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斑台毒蛾

Teia gonostigma   Linnaeus
   

  188  浏览



形态描述

翅展 雄蛾25~36mm,雌蛾体长12—25mm。
形态 雄蛾前翅暗黑红棕色,基部有一具白色边的棕色斑;内线和外线黑棕色;横脉纹具白色边;外线前缘外侧有一橙黄色斑;亚端线白色,不完整,在前缘和臀角处各形成一白色斑。后翅黑棕色。腹部含卵的雌蛾体粗壮;体被灰白色或淡黄色绒毛,翅退化,仅留翅痕迹。
雄性外生殖器 钩形突背面有深沟,末端有两齿,其上有短毛;颚形突发达,为两个长方形片;抱器瓣近三角形,简单,末端有浓毛,基部皱纹上有齿;阳茎末端微扩大。
卵直径0.7~0.9mm,近扁圆形,卵孔凹陷,呈花瓣状。初产时淡绿色,后变淡黄色,孵化前呈灰褐色。
老熟幼虫体长33~40mm。头部黑色,具光泽;体黑灰色,被灰白色(或灰黄色)和黑色毛,亚背线上被白色短毛。亚背线和气门线为间断的红橙黄色带,体侧毛瘤橘黄色,背面和侧面毛丛由黑色长毛和白色毛组成;前胸前缘两侧各有一向前伸出的黑色长毛束;第一至四腹节背面中央各有一棕色(褐黄色)毛刷;第八腹节背面中央有一向后伸的黑色长毛束;翻缩腺在第六至七腹节背面中央,呈灰褐色。
雄蛹体长约11mm,圆锥形;雌蛹体长约16mm,纺锤形,初化蛹时为淡黄绿色,羽化前变黑褐色,体被黄灰色或灰色短毛。茧灰黄色。
观察标本 1♂1♀,辽宁本溪、1956.Ⅷ.10;2舌,北京白家滩、1972.V.26、赵仲苓采;1♂,甘肃康县阳坝林场、1000m、1999.Ⅶ.11、朱朝东采。

生物学

生活习性 在我国东北地区一年发生一代,在甘肃一年发生二代,在江苏一年发生三代。在甘肃庆阳地区以二龄幼虫在树干基部树皮缝隙中、石缝、屋檐下越冬吐丝结网群聚或单个结网越冬。翌年4月上旬,在旬均温度9~10℃时,越冬幼虫开始上树活动、取食危害树幼芽。5月中旬,在旬均温度14℃时开始用丝和树叶结网化蛹,蛹期8~15天,6月初成虫开始出现。成虫羽化多在上午,雌蛾羽化后不离开茧,雄蛾羽化后一般上午静止不动,下午(16时以后)开始飞翔寻找雌蛾,交尾多在17时以后,一般交尾需2—3小时,雄蛾一生可交尾二次,雌蛾产卵于茧内或茧外附近,每一卵块含卵170~500粒,一雌一生可产卵多达1130粒,雌蛾寿命约11天,雄蛾寿命约4天,雌雄性比越冬代为1.5:1,第二代为2:1。卵期9—13天。6月下旬,在旬均温度20.8℃时,第一代幼虫开始孵化。初孵化幼虫群集在孵块上取食卵壳,2天后开始取食树叶,一至二龄幼虫成行排队,取食叶肉,二龄后分散危害,使幼果或嫩叶早期脱落。二至三龄幼虫有吐丝下垂随风迁移的习性。三龄后分散危害;幼虫有受惊后落地卷缩假死的习性。幼虫龄期为五至六龄,一般发育成雌蛾的幼虫为六龄,发育成雄蛾的幼虫为五龄。8月中旬在旬均温度18.2℃时为第二代幼虫孵化盛期,幼虫脱两次皮后于9月上旬(旬均温度在10℃)开始越冬。
20世纪70年代角斑台毒蛾在我国呈零星分布,不造成灾害,到80年代随着我国果树和林木种植面积不断增加;角斑台毒蛾危害日趋严重,成为果园中主要害虫。此害虫不仅危害树叶,而且危害花芽和果实,严重影响果树的生长和果实产量。
寄主植物 苹果、梨、桃、杏、山楂、花楸、悬铃木、柳、榆、.杨、桦、鹅耳栎、桤木、山毛榉、栎、蔷薇、悬钩子、唐棣、榛、泡桐、樱桃、花椒、落叶松等。
防治
(1)采卵。
(2)灯火诱杀。
(3)生物防治 用核型多角体病毒喷洒四至五龄幼虫。根据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报道1982年10月在该地悬铃木、柳树上角斑台毒蛾大发生,一棵树上有虫多达数千条,因核型多角体病毒病流行,灾情得以缓解。
(4)化学药剂防治 用50%可湿性西维因粉剂稀释200~600倍液喷洒幼虫,杀虫率达95%以上;80%敌敌畏乳剂1200倍液,混合25%杀虫脒800倍液喷洒幼龄幼虫。
天敌 已知寄生性天敌有22种,其中主要有细蜂科1种;姬蜂科9种;小茧蜂科1种;寄蝇科3种(目录见经济昆虫志毒蛾科(一)39页)。

国内分布

北京(白家滩)、河北(昌黎)、山西(太原)、内蒙古(赤峰)、辽宁(本溪)、吉林(长春)、黑龙江(岱岭)、江苏(南京)、浙江(天日山)、山东(崂山)、河南(伏牛山)、湖北(武昌、神农架)、湖南(衡山、张家界)、贵州(梵净山)、陕西(秦岭)、甘肃(康县、庆阳)、宁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