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毛被漆黑色。胸部具有白色或黄白色月牙形斑纹;头宽而圆,吻鼻部棕褐色或赭色,下颏白色。颈的两侧具丛状长毛。胸部毛短,一般短于4cm。前足腕垫发达,与掌垫相连;前后足皆5趾,爪强而弯曲,不能伸缩。
生物学
为林栖动物,主要栖息于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南方的热带雨林和东北的柞树林都有栖息。在西藏东南部谷地,从低海拔的常绿阔叶林、季雨林,到海拨4000m左右的山地寒温带针叶林都有它们踪迹。黑熊为杂食性,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青草、嫩叶、苔藓、蘑菇、竹笋、蕃芋、松籽、橡籽及各种浆果它们都吃,也吃鱼、蛙、鸟卵及小型兽类,喜欢挖蚂蚁窝和掏蜂巢。黑熊的食物和寻食范围有明显的个体间、地区性和季节性变化。黑熊发情交配在6-8月份,发情期间雄兽追随雌兽,寻找隐蔽平坦的山坡处进行交配。怀孕期约6.5-7个月,受精卵有延迟着床现象,约于12月至翌年1、2月间产仔,每产2仔,也有1或3仔者。在自然界带仔的雌熊隔年生殖一次。新生熊仔很小,体重约500g左右,1个月后方睁开眼,哺乳期约6个月。雌熊比雄熊性成熟早,通常要第三年夏季才能参加繁殖。黑熊的寿命一般能活30年,在饲养条件下有能活五、六十年。
国内分布
分布于亚洲大陆及其邻近岛屿。在我国分布很广,北自黑龙江,南至海南岛以及喜玛拉雅山南坡,但由于环境的变迁,许多地方已绝迹。黑熊在我国的分布,已知有5个地理亚种,即指名亚种U. t. thibetanus(西藏黑熊)、长毛亚种U. t. laniger(喜峰黑熊)、四川亚种S. t mupinensis(四川黑熊)、台湾亚种U. t. formosanus(台湾黑熊)、东北亚种 U. t. ussuricus(东北黑熊)。
其它信息
种群现状 东北黑熊:在东部山区比棕熊多,据估计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境内有1000-1500头;喜峰黑熊:数量很少,有待进一步调查;四川黑熊:分布较广,数量也多,估计四川盆地周围及川北山地、甘南及秦巴山区、云贵高原、广西、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广东、安徽以及浙江各省区野生种群约在8200-12500头;西藏黑熊:在西藏分布面积较大,包括滇西山区,向北延伸至到青海南部玉树地区,估计种群数量2500-3500头;台湾黑熊数量已很少;海南岛上的熊已多年不见踪迹,恐已绝迹。因此,我国黑熊的野生种群估计为12000-18000头,最高估计也不过2万头(马逸清、胡锦矗等,1994)。
致危因素 森林面积的缩小以及捕捉幼熊是目前我国黑熊野生种群数量迅速下降和分布区缩小的主要威胁。由于森林的消失许多地方的熊绝迹了(Li et al.,1994)。国内外市场对熊胆的需求,也是一个主要的威胁。1979-1984年日本进口中国熊胆4745kg,按100g一个熊胆计算,则需4.7万头熊(Milliken, 1985)。又据日本环境厅统计,1988-1990年间日本进口中国熊胆为1051kg(Mills et al.,1990)。熊胆的需求,促成了80年代起的养熊业的快速发展。当时大批野外的黑熊特别是幼仔被捕捉和贩卖到熊场。而且由于饲养条件和技术的限制,不少黑熊在引流手术感染和饲养过程中病死。形成对熊类资源的一次浩劫。其后,主要由于熊胆产品过剩,并且其出口受公约的限制,熊场热才得以逐渐冷却。野外种群的破坏也才逐渐得到缓解。除熊胆外,熊骨、肉、脂肪、血和脑等也用于制药(Li, et al.,1994)。整个亚洲的部分餐馆仍然在非法供应熊肉(Mills and Servheen, 1991)。
饲养情况 1985年以来,全国兴起养熊取胆汁热潮,至1991年据统计全国养熊有9000头。据调查核实,这个数字虽不完全符合实际,但大致反映了当时全国养熊的盛况。动物园饲养的黑熊,据动物园协会1986年统计全国81家动园饲养126头(马逸清等,1994)。晚近,国内纷纷兴办起野生动物园甚至专门的熊园,收集的黑熊自不在少数。熊类在饲养中的繁殖不是难题,动物园黑熊多数都能繁殖,熊场的饲养种群包括一度引流取胆的经停止引流并休整后也能进行繁殖。
