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上唇后部有唇褶;犁骨齿列短位内鼻孔之间,内端起于犁腭骨后1/3处;
鼻骨呈三角形;前额骨2骨门小,掌、蹠部无角质鞘;一般有肋沟12~13条。
形态 依据新疆阿拉套山(1雄、1雌、1幼)标本及文献资料。
成体:全长158mm左右,大者可达250mm,头长17.3mm,头体长55.1mm,尾长
78.3mm左右。头扁平,头长大于头宽;躯干的横切面较圆,体宽几为高的1.5倍;尾基
圆,向后渐侧扁,尾背鳍褶平直,末端略尖。吻宽圆,吻棱不清晰;鼻孔位吻侧,在背
面很难见到,鼻孔至吻端的距离超过它到眼前角的距离;鼻间距略大于眼间距,大于上
眼睑宽的1.5倍;眼径与吻长相等,上下眼睑相称;口角达眼后角后方;唇褶明显,即
上唇后部突出呈一个半环形唇褶,个别个体唇褶较弱。犁骨齿两短列,呈“/\”形,
每列有齿约6枚,位内鼻孔之间的中线水平上,内侧端不起于犁腭骨后端,而位内鼻孔
之前缘,外侧位其内后缘;舌大而宽。
四肢发育良好,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重叠;掌、蹠部无角质鞘,指、趾扁而
宽,仅基部具蹼;指4个,指长顺序为2、3、4、1,第二指略长于第三指,第一指甚短
小,第四指远长于第一指;趾5个,趾长顺序为3、4、2、5、1,第二、四趾几等长,
第三趾略长或明显长于第四趾,第一趾较短小,第五趾远长于第一趾;内、外蹠突明显
或外蹠突不显。尾长(从肛孔前缘至尾末端)略大于头体长;尾部向下方略呈弯曲状,背
鳍褶不发达,较显,无腹鳍褶。
皮肤光滑有光泽,体背面有痣粒,尾部有细小疣粒。颞部和枕部上方有5条纵行肤
沟。体侧有肋沟11~13条,并延伸至腹部;口角后缘上方有一个大而扁平的隆起似耳后
腺;颈褶明显;腹面光滑。
生活时体背面从黄褐色到灰绿或深橄榄色,有的个体背面散布深色斑点,有的无斑
点;腹面较背面的色浅。液浸标本背面褐色,有少许褐色斑点或无斑;腹面色略浅。
第二性征:雄鲵肛孔长裂形,前端为一短的横沟,其前缘内侧中央有一浅色乳突;
尾较雌鲵的长而高。
骨骼:头骨前窄后宽,即上颌骨伸向后方,其间距小于方骨外侧间距,犁骨齿2短
列,相距远,呈短弧形,位犁腭骨中部或略后,前颌骨与鼻骨间有囟门;泪骨入眼眶、
入外鼻孔;上颌骨与鼻骨不相连,与翼骨相距远。上舌软骨远端骨化;基舌软骨略呈长
方形;第一对角鳃软骨与第一对上鳃软骨合并,基端不膨大呈角状;第二对角鳃骨与第
二对上鳃骨骨化。
表31 新疆北鲵成体量度
Table 31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Ranodon sibiricus Kessler
单位:mm
产地
原苏联(Kopal)
新疆(Kuldja)
(文献记载) 新疆
(阿拉套山)
♂ ♀ 幼
注
全长 TOL 219 208 182 151 111 97 97 100 192 152 150 86.1
头长 HL 23 23 20 19 14 12 13 12 20 18.4 18.0 13.1
头体长 SVL 78 74 65 54 42 39 38 40 66 75.0 74.8 51.7 吻端至肛前
尾长 TL 118 111 97 78 55 46 46 48 106 76.0 75.2 45.0 肛前至尾末端
