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头及体背灰黑色,有深浅相间的纵纹,唇缘及腹部浅黄色;背鳞一般15-15 (13,14)-11行,腹鳞185以下。
描述依据标本 云南景东、孟连、腾冲、西双版纳23雄13雌,贵州兴义、安龙、罗甸、德江、松桃39雄47雌,安徽祁门1幼,浙江龙泉、泰顺、大平3雄3雌,福建福州、闽侯、政和、德化、闽清23雄11雌,广东及海南吊罗山、五指山、白沙24雄19雌,广西南宁、龙州、凭祥1雄2雌,共111雄95雌1幼。
形态描述 体细长。一般lm左右。雄性最长[1987 (1325+662)] mm(云南景东),雌性1553 (1025+528) mm(云南孟连)。头及体背灰黑色、黑褐色或灰棕色。每鳞的两侧角色较深或较浅,呈黑褐色、棕色或米黄色。各鳞前后相连,缀成深浅相间的纵纹。体后及尾部的背鳞鳞缘色深,黑褐色,相互交织成细网状纹。唇缘及腹面浅黄色,腹鳞两侧与体色同。近尾部的腹鳞及尾下鳞两侧缘为黑色。浙江和云南有的标本在体前段具占半鳞宽的浅色细横纹。头长;眼圆而大,瞳孔圆形;颊部内凹,颊鳞一般2-3枚,偶有1或4枚;眶前鳞1,偶为2;另有一眶前下鳞;眶后鳞2,偶为3;前颞鳞2 (1-3),后颞鳞2(1-4);上唇鳞8,偶有7或9,3(2,4)-2(1)-3(4)式;下唇鳞10,偶有8、9、11片;颔片2对,后对比前对长,彼此相切。背鳞平滑或体后段中央几行起棱,一般15-15 (13)-11行,云南腾冲6号标本中段均为14行;腹鳞雌性156-181,平均165。雄性159-184,平均170;肛鳞2,尾下鳞雌性(n=66) 110-154对,平均125对,雄性(n=28) 109-143对,平均126对。
半阴茎不分叉,圆柱形。
从表中可见,雄性的腹鳞均明显地高于雌性。不同地区的标本,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其中,云南标本的腹鳞和尾下鳞数均明显地高于其他地区,而福建标本的腹鳞数和尾下鳞数均低于其他地区。
年龄变化:从云南勐仑、浙江太平、福建及安徽祁门得到的四号幼体标本全长分别为:(335-1-164) mm, (368+160) mm, (290+111) mm, (338+146) mm。每号标本在头后至体前段部分均具约占半鳞宽的浅色细横纹30-40条。安徽祁门的幼体生活时腹面鳞黄色、背栗色、颈部及体前段的细横纹为明亮的淡黄绿色。幼体“脐孔”位于肛前16-23至22-26腹鳞处。
文献记载:贵州雄性尾下鳞100-144对(伍律等,1985),浙江一雄尾下鳞103对(胡步青等,1959: 26),海南一雄尾下鳞141对。广西瑶山的8号雄性标本尾下鳞118-132对,雌性腹鳞达170片,3号雌性标本的尾下鳞为124-130对,台湾6号标本腹鳞163-170, 3号标本的尾下鳞125-129对(Pope, 1935: 217)。贵州标本全长雄性最大为(1600+530) mm,重425 g,雌性最大为(1640+553) mm,重380 g。
描述依据标本 云南景东、孟连、腾冲、西双版纳23雄13雌,贵州兴义、安龙、罗甸、德江、松桃39雄47雌,安徽祁门1幼,浙江龙泉、泰顺、大平3雄3雌,福建福州、闽侯、政和、德化、闽清23雄11雌,广东及海南吊罗山、五指山、白沙24雄19雌,广西南宁、龙州、凭祥1雄2雌,共111雄95雌1幼。