现有保护措施 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列为 II 级保护动物,但CITES将所有黑熊种群列为附录 I 种类,限制活体及其产品和衍生物进行国际间贸易。这样,在保护和管理上就出现矛盾,形成熊产品在国内销售,而不得出口。一些熊场的熊胆产品主要靠国外旅游者购买携带出境。同时,近10年来,中国云南、广西边境的活熊黑市贸易甚活跃,日交易额多时达一百多头。近年来由于主管部门加强管理,已大为减少。黑熊在大江南北分布很广泛,森林面积较大的自然保护区中约100多处皆有黑熊的栖息,在这些自然保护区内黑熊食物和栖居条件都受到一定的保证,但也有些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旅游活动,环境的干扰和污染对野生动物正常生活很不利。
保护措施建议1.根据实际情况,对黑熊的现状和趋势作出科学评估,从而调整其国内和国际公约中的保护等级,以利执法和国际公约的履行;2.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黑熊的生态幅较宽,只要基本的生存条件和繁殖环境受到保证,自然种群较易恢复;有些高山特殊种群如喜玛拉雅黑熊分布的地区,应酌情增划自然保护区;3.整顿现有养熊场,估计现有养熊场尚有上百家,有关主管部门应协调起来,加强管理,对设施和技术条件较差的场应考虑适当调整兼并,并采取积极措施,如制定管理办法、举办培训班等,提高科学管理水平;4.加强边境贸易管理,签署双边、多边边境贸易管理协定,坚决杜绝珍稀濒危动物的走私、黑市贸易活动。5.邀集专家和管理部门代表,共同研讨和制订我国或东亚地区熊类的保护和持续利用的对策和行动计划。
致危因素 森林面积的缩小以及捕捉幼熊是目前我国黑熊野生种群数量迅速下降和分布区缩小的主要威胁。由于森林的消失许多地方的熊绝迹了(Li et al.,1994)。国内外市场对熊胆的需求,也是一个主要的威胁。1979-1984年日本进口中国熊胆4745kg,按100g一个熊胆计算,则需4.7万头熊(Milliken, 1985)。又据日本环境厅统计,1988-1990年间日本进口中国熊胆为1051kg(Mills et al.,1990)。熊胆的需求,促成了80年代起的养熊业的快速发展。当时大批野外的黑熊特别是幼仔被捕捉和贩卖到熊场。而且由于饲养条件和技术的限制,不少黑熊在引流手术感染和饲养过程中病死。形成对熊类资源的一次浩劫。其后,主要由于熊胆产品过剩,并且其出口受公约的限制,熊场热才得以逐渐冷却。野外种群的破坏也才逐渐得到缓解。除熊胆外,熊骨、肉、脂肪、血和脑等也用于制药(Li, et al.,1994)。整个亚洲的部分餐馆仍然在非法供应熊肉(Mills and Servheen, 1991)。
饲养情况 1985年以来,全国兴起养熊取胆汁热潮,至1991年据统计全国养熊有9000头。据调查核实,这个数字虽不完全符合实际,但大致反映了当时全国养熊的盛况。动物园饲养的黑熊,据动物园协会1986年统计全国81家动园饲养126头(马逸清等,1994)。晚近,国内纷纷兴办起野生动物园甚至专门的熊园,收集的黑熊自不在少数。熊类在饲养中的繁殖不是难题,动物园黑熊多数都能繁殖,熊场的饲养种群包括一度引流取胆的经停止引流并休整后也能进行繁殖。
现有保护措施 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列为 II 级保护动物,但CITES将所有黑熊种群列为附录 I 种类,限制活体及其产品和衍生物进行国际间贸易。这样,在保护和管理上就出现矛盾,形成熊产品在国内销售,而不得出口。一些熊场的熊胆产品主要靠国外旅游者购买携带出境。同时,近10年来,中国云南、广西边境的活熊黑市贸易甚活跃,日交易额多时达一百多头。近年来由于主管部门加强管理,已大为减少。黑熊在大江南北分布很广泛,森林面积较大的自然保护区中约100多处皆有黑熊的栖息,在这些自然保护区内黑熊食物和栖居条件都受到一定的保证,但也有些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旅游活动,环境的干扰和污染对野生动物正常生活很不利。
保护措施建议1.根据实际情况,对黑熊的现状和趋势作出科学评估,从而调整其国内和国际公约中的保护等级,以利执法和国际公约的履行;2.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黑熊的生态幅较宽,只要基本的生存条件和繁殖环境受到保证,自然种群较易恢复;有些高山特殊种群如喜玛拉雅黑熊分布的地区,应酌情增划自然保护区;3.整顿现有养熊场,估计现有养熊场尚有上百家,有关主管部门应协调起来,加强管理,对设施和技术条件较差的场应考虑适当调整兼并,并采取积极措施,如制定管理办法、举办培训班等,提高科学管理水平;4.加强边境贸易管理,签署双边、多边边境贸易管理协定,坚决杜绝珍稀濒危动物的走私、黑市贸易活动。5.邀集专家和管理部门代表,共同研讨和制订我国或东亚地区熊类的保护和持续利用的对策和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