柽柳沙鼠

Meriones tamariscinus   Pallas
   

  75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外形:体型较大,体长大多150mm以上。尾较短,短于体长。耳短,耳长相当后足的1/2。
毛色:体背棕褐色,带淡红。幼体稍显灰色。背毛基灰色,约占毛长的2/3,中段浅棕褐,毛尖有很短的黑色。背毛间杂有很少的黑色长毛。腹面毛纯白色,腹中央为污白色。体侧上半部缺少红色而呈棕黄色。背腹毛色在体侧分界明显而平直。颊部污白,眼前和眼下白色毛具黑尖,显污白色,眼上后方为白色。耳背面密毛与背同色,内面稀疏的毛为白色。耳缘具白色短毛,耳后也具一撮白毛。臀、尾基两侧具二块与腹面白色相连的白斑。四肢外侧同背色,内侧同腹色。尾具明显二色,尾背面与体背同色,但杂有大量毛尖棕黑色的长毛,使尾背面呈黑棕色。越向尾端黑色部分越长,形成棕黑色毛束,但毛束不如长爪沙鼠、红尾沙鼠发达。尾的腹面在尾基部带棕色,其他余部为纯白色。前足掌裸露,背面白色。后肢白色,在蹠部中央具一长条棕黑色条状斑。爪暗棕色。
头骨:头骨粗壮,背方较平坦,顶骨处稍隆起。鼻骨长,后端略窄。额骨显长,而顶骨略短。额骨间缝长约为顶骨间缝长的2倍左右。眶上嵴发达,后连于顶嵴平行后伸。顶间骨略向前突呈孤形,后端亦为弧型,且比前缘大。门齿孔较长,达齿隙长的一半以上。腭孔较短,从第1臼齿最后一齿环到第2臼齿前齿环。听泡发达,但不如红尾沙鼠和郑氏沙鼠等。听泡长度不及额骨中线长,一般不超过颅全长的30%。听孔前壁没形成小鼓泡,因而与鳞骨颧突之间有较大距离。听泡孔前缘向外侧突起呈管状。乳鼓泡膨胀,但未隆出枕骨之外,此处宽度远窄于颧弓宽度。(见头骨图)
牙齿:上门齿唇面具纵沟,稍偏外侧。臼齿形态与红尾沙鼠相似。

量衡度(衡:g;量:mm)
外形:
性别体重体长尾长后足长耳长
♂♂(17)116.415913035.618.2
(84—160)(140—182)(118—147)(33—40)(16—21)
♀♀(8)89.4149.2125.63417.7
(85—120)(145—165)(121—140)(30—37)(15—20)

头骨:
性别颅全长颅基长鼻骨长腭长齿隙颧宽眶间宽
♂♂(17)41.037.816.420.212.322.97.65
(37.0—44.1)(33.9—41)(14.3—17.8)(18.0—22.2)(10.6—14.0)(21.0—25)(7.0—8.2)
♀♀(8)39.235.615.919.011.521.77.1
(37.5—42.8)(34.5—39)(15.1—17.9)(18.3—20.9)(11.0—13.2)(21.0—23.2)(6.7—7.6)
性别后头宽听泡长听泡宽上颊齿列长下颊齿列长
♂♂(17)18.112.07.45.55.6
(17.2—19.1)(11.2—13.0)(6.9—8.2)(4.5—6.3)(4.8—6.6)
♀♀(8)17.311.77.35.35.4
(16.4—18.3)(11.2—12.6)(7.0—7.6)(4.8—6.5)(5.0—6.5)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体形较大,尾长短于体长。尾二色,后足掌中央具一条棕黑色条状斑。

大小

量衡度(衡:g;量:mm)
外形:
性别体重体长尾长后足长耳长
♂♂(17)116.415913035.618.2
(84—160)(140—182)(118—147)(33—40)(16—21)
♀♀(8)89.4149.2125.63417.7
(85—120)(145—165)(121—140)(30—37)(15—20)

