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颈部能膨扁,颈背有类似眼镜状斑纹;顶鳞之后没有一对大的枕鳞;在 第4及第5片下唇鳞之间唇缘处嵌有一枚较小的鳞片;中段背鳞17—25行;尾下鳞双行。
描述依据标本 贵州榕江、罗甸、安龙、兴义、荔波、平塘26雄25雌5幼,浙江
舟山、宁波、杭州、余杭、诸暨、金华、开化、台州、武义、温州、庆元、泰顺24雄25雌,湖南莽山1雌,福建崇安、邵武、宁德、福州、诏安6雄6雌,广东潮安、汕头、广州、湛江和海南吊罗山、五指山、海口16雄12雌,广西上思、东兴、龙津、瑶山12雄12雌,云南腾冲、陇川、景东、孟连、西双版纳、河口11雄4雌,共95雄85雌5幼185号标本。
形态描述 体全长一般1200mm左右,雄性最长(1795+146)mm(浙江龙泉),其
次(1315+230)mm(云南孟连);雌性最长(1430+210)mm(浙江余杭)。头体背黑
色或黑褐色,颈部有各种似眼镜状白色斑纹,在颈部膨大时尤为清楚;体尾背有窄的黄
白色横纹10多条,这横纹有单条或双条,较整齐明显或不整齐不明显;颈部及体前腹面黄白色,颈部腹面有二黑点及一黑横斑,体中段之后的腹面逐渐呈灰褐色或黑褐色。眼镜蛇色变的个体较多,有白色色变、米黄色色变、深黄色色变、黑色色变和棕色色变等等,尽管体色发生各种色变,但颈背的斑纹仍可见到。无颊鳞;眶前鳞1,贵州1雄2片;眶后鳞3(2),极少数1片;颞鳞2(1)+2(3,1,4);上唇鳞7, 2—2—3式,第3片最大,其前切鼻鳞,后入眶,浙江文成1雌为6片,1—2—3式;下唇鳞8(9),个别7或10片,前4或3片切前颔片;背鳞平滑,斜行,颈部21—29行,中段21(19),个别20行,海南1雄23行,肛前15(14,13),海南1雌和浙江文成3雌为17行。雄性腹鳞158—193,平均171片,雌性160—196,平均173片;肛鳞大多完整,少数二分;雄性尾下鳞39—54,平均48对,雌性38—53,平均46对。
上颌齿前沟牙之后有1枚小牙。
半阴茎浅分叉,伸延至第10对尾下鳞处;基部光滑,中段以上被以小刺粒;精沟起自交接器基部内侧,止于分支顶部。
核型:2n=38 (4M+2S+4A+28m),即第1, 3两对为中央着丝粒,第2、5两对
为端着丝粒,第4对为性染色体,ZW型,Z为亚中着丝粒,其余的14对均为小染色体
(曲韵芳等,1981;225)。
描述依据标本 贵州榕江、罗甸、安龙、兴义、荔波、平塘26雄25雌5幼,浙江
舟山、宁波、杭州、余杭、诸暨、金华、开化、台州、武义、温州、庆元、泰顺24雄25雌,湖南莽山1雌,福建崇安、邵武、宁德、福州、诏安6雄6雌,广东潮安、汕头、广州、湛江和海南吊罗山、五指山、海口16雄12雌,广西上思、东兴、龙津、瑶山12雄12雌,云南腾冲、陇川、景东、孟连、西双版纳、河口11雄4雌,共95雄85雌5幼185号标本。
形态描述 体全长一般1200mm左右,雄性最长(1795+146)mm(浙江龙泉),其
次(1315+230)mm(云南孟连);雌性最长(1430+210)mm(浙江余杭)。头体背黑
色或黑褐色,颈部有各种似眼镜状白色斑纹,在颈部膨大时尤为清楚;体尾背有窄的黄
白色横纹10多条,这横纹有单条或双条,较整齐明显或不整齐不明显;颈部及体前腹面黄白色,颈部腹面有二黑点及一黑横斑,体中段之后的腹面逐渐呈灰褐色或黑褐色。眼镜蛇色变的个体较多,有白色色变、米黄色色变、深黄色色变、黑色色变和棕色色变等等,尽管体色发生各种色变,但颈背的斑纹仍可见到。无颊鳞;眶前鳞1,贵州1雄2片;眶后鳞3(2),极少数1片;颞鳞2(1)+2(3,1,4);上唇鳞7, 2—2—3式,第3片最大,其前切鼻鳞,后入眶,浙江文成1雌为6片,1—2—3式;下唇鳞8(9),个别7或10片,前4或3片切前颔片;背鳞平滑,斜行,颈部21—29行,中段21(19),个别20行,海南1雄23行,肛前15(14,13),海南1雌和浙江文成3雌为17行。雄性腹鳞158—193,平均171片,雌性160—196,平均173片;肛鳞大多完整,少数二分;雄性尾下鳞39—54,平均48对,雌性38—53,平均46对。