卵及卵胶袋:卵胶袋成对,呈纺锤形,黏滑而致密。袋之大小和内含卵粒数有很
大差异,一般长100~150mm,最长可达360mm,短的仅有63mm,内含卵25粒。据
吴玉林等(1993)记载,1991年5月21日采到的一对卵袋,其内共有卵51粒;卵粒呈
圆球形。卵径4~5mm,动物极浅黑色,植物极白色。王秀玲等(1995,1997)记载,每
对卵胶袋内含卵粒16~98粒,卵径2.8~4mm;初产出的卵胶袋表面皱缩,长约4Omm,
随后吸水膨胀。
表32 新疆北鲵成体量度(新疆:温泉)
Table 32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Ranodon sibiricus Kessler(Wenquan,Xinjiang)
单位:mm
性别 体重
BW 全长
TOL 头长
HL 头宽
HW 吻长
SL 眼径
EL 尾长
TL 尾高
TH 尾基宽
TW 口宽
MW
1 ♀ 35g 180 20 16 4 4 85 8 8
2 ♂ 18.6g 163 22 17 5 6 80 10 9.5 10
3 ♀ 13.3g 150 20 15 5 5 73 9 9 9
4 ♀ 3.5g 87 13 10 3 3 45 6 5 5
注:本表数据依据苗立天、陈广智(1993:14)。Boy weight(BW),mouth width(MW)。
幼体:初离卵胶袋的幼体全长17.5mm左右,此时前肢已发育,后肢略现,尾背鳍
褶前达头部,薄而透明,具黑色斑点。当全长25mm时,尾背鳍褶仅达体中部,此时后
肢芽已发育,鳃丝长达8.5mm,指、趾端呈角质状。幼体色较浅,有许多褐色斑点分布
在浅黄色的基色上。幼体第三年完成变态,第五年达性成熟,体长78~81mm[Terent'ev and
Chernov 等(1965)]。
鼻骨呈三角形;前额骨2骨门小,掌、蹠部无角质鞘;一般有肋沟12~13条。
形态 依据新疆阿拉套山(1雄、1雌、1幼)标本及文献资料。
成体:全长158mm左右,大者可达250mm,头长17.3mm,头体长55.1mm,尾长
78.3mm左右。头扁平,头长大于头宽;躯干的横切面较圆,体宽几为高的1.5倍;尾基
圆,向后渐侧扁,尾背鳍褶平直,末端略尖。吻宽圆,吻棱不清晰;鼻孔位吻侧,在背
面很难见到,鼻孔至吻端的距离超过它到眼前角的距离;鼻间距略大于眼间距,大于上
眼睑宽的1.5倍;眼径与吻长相等,上下眼睑相称;口角达眼后角后方;唇褶明显,即
上唇后部突出呈一个半环形唇褶,个别个体唇褶较弱。犁骨齿两短列,呈“/\”形,
每列有齿约6枚,位内鼻孔之间的中线水平上,内侧端不起于犁腭骨后端,而位内鼻孔
之前缘,外侧位其内后缘;舌大而宽。
四肢发育良好,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重叠;掌、蹠部无角质鞘,指、趾扁而
宽,仅基部具蹼;指4个,指长顺序为2、3、4、1,第二指略长于第三指,第一指甚短
小,第四指远长于第一指;趾5个,趾长顺序为3、4、2、5、1,第二、四趾几等长,
第三趾略长或明显长于第四趾,第一趾较短小,第五趾远长于第一趾;内、外蹠突明显
或外蹠突不显。尾长(从肛孔前缘至尾末端)略大于头体长;尾部向下方略呈弯曲状,背
鳍褶不发达,较显,无腹鳍褶。
皮肤光滑有光泽,体背面有痣粒,尾部有细小疣粒。颞部和枕部上方有5条纵行肤
