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形态 贝壳小型,三角卵圆形。壳顶位于贝壳中部。从壳顶往前、往后均斜。贝壳前端圆、钝,微往上翘起。壳腹缘在前部圆、中部略尖、往后紧缩,有一屈曲,至后端呈尖瘦状。壳面黄棕色,上有两条棕色、宽、自壳顶至腹缘呈放射状的色带,另有若干细的放射条纹。同心生长纹突出壳面,呈肋状,间隔宽,排列十分稀疏。放射肋细而密,突出壳面低,与生长纹交织形成密的细结。小月面棕色,界线十分清楚,其中部略突出壳面、长度约为背前缘的1/2;楣面大而宽,占据背后缘从壳顶至后端的全长,楯面平,界线十分清楚,韧带短小,长度约为楣面全长的1/3。
图38 细结帝汶蛤 Timoclea subnodulosa 铰合部(仿 Fischer-Piette 等,1977)
壳内面白色,在壳顶区常染有紫色斑。壳内缘有细齿状突起。铰合部较小,齿式简单,三枚主齿分散排列,左壳前主齿斜,中央主齿较大、两分叉,后主齿沿韧带脊斜行;右壳前主齿小,中、后主齿两分叉。前、后闭壳肌痕、外套痕清楚,外套窦弯入浅。
测量(mm)
壳长 壳高 壳宽
17 12 / (海南三亚)
15.8 12 8 (南海拖网)
8 5 6.5 (南海拖网)
图38 细结帝汶蛤 Timoclea subnodulosa 铰合部(仿 Fischer-Piette 等,1977)
壳内面白色,在壳顶区常染有紫色斑。壳内缘有细齿状突起。铰合部较小,齿式简单,三枚主齿分散排列,左壳前主齿斜,中央主齿较大、两分叉,后主齿沿韧带脊斜行;右壳前主齿小,中、后主齿两分叉。前、后闭壳肌痕、外套痕清楚,外套窦弯入浅。
测量(mm)
壳长 壳高 壳宽
17 12 / (海南三亚)
15.8 12 8 (南海拖网)
8 5 6.5 (南海拖网)
生物学
生活习性与地理分布生活在浅海20多m深的砂质海底,分布于我国北部湾的高岛列岛和海南三亚一带,不多见。本种分布于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帝汶岛,澳大利亚,新喀里多尼岛,泰国湾,马尔代夫群岛,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和马约特岛 (Mayotte) 等地。
国外分布
本种分布于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帝汶岛,澳大利亚,新喀里多尼岛,泰国湾,马尔代夫群岛,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和马约特岛 (Mayotte) 等地。
国内分布
分类讨论
讨论 Fischer-Piette 和 Vukadinovic (1977)叙述了他们在大英博物馆比较 V.subnodulosa 和 V.recognita 的全模标本 (syntype),并将这两个种的标本照片刊登出来(该文图版V:54—59和60—64),他们认为这两个种在形态上没有大的区别。作者仔细比较这些实物标本照片后也觉得合并是合理的。
图39 细结帝汶蛤 Timoclea subnodulosa
Smith (1885)在 Challenget 调查报告中发表新种 V.recognita。他说:recognita 与 V.marica 十分近似,以至于 Deshayes 在整理 National Collection 中的 Veneridae 时,把这两个种都弄混了。recognita 与 marica 的区别在于它通常具有较窄的后端,密而粗念珠状的放射肋和同心生长纹,而在 marica 壳后面则有长而薄、竖起的片;marica 在背面(小月面区)有粗的放射粒状雕刻,而在 recognita 则缺乏这些特征。
至于铰合部,marica 与 subnodulosa (=recognita) 也是不相同的,subnodulosa 的左壳中央主齿较大,两分叉,而在 marica 则不具两分叉。这也说明二者是截然不同的种。
图39 细结帝汶蛤 Timoclea subnodulosa
Smith (1885)在 Challenget 调查报告中发表新种 V.recognita。他说:recognita 与 V.marica 十分近似,以至于 Deshayes 在整理 National Collection 中的 Veneridae 时,把这两个种都弄混了。recognita 与 marica 的区别在于它通常具有较窄的后端,密而粗念珠状的放射肋和同心生长纹,而在 marica 壳后面则有长而薄、竖起的片;marica 在背面(小月面区)有粗的放射粒状雕刻,而在 recognita 则缺乏这些特征。
至于铰合部,marica 与 subnodulosa (=recognita) 也是不相同的,subnodulosa 的左壳中央主齿较大,两分叉,而在 marica 则不具两分叉。这也说明二者是截然不同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