上颌齿前沟牙之后有1枚小牙。
半阴茎浅分叉,伸延至第10对尾下鳞处;基部光滑,中段以上被以小刺粒;精沟起自交接器基部内侧,止于分支顶部。
核型:2n=38 (4M+2S+4A+28m),即第1, 3两对为中央着丝粒,第2、5两对
为端着丝粒,第4对为性染色体,ZW型,Z为亚中着丝粒,其余的14对均为小染色体
(曲韵芳等,1981;225)。
大小
体全长一般1200mm左右,雄性最长(1795+146)mm(浙江龙泉),其
次(1315+230)mm(云南孟连);雌性最长(1430+210)mm(浙江余杭)。
次(1315+230)mm(云南孟连);雌性最长(1430+210)mm(浙江余杭)。
生物学
栖息于平原、丘陵或山区,常发现于丘陵山坡、坟堆、灌木林丛及竹
园等处。春秋两季多在洞穴附近活动,而夏季及秋初(5—9月)则分散到山脚田野、河滨、沟旁、稻田、菜园、路旁墙基,甚至于进入家屋。被惊动时体前部能竖起,颈部膨扁并发出“呼呼”声向前攻击。
在浙江北部观察,其洞穴多在土质疏松的酸性土丘陵山坡及坟堆向阳处,或在竹园
和灌木丛中,洞口直径小的3—10cm,大的可达27cm,洞口常有杂草或小灌木遮蔽,坑道内径在15—20cm左右,深达100—300cm,有的有副洞,洞内常有枯草窝,很可能是利用野鼠或野兔等小哺乳动物的洞穴作窝;大致从小雪(11月23日)开始入洞冬眠,大雪(12月7日)之后均已入蛰,惊蛰(3月6日)之后开始陆续出蛰;眼镜蛇耐寒性较
差而耐热性较强,它属于南方类型的蛇种,据蛇园内饲养观察,在寒冷的节气(大寒、立春),均蛰伏冬眠,没有出现于窝外的,其耐受最低温度9℃左右,低于9℃很容易造成死亡;从野外捕获时的气温记录看,在12—35℃之间,而捕获量最多的是在26—30C之间;对于高温耐受性较强,在蛇园饲养中曾多次发现它在35—38.5℃的阳光下长时间不避开,表现向阳性,系昼行性蛇类;除了夏季闷热的夜晚外,较少于夜间活动,一昼夜的活动高峰基本上只有一个,从上午10时到下午2时左右(胡步青等,1966: 189)。其视网膜的视细胞类型几乎都是视锥细胞,以大单视锥和双视锥为主,适应于白夭视物(黄美华等,1985: 193)。
眼镜蛇的食性很广,能吃鼠类、鸟类和鸟类的蛋、蜥蜴类、蛇类、蛙类、蟾蜍、泥
鳅、鳝鱼及其他小鱼,甚至可吞食同种的幼体。
卵生,交配期5—6月,产卵期6—8月,产卵数7—19枚,卵径(42—54) mm ×
(26—31) mm,卵重19g左右,孵化期47—57天,出壳仔蛇全长200mm左右。
吴瑞敏等(1985)对福州地区眼镜蛇冬眠前和冬眠期血液某些成分浓度作比较,结
果指出无论在冬眠前有氧环境下或冬眠期穴居于氧气不足的情况下,其能量来源均以糖
原无氧酵解为主,保留着低等脊椎动物的模式,这与不完全双循环方式有关。代谢水平
的高低决定于心率的快慢,冬眠前心率快而冬眠期显著减慢。在代谢水平高时,血液中
血糖和甘油三醋的浓度显著增高;白细胞数(以淋巴细胞为主)也显著增高。
垂直分布:舟山亚种——70—600m(浙江),150m(江西景德镇),320—640m(福
建),460—700m(湖南),215—1630m(贵州)。孟加拉亚——450—1620m(云南)。
园等处。春秋两季多在洞穴附近活动,而夏季及秋初(5—9月)则分散到山脚田野、河滨、沟旁、稻田、菜园、路旁墙基,甚至于进入家屋。被惊动时体前部能竖起,颈部膨扁并发出“呼呼”声向前攻击。
在浙江北部观察,其洞穴多在土质疏松的酸性土丘陵山坡及坟堆向阳处,或在竹园
