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形态 这一种贝壳的形态变异较大。
贝壳大型、极膨胀、略呈球形,壳质重而且厚实。壳面浅棕黄色,壳顶部有不规则、略呈放射状的棕色斑点,往腹缘延伸则成为逐渐加宽的棕色放射色带,从后背缘至后腹缘有一片棕紫色的区。同心生长纹形状有变化,通常是生长纹间隔较宽,突起程度较低,锐利程度亦低;放射肋间隔较密,突出壳面低而平,但十分明显,在老个体两者交叉呈长方格状。从背面观,小月面呈心脏形,界线明显、中线略弯曲,竖起的条纹或肋不明显;楯面较宽、长披针形。韧带棕黑色、大部分沉入壳内。壳顶靠前方,在贝壳前方1/3处。贝壳前、背、腹缘均圆,后缘略呈截状。
贝壳内面白色,有的贝壳从背后缘往腹缘有一大片紫色区。铰合板宽、弯曲。左壳前主齿高大,中央主齿宽、两分叉,后主齿斜长;右壳前主齿小,中央主齿两分叉,后主齿斜长。前、后闭壳肌痕明显,略呈马蹄状,外套痕清楚,外套窦钝圆,先端略呈圆形。
测量(mm)
壳长 壳高 壳宽
64.5 57 42 (海南三亚 puerpera 型)
64 55 44 (海南新村 puerpera 型)
95 88 67 (海南三亚 lacerata 型)
91 82 67 (海南三亚 lacerata 型)
54 54 35 (海南三亚 listeri 型)
贝壳大型、极膨胀、略呈球形,壳质重而且厚实。壳面浅棕黄色,壳顶部有不规则、略呈放射状的棕色斑点,往腹缘延伸则成为逐渐加宽的棕色放射色带,从后背缘至后腹缘有一片棕紫色的区。同心生长纹形状有变化,通常是生长纹间隔较宽,突起程度较低,锐利程度亦低;放射肋间隔较密,突出壳面低而平,但十分明显,在老个体两者交叉呈长方格状。从背面观,小月面呈心脏形,界线明显、中线略弯曲,竖起的条纹或肋不明显;楯面较宽、长披针形。韧带棕黑色、大部分沉入壳内。壳顶靠前方,在贝壳前方1/3处。贝壳前、背、腹缘均圆,后缘略呈截状。
贝壳内面白色,有的贝壳从背后缘往腹缘有一大片紫色区。铰合板宽、弯曲。左壳前主齿高大,中央主齿宽、两分叉,后主齿斜长;右壳前主齿小,中央主齿两分叉,后主齿斜长。前、后闭壳肌痕明显,略呈马蹄状,外套痕清楚,外套窦钝圆,先端略呈圆形。
测量(mm)
壳长 壳高 壳宽
64.5 57 42 (海南三亚 puerpera 型)
64 55 44 (海南新村 puerpera 型)
95 88 67 (海南三亚 lacerata 型)
91 82 67 (海南三亚 lacerata 型)
54 54 35 (海南三亚 listeri 型)
生物学
生活习性与地理分布 产于海南新盈港、三亚、新村和西沙、南沙群岛。生活在潮间带中潮区的珊瑚礁间混杂有碎石块、碎珊瑚块的泥沙中,埋入浅,是海南省常见的大型贝类。肉可食,唯产量不高。据报道,浅海20 m以内亦有分布。本种广泛分布在印度太平洋区,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的东非沿岸。日本的本州到九州,西太平洋的社会群岛,汤加,斐济,新喀里多尼岛,新赫布里底,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越南,印度(尼科巴群岛、马德拉斯)。还有阿曼,吉布提,红海,达累斯萨拉姆,莫桑比克和南非的德班等地均有分布。
国外分布
本种广泛分布在印度太平洋区,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的东非沿岸。日本的本州到九州,西太平洋的社会群岛,汤加,斐济,新喀里多尼岛,新赫布里底,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越南,印度(尼科巴群岛、马德拉斯)。还有阿曼,吉布提,红海,达累斯萨拉姆,莫桑比克和南非的德班等地均有分布。
国内分布
分类讨论
讨论 Prashad (1932)在 Siboga 调查报告中说:“Antigona puerpera 是一个变异性很大的种类,起初,企图把它同 Venus lacerata、Venus aegrota、甚至是 Venus magnifica 等种区别开来。尔后,经仔细鉴定大英博物馆的标本后得出结论,上述这几个种,实际上都是 A.puerpeta 的轻微变异的个体”。Fischer-Piette (1975)同意 Prashad 的看法,还把 Venus listeri、V.crispata、V.chemmnitzii 也都并入 Venus puerpera 中作为同种异名。