沟。体侧有肋沟11~13条,并延伸至腹部;口角后缘上方有一个大而扁平的隆起似耳后
腺;颈褶明显;腹面光滑。
生活时体背面从黄褐色到灰绿或深橄榄色,有的个体背面散布深色斑点,有的无斑
点;腹面较背面的色浅。液浸标本背面褐色,有少许褐色斑点或无斑;腹面色略浅。
第二性征:雄鲵肛孔长裂形,前端为一短的横沟,其前缘内侧中央有一浅色乳突;
尾较雌鲵的长而高。
骨骼:头骨前窄后宽,即上颌骨伸向后方,其间距小于方骨外侧间距,犁骨齿2短
列,相距远,呈短弧形,位犁腭骨中部或略后,前颌骨与鼻骨间有囟门;泪骨入眼眶、
入外鼻孔;上颌骨与鼻骨不相连,与翼骨相距远。上舌软骨远端骨化;基舌软骨略呈长
方形;第一对角鳃软骨与第一对上鳃软骨合并,基端不膨大呈角状;第二对角鳃骨与第
二对上鳃骨骨化。
表31 新疆北鲵成体量度
Table 31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Ranodon sibiricus Kessler
单位:mm
产地
原苏联(Kopal)
新疆(Kuldja)
(文献记载) 新疆
(阿拉套山)
♂ ♀ 幼
注
全长 TOL 219 208 182 151 111 97 97 100 192 152 150 86.1
头长 HL 23 23 20 19 14 12 13 12 20 18.4 18.0 13.1
头体长 SVL 78 74 65 54 42 39 38 40 66 75.0 74.8 51.7 吻端至肛前
尾长 TL 118 111 97 78 55 46 46 48 106 76.0 75.2 45.0 肛前至尾末端
卵及卵胶袋:卵胶袋成对,呈纺锤形,黏滑而致密。袋之大小和内含卵粒数有很
大差异,一般长100~150mm,最长可达360mm,短的仅有63mm,内含卵25粒。据
吴玉林等(1993)记载,1991年5月21日采到的一对卵袋,其内共有卵51粒;卵粒呈
圆球形。卵径4~5mm,动物极浅黑色,植物极白色。王秀玲等(1995,1997)记载,每
对卵胶袋内含卵粒16~98粒,卵径2.8~4mm;初产出的卵胶袋表面皱缩,长约4Omm,
随后吸水膨胀。
表32 新疆北鲵成体量度(新疆:温泉)
Table 32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Ranodon sibiricus Kessler(Wenquan,Xinjiang)
单位:mm
性别 体重
BW 全长
TOL 头长
HL 头宽
HW 吻长
SL 眼径
EL 尾长
TL 尾高
TH 尾基宽
TW 口宽
MW
1 ♀ 35g 180 20 16 4 4 85 8 8
2 ♂ 18.6g 163 22 17 5 6 80 10 9.5 10
3 ♀ 13.3g 150 20 15 5 5 73 9 9 9
4 ♀ 3.5g 87 13 10 3 3 45 6 5 5
注:本表数据依据苗立天、陈广智(1993:14)。Boy weight(BW),mouth width(MW)。
幼体:初离卵胶袋的幼体全长17.5mm左右,此时前肢已发育,后肢略现,尾背鳍
褶前达头部,薄而透明,具黑色斑点。当全长25mm时,尾背鳍褶仅达体中部,此时后
肢芽已发育,鳃丝长达8.5mm,指、趾端呈角质状。幼体色较浅,有许多褐色斑点分布
在浅黄色的基色上。幼体第三年完成变态,第五年达性成熟,体长78~81mm[Terent'ev and