头骨:
性别颅全长颅基长鼻骨长腭长齿隙颧宽眶间宽
♂♂(17)41.037.816.420.212.322.97.65
(37.0—44.1)(33.9—41)(14.3—17.8)(18.0—22.2)(10.6—14.0)(21.0—25)(7.0—8.2)
♀♀(8)39.235.615.919.011.521.77.1
(37.5—42.8)(34.5—39)(15.1—17.9)(18.3—20.9)(11.0—13.2)(21.0—23.2)(6.7—7.6)
性别后头宽听泡长听泡宽上颊齿列长下颊齿列长
♂♂(17)18.112.07.45.55.6
(17.2—19.1)(11.2—13.0)(6.9—8.2)(4.5—6.3)(4.8—6.6)
♀♀(8)17.311.77.35.35.4
(16.4—18.3)(11.2—12.6)(7.0—7.6)(4.8—6.5)(5.0—6.5)


生物学

柽柳沙鼠较多栖息于水分条件较好,植物生长茂盛的湿地。荒漠中的河漫滩、灌木丛和生长芦苇、芨芨草的土质湿润地段,以及沿河两岸植被发育良好的地区,都是柽柳沙鼠选择栖息的生境。山前蒿属荒漠草原、盆地边缘上的绿洲和农作区的沟渠两旁、村宅旁、休耕地等也有分布。新疆的主要栖息区有三(王思博,1965):伊犁谷地东部的干燥低山带最湿润部分和旱耕作区;额敏谷地的巴尔鲁克山及塔尔巴哈台山前白茜荒漠-草原或芨芨草滩和准噶尔本部的玛纳斯河下游、乌尔禾、艾比盆地和博尔塔拉河谷农作区及绿洲边缘。甘肃的栖息区主要为黑河沿岸水草丰盛的地段。由此可见,柽柳沙鼠在荒漠沙鼠当中是喜湿的种类。在风沙弥漫、极度干旱和盐渍化的地区很少或没有分布。
柽柳沙鼠是严格的夜行性动物。活动自日落黄昏开始,黎明前停止。大雪覆盖的严冬季节亦在夜间活动。其活动以觅食为主,行动敏捷,一夜之间奔窜出入于许多洞口,多者可达30个以上(王思博,1983)。春夏二季繁殖和取食活动最为活跃。
柽柳沙鼠穴居,洞穴构造比较简单。洞口大多开在灌丛根部或小地形隆起部分的坡面上,洞道附近有抛土。根据王思博(1983)描述,该鼠洞穴有临时和居住洞之分。临时洞非常简单,只有1—2个出口,洞道分支很少,且无巢室。洞干的第1折曲处通常比较宽大,常留有食物残渣,主要用以避敌和进食。居住洞较为复杂,有夏用和冬用之分,主洞道斜行向下,可长达6m,并由此分出多条支洞。夏季洞穴具2—3个洞口,洞道有较多分支,在距地面约1m深处有巢室,呈浅盆形。洞中常有储粮道,属盲道,长可达35cm。越冬洞亦仅2-3个洞口,但巢位于2m深地下,巢室中铺垫物甚多,几乎充满巢室。柽柳沙鼠洞穴一般单个存在,较少见到3—5洞系在一起,更不组成密集洞群。
柽柳沙鼠以各种草本植物和灌术的绿色部分、种子和果实为主要食物。内蒙古西北部者最常吃的为沙拐枣、桂柳、富类和猪毛菜类的嫩校、茎叶、花、果实等。同其他沙鼠相比,喜爱吃水分较高的食物。经测定,在5—4月间,其食物水分含量约为50%—80%,对柽柳沙鼠栖息地的选择有明显影响(赵肯堂,1981)。早春和秋末冬初也取食甲虫、蚂蚁等动物性食物。农作区的许多种作物、杂草也可成为它们的食料。冬季有储粮的习性,储存食物包括小麦、玉米、野燕麦、草苜蓿等。
柽柳沙鼠每年3月底开始繁殖,一直延续到9月下旬,一年繁殖2—3胎。第一次繁殖高峰出现在4月下旬,越冬雌鼠几乎全部参加繁殖。第二次繁殖高峰在7月,3/4的雌鼠参与。哺乳期20天左右,每胎仔鼠最多可达10只,少者2只,平均4一7只。第一批幼鼠于5月末出现地面。当年生幼鼠约60天后,个体重达80—9Og左右,即达性成熟,参加秋季的繁殖(王思博,1983)。
柽柳沙鼠种群数量比较稳定,从未有大发生或锐减的现象,其数量年际变化不大。每年繁殖期过后种群数量可增大2—3倍,经严冬的恶劣条件之后,又恢复正常水平。新疆地区夹日法捕获率一般不超过5%(王思博,1983)。

