与眉纹白色,雄性成鸟头顶前部具黑色带斑,头顶后部及后颈为灰沙褐色。后颈具显著的白领圈;胸侧的黑斑不在胸前汇合成胸带。飞羽和尾羽黑褐色;飞行时翅上有白斑,并一直连向尾部。下体余部白色。嘴细而直,黑色。

大小

量衡度 (mm,g;据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标本)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尾 跗蹠
♂♂(6) 39 159 15.9 110 47 26.4
(33—42) (155—170) (15—17) (107—112) (42—54) (25—28)
♀♀(2) 37,47 174,150 17,16 110,106 45,50 26,25

生物学

生物学 通常单独、或者3—5只集群活动于海边潮间带、河口三角洲、泥地、盐田、沿海沼泽和水田;在内陆的河岸沙滩、沼泽草地、湖滨、盐碱滩和近水的荒地中亦比较常见。迁徙期集群活动,有时与其他小型鸻鹬类结群觅食。据寿振黄(1936),食物种类十分复杂,解剖17个鸟胃,含海水蝇(5个胃)、小蟹(6)、海水蠕虫(3)、水蜗牛、藻类、甲虫、其他甲壳动物、植物种子和沙粒等。据崔志兴等(1991)的观察,在集小群觅食时,环颈鸻的啄食频次显著大于不集群的时候。在南方一些地方并不迁离,而是游荡。环志记录表明,环颈鸻具有很强的返回繁殖地或越冬地的能力(张孚允,1997)。在山东、河北有一定的繁殖种群,并且在台湾和海南有少量的留鸟(郑建忠,1988;La Touche,1931—1934)。4—7月为繁殖期。营巢于长有稀疏碱蓬的裸露盐碱地段上,周围的杂草高度均在30cm以内。巢甚简陋。窝卵数2—4枚,以3枚居多(93%,n=74)。卵的颜色为淡褐色或土灰色,密布黑褐色的杂斑。雌雄共同孵卵,孵化期22—27天。窝卵数3枚与4枚的孵化时间明显不同,4枚卵者孵化期延长(Szekely et al.,1994)。雏鸟为早成鸟。在孵化阶段雄鸟的体重下降较多,而且雄鸟通常在夜间卧巢(Fraga and Amat,1996)。
据胡耀光等(1989)与于业飞和裴晓鸣(1996)报道,环颈鸻3—4月迁来辽宁,10月末离开,居留期210—240天。估计一年可以繁殖2窝,产卵高峰分别在4月和6月份,并且重复使用旧巢。觅食小型甲壳类、软体动物、昆虫、蠕虫等,也食植物的种子和叶片。主要威胁来自于当地居民毁巢和拣蛋,田鼠和黄鼬也会偷食鸟蛋和雏鸟。如果亲鸟遇见危险,常常装扮成受伤的样子,将一侧的翅膀拖拉在地面。自然灾害(如大雨、洪水等)也对鸟巢和卵产生较大的破坏。
在东部沿海地区至少分布有8万只(Barter,2002)。在香港近年统计到最大数量为4 000余只,时间是1992年12月12—13日和1998年2月5日。仅在深圳湾(后海湾)就汇集了东南亚地区种群的1%一5%(Carey et al.,2001;Rose and Scott,1997)。实际上,这个种主要分布于内陆,并不都沿着海岸线迁移。



生境信息

通常单独、或者3—5只集群活动于海边潮间带、河口三角洲、泥地、盐田、沿海沼泽和水田;在内陆的河岸沙滩、沼泽草地、湖滨、盐碱滩和近水的荒地中亦比较常见。迁徙期集群活动,有时与其他小型鸻鹬类结群觅食。据寿振黄(1936),食物种类十分复杂,解剖17个鸟胃,含海水蝇(5个胃)、小蟹(6)、海水蠕虫(3)、水蜗牛、藻类、甲虫、其他甲壳动物、植物种子和沙粒等。据崔志兴等(1991)的观察,在集小群觅食时,环颈鸻的啄食频次显著大于不集群的时候。在南方一些地方并不迁离,而是游荡。环志记录表明,环颈鸻具有很强的返回繁殖地或越冬地的能力(张孚允,1997)。在山东、河北有一定的繁殖种群,并且在台湾和海南有少量的留鸟(郑建忠,1988;La Touche,1931—1934)。4—7月为繁殖期。营巢于长有稀疏碱蓬的裸露盐碱地段上,周围的杂草高度均在30cm以内。巢甚简陋。窝卵数2—4枚,以3枚居多(93%,n=74)。卵的颜色为淡褐色或土灰色,密布黑褐色的杂斑。雌雄共同孵卵,孵化期22—27天。窝卵数3枚与4枚的孵化时间明显不同,4枚卵者孵化期延长(Szekely et al.,1994)。雏鸟为早成鸟。在孵化阶段雄鸟的体重下降较多,而且雄鸟通常在夜间卧巢(Fraga and Amat,1996)。