作者认为,V.chemnitzii 和 V.crispata 并入 puerper 是不合适的。chemnitzii 这一种 (crispata 为其同种异名),无论在外部形态(横长卵圆形)还是在我国近海的分布情况(往北分布可达福建的东山和平潭岛)上都和 puerpera 有较大的区别。Habe (1981)甚至把 chemnitzii 列入另外的 Tigommona 的亚属中,作者认为它应当是一个独立的种。
图27 皱纹蛤 Periglypta puerpera
图28 皱纹蛤 Periglypta puerpera (lacerata 型)
张玺等(1960)在《南海的双壳类软体动物》一书中报道有3种:胀帘蛤 Venus (Periglypta) puerpera、方格帘蛤 V.(P.) lacerata 和波纹帘蛤 V.(P.) criapata。1964年作者把 Periglypta 提升为属,除报告上述3种外,还增加一个种 P.listeri (井条皱纹蛤)。Fischei-Piette (1975)指出,报道产于印度太平洋区的 V.listeri,实际上是一个大西洋的种。因此国内报道过的 lacerata 和 listeri,都应当是 puerpera 的不同变异个体,应当视为同种。
本种虽然在贝壳的外部形态变异较大,但在鉴定的大量标本中可以清楚地分辨出有三群在形态上颇有不同的类型:puetpera 为本种叙述的正型标本;另外 lacerata 型是本种中壳形最大者,在我们的标本中,壳高94 mm,壳长95 mm,壳宽70 mm者有之,呈方卵圆形、极膨胀,壳面黄白色,或部分染为黄褐色并有稀疏的淡紫色花斑,生长纹翘起呈薄片状,放射肋粗宽,两者交织成方格状或长方格状。从大个体看 lacerata 在壳形上和本种有较大的差异(图28);listeri 型:斜卵圆形,同心肋翘起、环状、排列较均匀,放射肋细而窄,两者交织形成环肋间的长格状。
此外,这四种壳型的中间类型也很多。
作者认为,V.chemnitzii 和 V.crispata 并入 puerper 是不合适的。chemnitzii 这一种 (crispata 为其同种异名),无论在外部形态(横长卵圆形)还是在我国近海的分布情况(往北分布可达福建的东山和平潭岛)上都和 puerpera 有较大的区别。Habe (1981)甚至把 chemnitzii 列入另外的 Tigommona 的亚属中,作者认为它应当是一个独立的种。
图27 皱纹蛤 Periglypta puerpera
图28 皱纹蛤 Periglypta puerpera (lacerata 型)
张玺等(1960)在《南海的双壳类软体动物》一书中报道有3种:胀帘蛤 Venus (Periglypta) puerpera、方格帘蛤 V.(P.) lacerata 和波纹帘蛤 V.(P.) criapata。1964年作者把 Periglypta 提升为属,除报告上述3种外,还增加一个种 P.listeri (井条皱纹蛤)。Fischei-Piette (1975)指出,报道产于印度太平洋区的 V.listeri,实际上是一个大西洋的种。因此国内报道过的 lacerata 和 listeri,都应当是 puerpera 的不同变异个体,应当视为同种。
本种虽然在贝壳的外部形态变异较大,但在鉴定的大量标本中可以清楚地分辨出有三群在形态上颇有不同的类型:puetpera 为本种叙述的正型标本;另外 lacerata 型是本种中壳形最大者,在我们的标本中,壳高94 mm,壳长95 mm,壳宽70 mm者有之,呈方卵圆形、极膨胀,壳面黄白色,或部分染为黄褐色并有稀疏的淡紫色花斑,生长纹翘起呈薄片状,放射肋粗宽,两者交织成方格状或长方格状。从大个体看 lacerata 在壳形上和本种有较大的差异(图28);listeri 型:斜卵圆形,同心肋翘起、环状、排列较均匀,放射肋细而窄,两者交织形成环肋间的长格状。
此外,这四种壳型的中间类型也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