Chernov 等(1965)]。
大小
全长158mm左右,大者可达250mm,头长17.3mm,头体长55.1mm,尾长78.3mm左右。
生物学
生物学资料 该鲵生活在海拔1800~2750m的山地草原地带,多栖息于涌泉流水形
成的小溪或沼泽内。溪宽14m,水深1O~3Ocm,有的小溪水面宽度仅有14cm,水深仅
5cm。溪内多为石底,有许多大、小石块,水质清澈,pH5~6;还有水生植物及昆虫的幼
虫和虾类等。以海拔1900~2000m的小溪中数量最多。据苗立天(1993)报道,在新疆温泉
县空郭鄂博山南麓的捷麦克沟内(海拔2650m),水流较快处3尾/1Om,缓流处5尾/1Om,
在150m长的流溪范围内估计有50~100尾。在大沟和江河中则较少,并仅有成年个体,
可能是被急流冲下去的。
北鲵的昼夜活动周期相当明显。白天在日落之前,它们一般隐蔽在水底石头下面度
过整个白昼,看不到它们在水中游泳或停留于溪底;夜晚即黄昏后和上半夜从石头下
面出来觅食或在水底游泳或爬行,若在深水处则将四肢向后贴体,用尾摆动游泳前进或
者爬进石头下面;当年孵化的幼体昼夜周期性活动并不明显。个别成体在夜间爬出水面
到长有苔藓、部分浸没在水中的石头上;极个别的上岸到潮湿草丛中活动,但在黎明前
又回到水域内石块下隐蔽。在转移栖息环境时,由于不能克服溪内的某些障碍,如瀑布,
急流或石堆等,它们才离水登陆越过障碍到相邻的溪段内栖息,因此,有时在溪边或离
水较远的灌丛或杂草中能发现它。
北鲵生活环境水温低,8月份最高温度19℃,最低为6.5℃,平均12~14℃;能忍受
24~26℃高温;32℃是性成熟个体所能忍受的最高温度极限。
北鲵的繁殖期在5月中至7月初。据Bannikov(1958)观察,新疆北鲵的配对行为是
雄鲵先产出精包附着在流溪中石块底面,然后雌鲵产出卵胶袋也附着在同一石块下,并
行体外受精。 Thorn(1994)的饲养观察实验未证实Bannikov(1958)的观察结果,而是由雌
鲵先产卵袋附着在石板上,然后雄鲵产出精包行体外受精(Thorn,1998)。王秀玲(1985,
1997)报道:每一雌鲵产出2条卵胶袋,共产卵50粒左右,每对卵胶袋中卵粒数在16~98
粒;卵胶袋致密。孵化时,幼体以急速转动破膜而出。初出膜的幼体,全长18~2Omm,
此时未见到平衡器,人工孵化率为96%(王秀玲等,1997),孵化后的幼体吸附在空胶袋
上。所有的幼体离开胶袋后,胶袋变得扁平仍附着在岩石上。
新疆北鲵的食性主要是水生昆虫。据Bannikov(1958)一文对本种44个胃容物的分析,
胃内均有毛翅目昆虫的幼虫(按重量占74%),33个胃内有甲壳动物(占18%),此外还有
双翅目幼虫,2个胃中有水生甲虫和3个胃中有陆生蜘蛛。吴玉林等(1993)剖检该鲵2
尾,其胃内容物全部是毛翅目昆虫的幼虫(即石蚕),此外还捕食虾类。王秀玲等(1985)
一文报道:“非繁殖期成体虽然有陆栖观象,但仍以山溪水中石蚕为主要食物,只有在
气温较高的7、8两月间,成体才有可能在晚间捕食陆地昆虫,成体离水源最远可达11m。”
根据食性分析该鲵的生活习性以捕食水生昆虫和虾类为主,说明该鲵是不远离水域、以
水栖为主的典型山溪生活的种类。
山区群众将北鲵晒干,制成粉末状,用做接骨药物。有的地区因捕捉过度致使北鲵
资源逐渐枯竭。新疆北鲵在中国境内仅见于新疆伊犁地区,分布区狭窄,其数量较少,