和灌木丛中,洞口直径小的3—10cm,大的可达27cm,洞口常有杂草或小灌木遮蔽,坑道内径在15—20cm左右,深达100—300cm,有的有副洞,洞内常有枯草窝,很可能是利用野鼠或野兔等小哺乳动物的洞穴作窝;大致从小雪(11月23日)开始入洞冬眠,大雪(12月7日)之后均已入蛰,惊蛰(3月6日)之后开始陆续出蛰;眼镜蛇耐寒性较
差而耐热性较强,它属于南方类型的蛇种,据蛇园内饲养观察,在寒冷的节气(大寒、立春),均蛰伏冬眠,没有出现于窝外的,其耐受最低温度9℃左右,低于9℃很容易造成死亡;从野外捕获时的气温记录看,在12—35℃之间,而捕获量最多的是在26—30C之间;对于高温耐受性较强,在蛇园饲养中曾多次发现它在35—38.5℃的阳光下长时间不避开,表现向阳性,系昼行性蛇类;除了夏季闷热的夜晚外,较少于夜间活动,一昼夜的活动高峰基本上只有一个,从上午10时到下午2时左右(胡步青等,1966: 189)。其视网膜的视细胞类型几乎都是视锥细胞,以大单视锥和双视锥为主,适应于白夭视物(黄美华等,1985: 193)。
眼镜蛇的食性很广,能吃鼠类、鸟类和鸟类的蛋、蜥蜴类、蛇类、蛙类、蟾蜍、泥
鳅、鳝鱼及其他小鱼,甚至可吞食同种的幼体。
卵生,交配期5—6月,产卵期6—8月,产卵数7—19枚,卵径(42—54) mm ×
(26—31) mm,卵重19g左右,孵化期47—57天,出壳仔蛇全长200mm左右。
吴瑞敏等(1985)对福州地区眼镜蛇冬眠前和冬眠期血液某些成分浓度作比较,结
果指出无论在冬眠前有氧环境下或冬眠期穴居于氧气不足的情况下,其能量来源均以糖
原无氧酵解为主,保留着低等脊椎动物的模式,这与不完全双循环方式有关。代谢水平
的高低决定于心率的快慢,冬眠前心率快而冬眠期显著减慢。在代谢水平高时,血液中
血糖和甘油三醋的浓度显著增高;白细胞数(以淋巴细胞为主)也显著增高。
垂直分布:舟山亚种——70—600m(浙江),150m(江西景德镇),320—640m(福
建),460—700m(湖南),215—1630m(贵州)。孟加拉亚——450—1620m(云南)。
生境信息
栖息于平原、丘陵或山区,常发现于丘陵山坡、坟堆、灌木林丛及竹
园等处。春秋两季多在洞穴附近活动,而夏季及秋初(5—9月)则分散到山脚田野、河滨、沟旁、稻田、菜园、路旁墙基,甚至于进入家屋。被惊动时体前部能竖起,颈部膨扁并发出“呼呼”声向前攻击。
在浙江北部观察,其洞穴多在土质疏松的酸性土丘陵山坡及坟堆向阳处,或在竹园
和灌木丛中,洞口直径小的3—10cm,大的可达27cm,洞口常有杂草或小灌木遮蔽,坑道内径在15—20cm左右,深达100—300cm,有的有副洞,洞内常有枯草窝,很可能是利用野鼠或野兔等小哺乳动物的洞穴作窝;大致从小雪(11月23日)开始入洞冬眠,大雪(12月7日)之后均已入蛰,惊蛰(3月6日)之后开始陆续出蛰;眼镜蛇耐寒性较
差而耐热性较强,它属于南方类型的蛇种,据蛇园内饲养观察,在寒冷的节气(大寒、立春),均蛰伏冬眠,没有出现于窝外的,其耐受最低温度9℃左右,低于9℃很容易造成死亡;从野外捕获时的气温记录看,在12—35℃之间,而捕获量最多的是在26—30C之间;对于高温耐受性较强,在蛇园饲养中曾多次发现它在35—38.5℃的阳光下长时间不避开,表现向阳性,系昼行性蛇类;除了夏季闷热的夜晚外,较少于夜间活动,一昼夜的活动高峰基本上只有一个,从上午10时到下午2时左右(胡步青等,1966: 189)。其视网膜的视细胞类型几乎都是视锥细胞,以大单视锥和双视锥为主,适应于白夭视物(黄美华等,1985: 193)。
眼镜蛇的食性很广,能吃鼠类、鸟类和鸟类的蛋、蜥蜴类、蛇类、蛙类、蟾蜍、泥
鳅、鳝鱼及其他小鱼,甚至可吞食同种的幼体。
吴瑞敏等(1985)对福州地区眼镜蛇冬眠前和冬眠期血液某些成分浓度作比较,结