生境信息

柽柳沙鼠较多栖息于水分条件较好,植物生长茂盛的湿地。荒漠中的河漫滩、灌木丛和生长芦苇、芨芨草的土质湿润地段,以及沿河两岸植被发育良好的地区,都是柽柳沙鼠选择栖息的生境。山前蒿属荒漠草原、盆地边缘上的绿洲和农作区的沟渠两旁、村宅旁、休耕地等也有分布。新疆的主要栖息区有三(王思博,1965):伊犁谷地东部的干燥低山带最湿润部分和旱耕作区;额敏谷地的巴尔鲁克山及塔尔巴哈台山前白茜荒漠-草原或芨芨草滩和准噶尔本部的玛纳斯河下游、乌尔禾、艾比盆地和博尔塔拉河谷农作区及绿洲边缘。甘肃的栖息区主要为黑河沿岸水草丰盛的地段。由此可见,柽柳沙鼠在荒漠沙鼠当中是喜湿的种类。在风沙弥漫、极度干旱和盐渍化的地区很少或没有分布。
柽柳沙鼠是严格的夜行性动物。活动自日落黄昏开始,黎明前停止。大雪覆盖的严冬季节亦在夜间活动。其活动以觅食为主,行动敏捷,一夜之间奔窜出入于许多洞口,多者可达30个以上(王思博,1983)。春夏二季繁殖和取食活动最为活跃。
柽柳沙鼠穴居,洞穴构造比较简单。洞口大多开在灌丛根部或小地形隆起部分的坡面上,洞道附近有抛土。根据王思博(1983)描述,该鼠洞穴有临时和居住洞之分。临时洞非常简单,只有1—2个出口,洞道分支很少,且无巢室。洞干的第1折曲处通常比较宽大,常留有食物残渣,主要用以避敌和进食。居住洞较为复杂,有夏用和冬用之分,主洞道斜行向下,可长达6m,并由此分出多条支洞。夏季洞穴具2—3个洞口,洞道有较多分支,在距地面约1m深处有巢室,呈浅盆形。洞中常有储粮道,属盲道,长可达35cm。越冬洞亦仅2-3个洞口,但巢位于2m深地下,巢室中铺垫物甚多,几乎充满巢室。柽柳沙鼠洞穴一般单个存在,较少见到3—5洞系在一起,更不组成密集洞群。
柽柳沙鼠以各种草本植物和灌术的绿色部分、种子和果实为主要食物。内蒙古西北部者最常吃的为沙拐枣、桂柳、富类和猪毛菜类的嫩校、茎叶、花、果实等。同其他沙鼠相比,喜爱吃水分较高的食物。经测定,在5—4月间,其食物水分含量约为50%—80%,对柽柳沙鼠栖息地的选择有明显影响(赵肯堂,1981)。早春和秋末冬初也取食甲虫、蚂蚁等动物性食物。农作区的许多种作物、杂草也可成为它们的食料。冬季有储粮的习性,储存食物包括小麦、玉米、野燕麦、草苜蓿等。
柽柳沙鼠种群数量比较稳定,从未有大发生或锐减的现象,其数量年际变化不大。每年繁殖期过后种群数量可增大2—3倍,经严冬的恶劣条件之后,又恢复正常水平。新疆地区夹日法捕获率一般不超过5%(王思博,1983)。

繁殖特征

柽柳沙鼠每年3月底开始繁殖,一直延续到9月下旬,一年繁殖2—3胎。第一次繁殖高峰出现在4月下旬,越冬雌鼠几乎全部参加繁殖。第二次繁殖高峰在7月,3/4的雌鼠参与。哺乳期20天左右,每胎仔鼠最多可达10只,少者2只,平均4一7只。第一批幼鼠于5月末出现地面。当年生幼鼠约60天后,个体重达80—9Og左右,即达性成熟,参加秋季的繁殖(王思博,1983)。

国外分布

国外主要见于俄罗斯伏尔加河下游、高加索、里海等地及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

国内分布

国内分布内蒙古西北部额济纳旗阿拉善荒漠,甘肃西部安西、敦煌和新疆北部的伊吾、木垒、塔城、巩留、托里、裕民、布尔津、哈巴河等地。我国甘肃西部、内蒙古西北部,东经约100°是柽柳沙鼠分布的最东限。