属于珍稀有尾两栖动物资源,应予保护。该鲵能捕食多种有害昆虫,对草原害虫有防除
作用。
成的小溪或沼泽内。溪宽14m,水深1O~3Ocm,有的小溪水面宽度仅有14cm,水深仅
5cm。溪内多为石底,有许多大、小石块,水质清澈,pH5~6;还有水生植物及昆虫的幼
虫和虾类等。以海拔1900~2000m的小溪中数量最多。据苗立天(1993)报道,在新疆温泉
县空郭鄂博山南麓的捷麦克沟内(海拔2650m),水流较快处3尾/1Om,缓流处5尾/1Om,
在150m长的流溪范围内估计有50~100尾。在大沟和江河中则较少,并仅有成年个体,
可能是被急流冲下去的。
北鲵的昼夜活动周期相当明显。白天在日落之前,它们一般隐蔽在水底石头下面度
过整个白昼,看不到它们在水中游泳或停留于溪底;夜晚即黄昏后和上半夜从石头下
面出来觅食或在水底游泳或爬行,若在深水处则将四肢向后贴体,用尾摆动游泳前进或
者爬进石头下面;当年孵化的幼体昼夜周期性活动并不明显。个别成体在夜间爬出水面
到长有苔藓、部分浸没在水中的石头上;极个别的上岸到潮湿草丛中活动,但在黎明前
又回到水域内石块下隐蔽。在转移栖息环境时,由于不能克服溪内的某些障碍,如瀑布,
急流或石堆等,它们才离水登陆越过障碍到相邻的溪段内栖息,因此,有时在溪边或离
水较远的灌丛或杂草中能发现它。
北鲵生活环境水温低,8月份最高温度19℃,最低为6.5℃,平均12~14℃;能忍受
24~26℃高温;32℃是性成熟个体所能忍受的最高温度极限。
北鲵的繁殖期在5月中至7月初。据Bannikov(1958)观察,新疆北鲵的配对行为是
雄鲵先产出精包附着在流溪中石块底面,然后雌鲵产出卵胶袋也附着在同一石块下,并
行体外受精。 Thorn(1994)的饲养观察实验未证实Bannikov(1958)的观察结果,而是由雌
鲵先产卵袋附着在石板上,然后雄鲵产出精包行体外受精(Thorn,1998)。王秀玲(1985,
1997)报道:每一雌鲵产出2条卵胶袋,共产卵50粒左右,每对卵胶袋中卵粒数在16~98
粒;卵胶袋致密。孵化时,幼体以急速转动破膜而出。初出膜的幼体,全长18~2Omm,
此时未见到平衡器,人工孵化率为96%(王秀玲等,1997),孵化后的幼体吸附在空胶袋
上。所有的幼体离开胶袋后,胶袋变得扁平仍附着在岩石上。
新疆北鲵的食性主要是水生昆虫。据Bannikov(1958)一文对本种44个胃容物的分析,
胃内均有毛翅目昆虫的幼虫(按重量占74%),33个胃内有甲壳动物(占18%),此外还有
双翅目幼虫,2个胃中有水生甲虫和3个胃中有陆生蜘蛛。吴玉林等(1993)剖检该鲵2
尾,其胃内容物全部是毛翅目昆虫的幼虫(即石蚕),此外还捕食虾类。王秀玲等(1985)
一文报道:“非繁殖期成体虽然有陆栖观象,但仍以山溪水中石蚕为主要食物,只有在
气温较高的7、8两月间,成体才有可能在晚间捕食陆地昆虫,成体离水源最远可达11m。”
根据食性分析该鲵的生活习性以捕食水生昆虫和虾类为主,说明该鲵是不远离水域、以
水栖为主的典型山溪生活的种类。
山区群众将北鲵晒干,制成粉末状,用做接骨药物。有的地区因捕捉过度致使北鲵
资源逐渐枯竭。新疆北鲵在中国境内仅见于新疆伊犁地区,分布区狭窄,其数量较少,
属于珍稀有尾两栖动物资源,应予保护。该鲵能捕食多种有害昆虫,对草原害虫有防除
作用。
生境信息
溪宽14m,水深1O~3Ocm,有的小溪水面宽度仅有14cm,水深仅