果指出无论在冬眠前有氧环境下或冬眠期穴居于氧气不足的情况下,其能量来源均以糖
原无氧酵解为主,保留着低等脊椎动物的模式,这与不完全双循环方式有关。代谢水平
的高低决定于心率的快慢,冬眠前心率快而冬眠期显著减慢。在代谢水平高时,血液中
血糖和甘油三醋的浓度显著增高;白细胞数(以淋巴细胞为主)也显著增高。
园等处。春秋两季多在洞穴附近活动,而夏季及秋初(5—9月)则分散到山脚田野、河滨、沟旁、稻田、菜园、路旁墙基,甚至于进入家屋。被惊动时体前部能竖起,颈部膨扁并发出“呼呼”声向前攻击。
在浙江北部观察,其洞穴多在土质疏松的酸性土丘陵山坡及坟堆向阳处,或在竹园
和灌木丛中,洞口直径小的3—10cm,大的可达27cm,洞口常有杂草或小灌木遮蔽,坑道内径在15—20cm左右,深达100—300cm,有的有副洞,洞内常有枯草窝,很可能是利用野鼠或野兔等小哺乳动物的洞穴作窝;大致从小雪(11月23日)开始入洞冬眠,大雪(12月7日)之后均已入蛰,惊蛰(3月6日)之后开始陆续出蛰;眼镜蛇耐寒性较
差而耐热性较强,它属于南方类型的蛇种,据蛇园内饲养观察,在寒冷的节气(大寒、立春),均蛰伏冬眠,没有出现于窝外的,其耐受最低温度9℃左右,低于9℃很容易造成死亡;从野外捕获时的气温记录看,在12—35℃之间,而捕获量最多的是在26—30C之间;对于高温耐受性较强,在蛇园饲养中曾多次发现它在35—38.5℃的阳光下长时间不避开,表现向阳性,系昼行性蛇类;除了夏季闷热的夜晚外,较少于夜间活动,一昼夜的活动高峰基本上只有一个,从上午10时到下午2时左右(胡步青等,1966: 189)。其视网膜的视细胞类型几乎都是视锥细胞,以大单视锥和双视锥为主,适应于白夭视物(黄美华等,1985: 193)。
眼镜蛇的食性很广,能吃鼠类、鸟类和鸟类的蛋、蜥蜴类、蛇类、蛙类、蟾蜍、泥
鳅、鳝鱼及其他小鱼,甚至可吞食同种的幼体。
吴瑞敏等(1985)对福州地区眼镜蛇冬眠前和冬眠期血液某些成分浓度作比较,结
果指出无论在冬眠前有氧环境下或冬眠期穴居于氧气不足的情况下,其能量来源均以糖
原无氧酵解为主,保留着低等脊椎动物的模式,这与不完全双循环方式有关。代谢水平
的高低决定于心率的快慢,冬眠前心率快而冬眠期显著减慢。在代谢水平高时,血液中
血糖和甘油三醋的浓度显著增高;白细胞数(以淋巴细胞为主)也显著增高。
海拔范围
垂直分布:舟山亚种——70—600m(浙江),150m(江西景德镇),320—640m(福
建),460—700m(湖南),215—1630m(贵州)。孟加拉亚——450—1620m(云南)。
建),460—700m(湖南),215—1630m(贵州)。孟加拉亚——450—1620m(云南)。
繁殖特征
卵生,交配期5—6月,产卵期6—8月,产卵数7—19枚,卵径(42—54) mm ×
(26—31) mm,卵重19g左右,孵化期47—57天,出壳仔蛇全长200mm左右。
(26—31) mm,卵重19g左右,孵化期47—57天,出壳仔蛇全长200mm左右。
国外分布
国外分布于越南,泰国,缅甸,锡金,尼泊尔,孟加拉国,印度。
国内分布
浙江(普陀、定海、岱山、宁波、杭州、余杭、临安、肖山、桐庐、淳
安、安吉、诸暨、金华、武义、常山、江山、开化、玉环、临海、镇海、东阳、天台、台州、温州、温岭、永嘉、缙云、龙泉、庆元、遂昌、景宁、泰顺、平阳、乐清、四明
山)、安徽(太平、潜山、绩溪、休宁、祁门、黄山)、福建(浦城、崇安、邵武、建阳、
松政、政和、武平、上杭、福鼎、霞浦、宁德、罗源、南平、闽清、三明、永安、永春、
华安、龙岩、漳平、福州、长乐、闽候、福清、南安、泉州、同安、厦门、南靖、平和、