形态描述 体细长。一般lm左右。雄性最长[1987 (1325+662)] mm(云南景东),雌性1553 (1025+528) mm(云南孟连)。头及体背灰黑色、黑褐色或灰棕色。每鳞的两侧角色较深或较浅,呈黑褐色、棕色或米黄色。各鳞前后相连,缀成深浅相间的纵纹。体后及尾部的背鳞鳞缘色深,黑褐色,相互交织成细网状纹。唇缘及腹面浅黄色,腹鳞两侧与体色同。近尾部的腹鳞及尾下鳞两侧缘为黑色。浙江和云南有的标本在体前段具占半鳞宽的浅色细横纹。头长;眼圆而大,瞳孔圆形;颊部内凹,颊鳞一般2-3枚,偶有1或4枚;眶前鳞1,偶为2;另有一眶前下鳞;眶后鳞2,偶为3;前颞鳞2 (1-3),后颞鳞2(1-4);上唇鳞8,偶有7或9,3(2,4)-2(1)-3(4)式;下唇鳞10,偶有8、9、11片;颔片2对,后对比前对长,彼此相切。背鳞平滑或体后段中央几行起棱,一般15-15 (13)-11行,云南腾冲6号标本中段均为14行;腹鳞雌性156-181,平均165。雄性159-184,平均170;肛鳞2,尾下鳞雌性(n=66) 110-154对,平均125对,雄性(n=28) 109-143对,平均126对。
半阴茎不分叉,圆柱形。
从表中可见,雄性的腹鳞均明显地高于雌性。不同地区的标本,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其中,云南标本的腹鳞和尾下鳞数均明显地高于其他地区,而福建标本的腹鳞数和尾下鳞数均低于其他地区。
年龄变化:从云南勐仑、浙江太平、福建及安徽祁门得到的四号幼体标本全长分别为:(335-1-164) mm, (368+160) mm, (290+111) mm, (338+146) mm。每号标本在头后至体前段部分均具约占半鳞宽的浅色细横纹30-40条。安徽祁门的幼体生活时腹面鳞黄色、背栗色、颈部及体前段的细横纹为明亮的淡黄绿色。幼体“脐孔”位于肛前16-23至22-26腹鳞处。
文献记载:贵州雄性尾下鳞100-144对(伍律等,1985),浙江一雄尾下鳞103对(胡步青等,1959: 26),海南一雄尾下鳞141对。广西瑶山的8号雄性标本尾下鳞118-132对,雌性腹鳞达170片,3号雌性标本的尾下鳞为124-130对,台湾6号标本腹鳞163-170, 3号标本的尾下鳞125-129对(Pope, 1935: 217)。贵州标本全长雄性最大为(1600+530) mm,重425 g,雌性最大为(1640+553) mm,重380 g。
大小
一般lm左右。雄性最长[1987 (1325+662)] mm(云南景东),雌性1553 (1025+528) mm(云南孟连)。
生物学
生活在山区丘陵及平原地区,一般海拔500m左右。在云南,海拔1000m至160。多米的山地也有分布。常出没于草丛、灌丛、水稻田边、河边、路边、沟边及石堆等处,并常发现于灌丛或树上。有进入屋内捕食的情况。阴雨天常出现,行动敏捷,性较温驯,不主动攻击。捕食蛙、蜥蜴、鸟及鼠类。卵生,每年5-6月产卵9枚左右。
垂直分布海拔340(贵州罗甸)-1620 m(云南孟连),《贵州爬行类志》记海拔 215(从江丙珠镇)-1630 m(安龙龙山)。
垂直分布海拔340(贵州罗甸)-1620 m(云南孟连),《贵州爬行类志》记海拔 215(从江丙珠镇)-1630 m(安龙龙山)。
生境信息
生活在山区丘陵及平原地区,一般海拔500m左右。在云南,海拔1000m至160。多米的山地也有分布。常出没于草丛、灌丛、水稻田边、河边、路边、沟边及石堆等处,并常发现于灌丛或树上。有进入屋内捕食的情况。阴雨天常出现,行动敏捷,性较温驯,不主动攻击。捕食蛙、蜥蜴、鸟及鼠类。卵生,每年5-6月产卵9枚左右。