5cm。溪内多为石底,有许多大、小石块,水质清澈,pH5~6;还有水生植物及昆虫的幼虫和虾类等。以海拔1900~2000m的小溪中数量最多。据苗立天(1993)报道,在新疆温泉县空郭鄂博山南麓的捷麦克沟内(海拔2650m),水流较快处3尾/1Om,缓流处5尾/1Om,在150m长的流溪范围内估计有50~100尾。在大沟和江河中则较少,并仅有成年个体,可能是被急流冲下去的。北鲵的昼夜活动周期相当明显。白天在日落之前,它们一般隐蔽在水底石头下面度过整个白昼,看不到它们在水中游泳或停留于溪底;夜晚即黄昏后和上半夜从石头下面出来觅食或在水底游泳或爬行,若在深水处则将四肢向后贴体,用尾摆动游泳前进或者爬进石头下面;当年孵化的幼体昼夜周期性活动并不明显。个别成体在夜间爬出水面到长有苔藓、部分浸没在水中的石头上;极个别的上岸到潮湿草丛中活动,但在黎明前又回到水域内石块下隐蔽。在转移栖息环境时,由于不能克服溪内的某些障碍,如瀑布,急流或石堆等,它们才离水登陆越过障碍到相邻的溪段内栖息,因此,有时在溪边或离水较远的灌丛或杂草中能发现它。
北鲵生活环境水温低,8月份最高温度19℃,最低为6.5℃,平均12~14℃;能忍受24~26℃高温;32℃是性成熟个体所能忍受的最高温度极限。
据Bannikov(1958)观察,新疆北鲵的配对行为是
雄鲵先产出精包附着在流溪中石块底面,然后雌鲵产出卵胶袋也附着在同一石块下,并
行体外受精。 Thorn(1994)的饲养观察实验未证实Bannikov(1958)的观察结果,而是由雌
鲵先产卵袋附着在石板上,然后雄鲵产出精包行体外受精(Thorn,1998)。王秀玲(1985,
1997)报道:每一雌鲵产出2条卵胶袋,共产卵50粒左右,每对卵胶袋中卵粒数在16~98
粒;卵胶袋致密。孵化时,幼体以急速转动破膜而出。初出膜的幼体,全长18~2Omm,
此时未见到平衡器,人工孵化率为96%(王秀玲等,1997),孵化后的幼体吸附在空胶袋
上。所有的幼体离开胶袋后,胶袋变得扁平仍附着在岩石上。
新疆北鲵的食性主要是水生昆虫。据Bannikov(1958)一文对本种44个胃容物的分析,
胃内均有毛翅目昆虫的幼虫(按重量占74%),33个胃内有甲壳动物(占18%),此外还有
双翅目幼虫,2个胃中有水生甲虫和3个胃中有陆生蜘蛛。吴玉林等(1993)剖检该鲵2
尾,其胃内容物全部是毛翅目昆虫的幼虫(即石蚕),此外还捕食虾类。王秀玲等(1985)
一文报道:“非繁殖期成体虽然有陆栖观象,但仍以山溪水中石蚕为主要食物,只有在
气温较高的7、8两月间,成体才有可能在晚间捕食陆地昆虫,成体离水源最远可达11m。”
根据食性分析该鲵的生活习性以捕食水生昆虫和虾类为主,说明该鲵是不远离水域、以
水栖为主的典型山溪生活的种类。
山区群众将北鲵晒干,制成粉末状,用做接骨药物。有的地区因捕捉过度致使北鲵
资源逐渐枯竭。新疆北鲵在中国境内仅见于新疆伊犁地区,分布区狭窄,其数量较少,
属于珍稀有尾两栖动物资源,应予保护。该鲵能捕食多种有害昆虫,对草原害虫有防除
作用。