漳州、龙海、云霄、漳浦、诏安、东山)、江西(九江、河口、贵溪、湖口、南昌、安福、永丰、上犹、景德镇)、湖北(西部)、湖南(宜章莽山)、广东(广州、湛江、潮安、汕头)、香港、海南、广西(金秀大瑶山、上思、东兴、南宁、花坪、凌云、凭祥、龙州、龙津、防城、德保、玉林、桂林)、四川(攀枝花市)、贵州(兴义、安龙、罗甸、榕江、铜仁、玉屏、册亨、望漠、惠水、平塘、从江、荔波)、云南(思茅、勐康、勐河、景东、西双版纳、河口、孟连腊福、腾冲、陇川、景洪、盈江、绿春、水塘)。
安、安吉、诸暨、金华、武义、常山、江山、开化、玉环、临海、镇海、东阳、天台、台州、温州、温岭、永嘉、缙云、龙泉、庆元、遂昌、景宁、泰顺、平阳、乐清、四明
山)、安徽(太平、潜山、绩溪、休宁、祁门、黄山)、福建(浦城、崇安、邵武、建阳、
松政、政和、武平、上杭、福鼎、霞浦、宁德、罗源、南平、闽清、三明、永安、永春、
华安、龙岩、漳平、福州、长乐、闽候、福清、南安、泉州、同安、厦门、南靖、平和、
漳州、龙海、云霄、漳浦、诏安、东山)、江西(九江、河口、贵溪、湖口、南昌、安福、永丰、上犹、景德镇)、湖北(西部)、湖南(宜章莽山)、广东(广州、湛江、潮安、汕头)、香港、海南、广西(金秀大瑶山、上思、东兴、南宁、花坪、凌云、凭祥、龙州、龙津、防城、德保、玉林、桂林)、四川(攀枝花市)、贵州(兴义、安龙、罗甸、榕江、铜仁、玉屏、册亨、望漠、惠水、平塘、从江、荔波)、云南(思茅、勐康、勐河、景东、西双版纳、河口、孟连腊福、腾冲、陇川、景洪、盈江、绿春、水塘)。
分类讨论
种下分类 眼镜蛇分布较广,变异较大,其种下分类,达10个亚种之多(木场一夫,1973):
N. n. naja (Linnaeus),1758: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孟加拉国。
N. n. oxiana (Eichwald),1831:伊朗。
N. n. atra Cantor,1842:中国,越南北部。
N. n. kaouthia Lesson,1831:中国,越南,泰国,缅甸,锡金,尼泊尔,孟加拉
国,印度。
N. n. miolepis (Boulenger),1896:菲律宾,印度尼西亚。
N. n. philippinensis Taylor, 1922:菲律宾。
N. n. sagitifera Wall,1913:安达曼诸岛。
N. n. samarensis Peters,1861:菲律宾。
N. n. sputatrix Bole, 1827: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N. n. sumatrana Müller,1890:苏门答腊。
我国仅产有二个亚种:
N. n. naja (Linnaeus),1758: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孟加拉国。
N. n. oxiana (Eichwald),1831:伊朗。
N. n. atra Cantor,1842:中国,越南北部。
N. n. kaouthia Lesson,1831:中国,越南,泰国,缅甸,锡金,尼泊尔,孟加拉
国,印度。
N. n. miolepis (Boulenger),1896:菲律宾,印度尼西亚。
N. n. philippinensis Taylor, 1922:菲律宾。
N. n. sagitifera Wall,1913:安达曼诸岛。
N. n. samarensis Peters,1861:菲律宾。
N. n. sputatrix Bole, 1827: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N. n. sumatrana Müller,1890:苏门答腊。
我国仅产有二个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