经济意义

柽柳沙鼠取食植物地上地下各部分,储存食物。对植物生长、农业生产均有一定危害。但在多数地区,种群密度不高,而且分布分散,故此危害不显。在个别种群密度较高地区,应为重点防治对象。柽柳沙鼠还是鼠疫、钩端螺旋病和副伤寒等多种流行病的自然宿主。无论在自然条件还是实验条件下,均能感染鼠疫,而且对鼠疫细菌有极高的敏感性。常见寄生蚤为秃鼠蚤(Gerbillophyllus laeviceps),此外还有草原硬蜱(Ixodes crenulatus)和刻点血蜱(Haemaphysalis punctata)等。
柽柳沙鼠天敌有狐、鼬和各种猛禽。人工防治最好采用改良耕作技术,消灭杂草和田间荒地等措施。也可利用毒饵法在早春和仲夏繁殖高峰前进行毒杀。还可在洞口布放鼠夹。

经济用途

柽柳沙鼠取食植物地上地下各部分,储存食物。对植物生长、农业生产均有一定危害。但在多数地区,种群密度不高,而且分布分散,故此危害不显。在个别种群密度较高地区,应为重点防治对象。柽柳沙鼠还是鼠疫、钩端螺旋病和副伤寒等多种流行病的自然宿主。无论在自然条件还是实验条件下,均能感染鼠疫,而且对鼠疫细菌有极高的敏感性。常见寄生蚤为秃鼠蚤(Gerbillophyllus laeviceps),此外还有草原硬蜱(Ixodes crenulatus)和刻点血蜱(Haemaphysalis punctata)等。
柽柳沙鼠天敌有狐、鼬和各种猛禽。人工防治最好采用改良耕作技术,消灭杂草和田间荒地等措施。也可利用毒饵法在早春和仲夏繁殖高峰前进行毒杀。还可在洞口布放鼠夹。

分类讨论

柽柳沙鼠自 Pallas 1773年定名以后,1811年 Illiger 在研究沙鼠分类中定立沙鼠属(Meriones),并指定以柽柳沙鼠作为该属的模式种,自此分类地位一直比较稳定。本种已知报道了5个亚种。采自国内而命名的只有敦煌亚种(satchouensis),定名于1903年,标本采自甘肃安西附近的沙州,与指名亚种的区别主要是毛色较浅。Allen(1940)还认为敦煌亚种头骨也较短而宽。 satchouensis 是柽柳沙鼠分布区最东侧的亚种。体背棕褐色稍红而不具棕灰色调。1926年Дукельская 根据哈萨克斯坦中部锡尔达亚河口处的标本,定名为亚种 jaxartensis。体背色较 satchouensis 深,呈具有光泽的棕黄一浅褐色,具棕灰色调。马勇等(1981)、王思博(1983)研究新疆沙鼠分类时,指出新疆伊犁谷地和准噶尔盆地的柽柳沙鼠为 jaxartensis 亚种。马勇(1987)在讨论新疆北部该鼠分类时,认为新疆北部均为 jaxartensis。指出新疆北部标本尾较长,毛色较深与 satchouensis 有明显区别,并在地理分布上更接近哈萨克斯坦的 jaxartensis 类型。但新疆东部的伊吾及伊犁盆地尼勒克、木垒等地标本,背色和尾长等我们认为更接近甘肃的 satchouensis 亚种,背棕褐沾红色。至于准噶尔盆地北部布尔津、哈巴河等地标本较少,从分布上更为接近西部的 jaxartensis,因此订为哈萨克亚种。我们认为新疆准噶尔盆地西部、北部的柽柳沙鼠应归属 jaxartensis 亚种,而盆地南部和新疆东部等地柽柳沙鼠则和甘肃西部标本一致,归属 satchouensis 亚种。

检索表文本

柽柳沙鼠分亚种检索

体背棕褐色稍红,尾背面棕黑色从尾基到尾端颜色逐渐加深…………………………………………
……………………………………………敦煌亚种 Meriones tamariscinus satchouensis
体背棕灰色,尾背面棕黑色从基部至端部均匀一致……………哈萨克亚种 M. t. jaxarten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