国外分布

国外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等许多国家;相邻的国家如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韩国,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越南,菲律宾,马来西
亚等国

国内分布

山西(太原、方山、交城)、内蒙古(海拉尔、达赉湖、赤峰、呼和浩特、包头、伊克昭盟、乌梁素海、弱水)、辽宁(朝阳、兴城、锦州、盘锦、双台子河口、旅顺、大连、灯塔、鸭绿江口)、吉林、黑龙江(齐齐哈尔)、陕
西(定边、榆林、神木)、甘肃(酒泉、黑河流域、兰州、卓尼、文县)、青海(格尔木、共和、祁连、刚察)、宁夏
(六盘山、银川、中卫、中宁)、新疆(塔什库尔干、喀什、叶尔羌河、塔里木河流域、罗布泊、若羌、天山、艾比湖、克拉玛依、准噶尔盆地、乌鲁木齐、北屯、哈密、巴里坤、伊吾) (繁殖鸟);北京(延庆、密云、顺义)、天津(大港、塘沽)、河北(白洋淀、昌黎、北戴河、滦南、石臼坨)、长江流域、上海(崇明、九段沙、奉贤)、江苏(盐城、东沙滩、大丰、射阳、盐都、兴化)、浙江(宁海、湖州、杭州、宁波、象山、仙居、玉环、台州湾、温州、乐清湾)、安徽(合肥、巢湖)、福建(霞浦、宁德、福州、长乐、福清、惠安、晋江、泉州、金门、厦门、漳州、龙海)、江西(鄱阳湖、抚州)、山东(垦利、黄河口、莱州湾、聊城、长岛、威海、崂山湾、青岛)、河南(黄河流域、孟津)、湖北、湖南(洞庭湖)、广东(阳春、台山、鼎湖、珠江口、三灶岛、深圳、三水、陆丰、揭阳、潮安、澄海)、广西(桂林、宁明、横县、梧州、北海)、海南(万宁、陵水、文昌、琼海、临高、海口、屯昌)、南沙群岛(太平岛)、四川(南充)、贵州(金沙、习水、罗甸、威宁)、云南(江川、通海、丽江、河口)、西藏(拉萨、朗县、昌都地区)、香港、澳门(旅鸟,夏候鸟,冬候鸟);台湾及澎湖群岛(留鸟,冬候鸟,旅鸟)。

保护信息

觅食小型甲壳类、软体动物、昆虫、蠕虫等,也食植物的种子和叶片。主要威胁来自于当地居民毁巢和拣蛋,田鼠和黄鼬也会偷食鸟蛋和雏鸟。如果亲鸟遇见危险,常常装扮成受伤的样子,将一侧的翅膀拖拉在地面。自然灾害(如大雨、洪水等)也对鸟巢和卵产生较大的破坏。

分类讨论

亚种分化 环颈鸻在全球分布较广,地理变异较大,曾经有13个亚种(Peters,1934),鉴定的十分混乱和繁琐。后经合并为5—6个亚种。据郑作新(1976,1978,2000),中国有3个亚种,即指名亚种 C.a.alexandrinus,华东亚种C.a.dealbatus和东方亚种 C.a.nihonensis。但是,在国际上对于东方亚种 C.a.nihonensis 多不承认(del Hoyo et al.,1996;Hayman et al.,1998;Dickinson,2003),可能是华东亚种的同物异名,或者是指名亚种与华东亚种之间的过渡类型。因为缺乏标本对照和研究文献,下面依然列出3个亚种。



检索表文本

亚 种 检 索 表

背部在繁殖期中无棕色;嘴长12—16 mm………………………………指名亚种 C.a.alexandrinus
背部在繁殖期中沾棕色;嘴长17—19 mm……………………………………华东亚种 C.a.dealbatus
背部在繁殖期中无棕色;嘴长与 dealbatus 相同 ………………………东方亚种 C.a.nihonen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