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体形粗壮,四肢短细。被鳞光滑无棱。无腋斑。全身显示红棕色,雄蜥尾部腹面深黑色,雌蜥则为黄白色而尾梢呈现橘红色。
形态 形似青海沙蜥而较粗壮,尾也短小。头体长49-63mm,尾长38-62mm。头长与宽度约略相等;眼间深凹;吻部钝圆,下领略为前突;鼻鳞3枚,鼻孔朝向前侧方,鼻间鳞3-4枚。头背之鳞较大,其中以鼻间至顶眼周围者尤为明显,枕鳞及眶上鳞最小。鼻鳞与眼前鳞之间有颊鳞3-4枚。上睫鳞8-9枚,排列平齐而不呈覆瓦状;上、下睑缘鳞均具微弱锯缘。上唇鳞13-14枚,鳞间下缘有窄隙;下唇鳞12-13枚。下睑鳞与上唇鳞之间有纵列鳞3一行。鼓膜部略凹,被细鳞。颞鳞大。喉摺明显,颏鳞至喉褶一纵列鳞40-45 (47)枚。
体鳞光滑,无棱或突起之鳞丛。四肢短,前肢贴体前伸仅中间3指略为超过吻端,指爪细小;后肢贴体前伸不达腋部,但幼蜥的第III、第IV趾可达肩部;指、趾长度顺序均为4-3-2-5-1。尾鳞平滑,仅尾梢前之鳞中央微隆。
整个蜥体背面暗灰色而缀有浅色圆斑,沿背脊正中有两纵列黑斑,并常因彼此紧靠或向体侧延伸成横纹状。四肢背面连同指、趾均有黑斑或由此连成的横纹,爪白色。无腋斑。尾背有10-11个黑色半环。由于颌缘、吻端、眼睑、四肢和背、尾的斑纹间呈现棕红色,致使蜥体显示出特殊的华丽色彩。
下颌及颏部布有暗纹;胸腹部淡红色,可随生长发育逐渐出现黑斑,并不断扩大。雄蜥成体尾较粗大,自肛孔至尾梢深黑色,雌蜥尾较纤短,腹面不呈黑色,仅于尾梢部有橘红色(70)。
形态 形似青海沙蜥而较粗壮,尾也短小。头体长49-63mm,尾长38-62mm。头长与宽度约略相等;眼间深凹;吻部钝圆,下领略为前突;鼻鳞3枚,鼻孔朝向前侧方,鼻间鳞3-4枚。头背之鳞较大,其中以鼻间至顶眼周围者尤为明显,枕鳞及眶上鳞最小。鼻鳞与眼前鳞之间有颊鳞3-4枚。上睫鳞8-9枚,排列平齐而不呈覆瓦状;上、下睑缘鳞均具微弱锯缘。上唇鳞13-14枚,鳞间下缘有窄隙;下唇鳞12-13枚。下睑鳞与上唇鳞之间有纵列鳞3一行。鼓膜部略凹,被细鳞。颞鳞大。喉摺明显,颏鳞至喉褶一纵列鳞40-45 (47)枚。
体鳞光滑,无棱或突起之鳞丛。四肢短,前肢贴体前伸仅中间3指略为超过吻端,指爪细小;后肢贴体前伸不达腋部,但幼蜥的第III、第IV趾可达肩部;指、趾长度顺序均为4-3-2-5-1。尾鳞平滑,仅尾梢前之鳞中央微隆。
整个蜥体背面暗灰色而缀有浅色圆斑,沿背脊正中有两纵列黑斑,并常因彼此紧靠或向体侧延伸成横纹状。四肢背面连同指、趾均有黑斑或由此连成的横纹,爪白色。无腋斑。尾背有10-11个黑色半环。由于颌缘、吻端、眼睑、四肢和背、尾的斑纹间呈现棕红色,致使蜥体显示出特殊的华丽色彩。
下颌及颏部布有暗纹;胸腹部淡红色,可随生长发育逐渐出现黑斑,并不断扩大。雄蜥成体尾较粗大,自肛孔至尾梢深黑色,雌蜥尾较纤短,腹面不呈黑色,仅于尾梢部有橘红色(70)。
大小
生物学
生物学资料 红尾沙蜥是适于高寒地区生活的寒漠型蜥种,栖息在西藏北部海拔4500-5300m的羌塘高原,是世界上迄今所知垂直分布最高的蜥蜴。既能栖居南羌塘(4600m)大湖区,又能生活在北羌塘高原(5200-5300m)两大自然区。栖息地的自然环境严酷,无真正的夏季,寒冷季节漫长,植被的覆盖度仅30%-50%,高山草原的主要建群种为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 )、沙生针茅(Stipa glareosa),伴生植物有固沙草(Orinus thoroldii )、三角草或青藏苔草(Carex moorcroftii )等。无论在何种生境中,均无任何爬行动物与之混居一地。
该蜥反应敏捷,行动灵活,奔驰迅速,主要以捕捉昆虫为食,经剖检5尾那曲地区的标本发现,胃纳全系昆虫碎片和草籽,所见食物内容与Zugmayer (1901)之记载一致。胎生或卵胎生繁殖,Zugmayer于6月末捕得的2尾雌蜥体内,均有明显发育的幼胚,而赵肯堂于9月2日(已初降小雪)在那曲不但捕到即将临产的母蜥,同时还抓获与临产仔蜥量度完全相同的幼蜥:头体长25mm,尾长22mm。由此可知,该蜥的繁殖期当是5-9月;怀仔数2-3只。初产幼蜥腹面黄白色,俟生长到头体长40mm时,胸部开始出现黑色纵斑,俟头体长增长到48mm左右时,雄蜥即达到性成熟而呈现出尾部腹面的深黑色。
在申扎县甲岗雪山(6444m)下的洛波错湖畔,栖有为数众多的红尾沙蜥,常被于此度夏繁殖的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大量啄食。