5cm。溪内多为石底,有许多大、小石块,水质清澈,pH5~6;还有水生植物及昆虫的幼虫和虾类等。以海拔1900~2000m的小溪中数量最多。据苗立天(1993)报道,在新疆温泉县空郭鄂博山南麓的捷麦克沟内(海拔2650m),水流较快处3尾/1Om,缓流处5尾/1Om,在150m长的流溪范围内估计有50~100尾。在大沟和江河中则较少,并仅有成年个体,可能是被急流冲下去的。北鲵的昼夜活动周期相当明显。白天在日落之前,它们一般隐蔽在水底石头下面度过整个白昼,看不到它们在水中游泳或停留于溪底;夜晚即黄昏后和上半夜从石头下面出来觅食或在水底游泳或爬行,若在深水处则将四肢向后贴体,用尾摆动游泳前进或者爬进石头下面;当年孵化的幼体昼夜周期性活动并不明显。个别成体在夜间爬出水面到长有苔藓、部分浸没在水中的石头上;极个别的上岸到潮湿草丛中活动,但在黎明前又回到水域内石块下隐蔽。在转移栖息环境时,由于不能克服溪内的某些障碍,如瀑布,急流或石堆等,它们才离水登陆越过障碍到相邻的溪段内栖息,因此,有时在溪边或离水较远的灌丛或杂草中能发现它。
北鲵生活环境水温低,8月份最高温度19℃,最低为6.5℃,平均12~14℃;能忍受24~26℃高温;32℃是性成熟个体所能忍受的最高温度极限。
据Bannikov(1958)观察,新疆北鲵的配对行为是
雄鲵先产出精包附着在流溪中石块底面,然后雌鲵产出卵胶袋也附着在同一石块下,并
行体外受精。 Thorn(1994)的饲养观察实验未证实Bannikov(1958)的观察结果,而是由雌
鲵先产卵袋附着在石板上,然后雄鲵产出精包行体外受精(Thorn,1998)。王秀玲(1985,
1997)报道:每一雌鲵产出2条卵胶袋,共产卵50粒左右,每对卵胶袋中卵粒数在16~98
粒;卵胶袋致密。孵化时,幼体以急速转动破膜而出。初出膜的幼体,全长18~2Omm,
此时未见到平衡器,人工孵化率为96%(王秀玲等,1997),孵化后的幼体吸附在空胶袋
上。所有的幼体离开胶袋后,胶袋变得扁平仍附着在岩石上。
新疆北鲵的食性主要是水生昆虫。据Bannikov(1958)一文对本种44个胃容物的分析,
胃内均有毛翅目昆虫的幼虫(按重量占74%),33个胃内有甲壳动物(占18%),此外还有
双翅目幼虫,2个胃中有水生甲虫和3个胃中有陆生蜘蛛。吴玉林等(1993)剖检该鲵2
尾,其胃内容物全部是毛翅目昆虫的幼虫(即石蚕),此外还捕食虾类。王秀玲等(1985)
一文报道:“非繁殖期成体虽然有陆栖观象,但仍以山溪水中石蚕为主要食物,只有在
气温较高的7、8两月间,成体才有可能在晚间捕食陆地昆虫,成体离水源最远可达11m。”
根据食性分析该鲵的生活习性以捕食水生昆虫和虾类为主,说明该鲵是不远离水域、以
水栖为主的典型山溪生活的种类。
山区群众将北鲵晒干,制成粉末状,用做接骨药物。有的地区因捕捉过度致使北鲵
资源逐渐枯竭。新疆北鲵在中国境内仅见于新疆伊犁地区,分布区狭窄,其数量较少,
属于珍稀有尾两栖动物资源,应予保护。该鲵能捕食多种有害昆虫,对草原害虫有防除
作用。
海拔范围
该鲵生活在海拔1800~2750m的山地草原地带,多栖息于涌泉流水形
成的小溪或沼泽内。
成的小溪或沼泽内。
繁殖特征
国内分布
分类讨论
讨论 赵尔宓等(1983;1984)、田婉淑等(1986)等文记载新疆北鲵“无唇褶”或“无
唇褶或不显”,以此与巫山北鲵有唇褶相对比,并作为建立巴鲵属(新属)的主要鉴别特
征。新疆北鲵是否具有唇褶?请参见图67:b和图版XI:14中的照片,以及巫山北鲵
的“讨论”一节。
唇褶或不显”,以此与巫山北鲵有唇褶相对比,并作为建立巴鲵属(新属)的主要鉴别特
征。新疆北鲵是否具有唇褶?请参见图67:b和图版XI:14中的照片,以及巫山北鲵
的“讨论”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