海拔范围
垂直分布海拔340(贵州罗甸)-1620 m(云南孟连),《贵州爬行类志》记海拔 215(从江丙珠镇)-1630 m(安龙龙山)。
国外分布
国外由印度北部经缅甸、中南半岛向南经马来半岛到印度尼西亚均有分布。
国内分布
浙江(桐庐、武义、龙泉、平阳、乐清、四明山、开化、金华、余杭、杭州、台州、泰顺)、安徽(皖南山区)、福建、台湾、江西(铅山、九江)、湖南(宜章)、
广东(广州)、香港、海南(海口、白沙、陵水、雅星、五指山、毛祥、吊罗山、琼中、儋县那大)、广西(大瑶山、南宁、凭祥、龙州)、贵州(绥阳、务川、松桃、江口、德江、平塘、兴义、望漠、册亨、雷山、榕江、安龙、从江、荔波、罗甸)、云南(孟连、勐海、勐腊、景东、绿春、腾冲、双江、盈江、思茅)
广东(广州)、香港、海南(海口、白沙、陵水、雅星、五指山、毛祥、吊罗山、琼中、儋县那大)、广西(大瑶山、南宁、凭祥、龙州)、贵州(绥阳、务川、松桃、江口、德江、平塘、兴义、望漠、册亨、雷山、榕江、安龙、从江、荔波、罗甸)、云南(孟连、勐海、勐腊、景东、绿春、腾冲、双江、盈江、思茅)
经济意义
广东、广西的主要食用蛇种之一,与金环蛇、眼镜蛇一起配制的三蛇酒
用于治疗风湿等症。因利用量大,应科学管理,有计划利用,防止滥捕导致资源锐减。
用于治疗风湿等症。因利用量大,应科学管理,有计划利用,防止滥捕导致资源锐减。
经济用途
广东、广西的主要食用蛇种之一,与金环蛇、眼镜蛇一起配制的三蛇酒
用于治疗风湿等症。因利用量大,应科学管理,有计划利用,防止滥捕导致资源锐减。
用于治疗风湿等症。因利用量大,应科学管理,有计划利用,防止滥捕导致资源锐减。
分类讨论
种下分类 R. Mell (1929)在《中国蛇类名录》中将产于广东、福建、台湾、浙江、江苏、江西、湖南的标本定为Ptyas korros chinensis,其腹鳞为160-170(-185),平均164,尾下鳞108-133,平均121,背鳞15-15-15行,全长1550 mm;产于海南的标本为指名亚种Ptyas korros korros,其腹鳞为158-178,平均168,尾下鳞126-141,平均132,背鳞15-15-15行,全长1220 mm;产于云南西南部的标本定为Ptyas korros indicus,其腹鳞为177-191,平均183,尾下鳞135-147,平均144,背鳞15-15-15行,全长2198 mm;广西的标本,其腹鳞为169-175,平均170,尾下鳞125-132,平均129, R. Mell认为其幅度大于中国亚种。此仅为Mell氏的一种看法。显然,其名录所依据的数据是不足的。根据目前描述标本的数据表明:云南西南部(包括西双版纳)的标本,腹鳞基本在17。以上((37号标本中只有三例为159、164、168片),尾下鳞基本为130对以上(30号标本中,只有三例为125、128、129对);产于浙江、福建、安徽、贵州等省的标本,腹鳞基本在17。以下(贵州77号标本中三例为171,一例为172),尾下鳞在13。对以下(贵州43号标本中只一例为131)似有较大的差异。《贵州爬行类志》所描述的雌雄共268号标本中,除个别标本外,亦基本在上述范围内。但是由于目前的数据仍不具统计学的意义,且广东、广西、浙江、安徽等地标本的数据仍嫌不够充分,有待作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