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体长45毫米左右;头扁平、长宽几相等;吻圆,无吻棱;鼻孔在眼与吻端的中央;眼间距等于鼻间距而略小于上眼睑的宽度;无鼓膜;舌圆,周围与口腔粘膜相连;有犁骨齿。前肢短,指端圆,指短,指长顺序3、4、2、1,基部微有蹼;无关节下瘤,掌突三、均显著。后肢短,胫跗关节前达肩部,左右跟部仅相遇或略重迭;趾短而扁;雄性全蹼;雌性的蹼略逊,蹼间缺刻深;无关节下瘤,仅有小而圆的内蹠突。
皮肤粗糙,头、躯及四肢背面满布大小不等之刺疣,刺黑色;体侧之疣一般排列规则成行,较致密;腹面咽部胸部有少数小的刺疣;其余部分皮肤光滑无刺。颞褶不清晰。
生活时背部呈灰棕色,肩部有绿色花斑,或背为绿色杂以不规则的黑色斑点;腹面的花斑醒目,为黑色与朱红色或桔黄色,掌蹠及大腿腹面亦有之。受惊扰时,手脚翻起,在背面即可看到鲜明的色彩。液浸标本为黑棕色、朱红色或桔黄包部分成白色。
雄性前肢粗壮;前臂内侧、内掌突及内侧三指基部有黑色婚刺。无声囊。
皮肤粗糙,头、躯及四肢背面满布大小不等之刺疣,刺黑色;体侧之疣一般排列规则成行,较致密;腹面咽部胸部有少数小的刺疣;其余部分皮肤光滑无刺。颞褶不清晰。
生活时背部呈灰棕色,肩部有绿色花斑,或背为绿色杂以不规则的黑色斑点;腹面的花斑醒目,为黑色与朱红色或桔黄色,掌蹠及大腿腹面亦有之。受惊扰时,手脚翻起,在背面即可看到鲜明的色彩。液浸标本为黑棕色、朱红色或桔黄包部分成白色。
雄性前肢粗壮;前臂内侧、内掌突及内侧三指基部有黑色婚刺。无声囊。
生物学
东方铃蟾习居于小山溪内石下,产卵季节为5—7月(山东),产卵仅百余枚,成群或单枚贴于山溪之石块下或水坑内之植物上;卵直径约2毫米;蝌蚪具后肢时全长为31—38毫米;体笨重,尾短弱,生活在山溪水坑内;口小,口周围有唇乳突,唇齿式为Ⅱ/Ⅱ:1—1,每行唇齿由两排短密相邻的小齿构成。出水孔在腹部前方的中线上。
国内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