该蜥反应敏捷,行动灵活,奔驰迅速,主要以捕捉昆虫为食,经剖检5尾那曲地区的标本发现,胃纳全系昆虫碎片和草籽,所见食物内容与Zugmayer (1901)之记载一致。胎生或卵胎生繁殖,Zugmayer于6月末捕得的2尾雌蜥体内,均有明显发育的幼胚,而赵肯堂于9月2日(已初降小雪)在那曲不但捕到即将临产的母蜥,同时还抓获与临产仔蜥量度完全相同的幼蜥:头体长25mm,尾长22mm。由此可知,该蜥的繁殖期当是5-9月;怀仔数2-3只。初产幼蜥腹面黄白色,俟生长到头体长40mm时,胸部开始出现黑色纵斑,俟头体长增长到48mm左右时,雄蜥即达到性成熟而呈现出尾部腹面的深黑色。
在申扎县甲岗雪山(6444m)下的洛波错湖畔,栖有为数众多的红尾沙蜥,常被于此度夏繁殖的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大量啄食。
生境信息
栖息地的自然环境严酷,无真正的夏季,寒冷季节漫长,植被的覆盖度仅30%-50%,高山草原的主要建群种为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 )、沙生针茅(Stipa glareosa),伴生植物有固沙草(Orinus thoroldii )、三角草或青藏苔草(Carex moorcroftii )等。无论在何种生境中,均无任何爬行动物与之混居一地。
该蜥反应敏捷,行动灵活,奔驰迅速,主要以捕捉昆虫为食,经剖检5尾那曲地区的标本发现,胃纳全系昆虫碎片和草籽,所见食物内容与Zugmayer (1901)之记载一致。胎生或卵胎生繁殖,Zugmayer于6月末捕得的2尾雌蜥体内,均有明显发育的幼胚,而赵肯堂于9月2日(已初降小雪)在那曲不但捕到即将临产的母蜥,同时还抓获与临产仔蜥量度完全相同的幼蜥:头体长25mm,尾长22mm。由此可知,该蜥的繁殖期当是5-9月;怀仔数2-3只。初产幼蜥腹面黄白色,俟生长到头体长40mm时,胸部开始出现黑色纵斑,俟头体长增长到48mm左右时,雄蜥即达到性成熟而呈现出尾部腹面的深黑色。
在申扎县甲岗雪山(6444m)下的洛波错湖畔,栖有为数众多的红尾沙蜥,常被于此度夏繁殖的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大量啄食。
该蜥反应敏捷,行动灵活,奔驰迅速,主要以捕捉昆虫为食,经剖检5尾那曲地区的标本发现,胃纳全系昆虫碎片和草籽,所见食物内容与Zugmayer (1901)之记载一致。胎生或卵胎生繁殖,Zugmayer于6月末捕得的2尾雌蜥体内,均有明显发育的幼胚,而赵肯堂于9月2日(已初降小雪)在那曲不但捕到即将临产的母蜥,同时还抓获与临产仔蜥量度完全相同的幼蜥:头体长25mm,尾长22mm。由此可知,该蜥的繁殖期当是5-9月;怀仔数2-3只。初产幼蜥腹面黄白色,俟生长到头体长40mm时,胸部开始出现黑色纵斑,俟头体长增长到48mm左右时,雄蜥即达到性成熟而呈现出尾部腹面的深黑色。
在申扎县甲岗雪山(6444m)下的洛波错湖畔,栖有为数众多的红尾沙蜥,常被于此度夏繁殖的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大量啄食。
海拔范围
红尾沙蜥是适于高寒地区生活的寒漠型蜥种,栖息在西藏北部海拔4500-5300m的羌塘高原,是世界上迄今所知垂直分布最高的蜥蜴。
国内分布
西藏昆仑山脉以南、唐古拉山脉以西和念青唐古拉山以北的羌塘高原东部,大致以改则为界与西藏沙蜥的分布区分开。
西藏(安多、那曲、申扎、双湖)。
西藏(安多、那曲、申扎、双湖)。
分类讨论
讨论 自Zugmayer于1901年在西藏西北部Sagüs Kul平原的Kisil Dawan山谷采获5号标本并以其尾梢呈现红色而订名Phrynocephalus erythrurus后,由于羌塘高原地势高峻、空气稀薄、气候多变、交通不便和工作条件困难,至今尚无关于此蜥的报道。赵肯堂(1979)在《中国沙蜥属的分类和分布研究》一文中,曾提及于西藏那曲捕得(12尾)青海沙蜥,经仔细研究和对照原洪(1985)采自羌塘高原申扎、双湖的5号标本,证实这两批共17号标本全系红尾沙蜥,也是我国学者首次确认该蜥分布于藏北地区的依据。
Zugmayer描述该蜥具有红色的尾梢,实际上只是成年雌蜥的特征,而雄蜥和幼蜥则与此绝然不同。此外,那曲、申扎、双湖等地的标本,其喉褶到肛孔的长度与尾长之比为1:1.12-1.34(1.48),平均值远小1.40的记载,故与西藏沙蜥的1.50-1.66相比,红尾沙蜥尾甚短小的特点是十分明显的。
Zugmayer描述该蜥具有红色的尾梢,实际上只是成年雌蜥的特征,而雄蜥和幼蜥则与此绝然不同。此外,那曲、申扎、双湖等地的标本,其喉褶到肛孔的长度与尾长之比为1:1.12-1.34(1.48),平均值远小1.40的记载,故与西藏沙蜥的1.50-1.66相比,红尾沙蜥尾甚短小的特点是十分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