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眉林雀

Sylviparus modestus   Burton
   

  225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雄性成鸟(春羽):额基、头侧和颈侧黄绿色,概杂以褐色;额、头顶褐色;眉纹短粗,呈鲜黄色,为头羽掩盖;眼周淡硫黄色。背、肩和腰以至尾上覆羽概橄榄绿色。尾羽褐色,外侧羽片具较宽的绿色羽缘。飞羽和翅上覆羽褐色,概缘以绿色,大覆羽端部绿色较淡,形成明显的翅斑。下体淡黄绿,微沾灰色,两胁较暗。腋羽淡黄绿色;翅下覆羽黄白色。
雄性成鸟(秋羽):下体黄色较春羽为著,呈淡绿黄色。
雌性成鸟:羽色与雄鸟相似。
幼鸟:与成鸟相似,但体羽比较松散,羽色较暗而无光泽;眉纹呈蛋黄色,与成鸟的鲜黄色不同。
虹膜暗褐色;嘴暗铅色,嘴缘稍淡;脚暗铅色。
量衡度:(注:见图1)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7.6 91.5 7.3 56.2 40.4 15.3
♂♂ (10) (6.5-10) (85-96) (6.7-8) (54-61) (34-45) (15-16)
5-8 92.9 7.2 54.8 40.7 15.7
♀♀ (10)(5 ♀♀) (90-101) (6.6-8) (53-58) ( 34-45) (12-16)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体形较小。上体橄榄绿色,下体绿色稍淡;眉纹黄色,为羽毛所掩盖。

大小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7.6 91.5 7.3 56.2 40.4 15.3
♂♂ (10) (6.5-10) (85-96) (6.7-8) (54-61) (34-45) (15-16)
5-8 92.9 7.2 54.8 40.7 15.7
♀♀ (10)(5 ♀♀) (90-101) (6.6-8) (53-58) ( 34-45) (12-16)

生物学

生态 黄眉林雀常栖息在海拔500-3,000米左右的山地,冬季亦可见于平原地区。一般几只或十余只成群活动,曾见同莺亚科的柳莺、画眉亚科的雀鹛、凤鹛等鸟类混群活动于栎林、杜鹃和竹林间,多达20—30只。性较活泼,常在枝间跳跃穿梭,边跳边寻觅食物。从鸟胃剖检,内容物为昆虫碎片和植物种子的残渣等。4月采自云南贡山的雄鸟,睾丸已膨大,约5×5毫米,表明已进入繁殖期。

生境信息

生态 黄眉林雀常栖息在海拔500-3,000米左右的山地,冬季亦可见于平原地区。一般几只或十余只成群活动,曾见同莺亚科的柳莺、画眉亚科的雀鹛、凤鹛等鸟类混群活动于栎林、杜鹃和竹林间,多达20—30只。性较活泼,常在枝间跳跃穿梭,边跳边寻觅食物。从鸟胃剖检,内容物为昆虫碎片和植物种子的残渣等。4月采自云南贡山的雄鸟,睾丸已膨大,约5×5毫米,表明已进入繁殖期。

海拔范围
繁殖特征

4月采自云南贡山的雄鸟,睾丸已膨大,约5×5毫米,表明已进入繁殖期。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福建西北部崇安,四川灌县、峨眉山、瓦山、二郎山、宝兴、甘洛、西昌,云南贡山、庐水、丽江、澜沧,贵州江口,西藏东南部错那、波密、墨脱一带(留鸟)。

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 关于黄眉林雀在国内的亚种问题,过去有人曾认为分布云南西部的是S. m. saturatior,与指名亚种的区别在于羽色较暗,下体灰色较著而少黄色。塞耶和斑斯(1912),根据采自四川乐山的一只雌鸟(翅长54毫米),以其上体的灰色较著,呈灰橄榄绿而较少褐色;下体羽色较暗,呈淡灰绿色,与指名亚种的下体呈淡黄绿显著不同,而命名为S. m. occultus,一拉图史(1923)认为获自福建挂墩的标本,上体呈淡橄榄绿微沾灰色,下体淡绿黄色,喉转为暗灰绿色,胸侧和胁呈淡绿色,翅长♂♂58.5—61, ♀56毫米,与指名亚种不同而命名为:S. m.ricketti.以后,又有一些人提出不同意见。
我们对比了分别采自福建崇安挂墩(3月)、四川成都(1, 11月)、峨眉(2, 5月)、峨边(4,5月)、乐山(2,3月)、雅安(2月)、宝兴(3,11,12月)、天全二郎山(5月)、西昌(3,12月),甘洛(11月)、美姑(4月)和云南丽江(8月)、庐水(2月)、贡山(4,11,12月)、阑沧(5月)等地的标本。从羽色看,各地标本的羽色无显著差异。体形大小,福建标本翅长2 ♂♂54—58.6毫米;四川标本翅长11 ♂♂54—61.6, 7♀♀ 53—58毫米;云南标本翅长,5♂♂55—61, 4♀♀54—55毫米。各地标本的量度均有重叠,可见体形大小亦不足以作为亚种区分的依据。根据目前掌握的材料,我们认为上述各地的标本均属指名亚种。
亚种分化 黄眉林雀共计有3个亚种,我国仅有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