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鲱

Clupea pallasii   Valenciennes
   

  423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背鳍15—17;臀鳍17—18;胸鳍17;腹鳍i8。纵列鳞52—54。鳃耙20+36—37。
体长为体高的4.20—4.26倍,为头长的4.34—4.56倍。头长为吻长的3.26—3.35倍,为眼径的4.09—4.63倍,为眼间隔的5.73—6.29倍。
体长形,侧扁,背、腹缘的隆凸不大。腹部近圆形。头中等大,头顶部有一浅凹处。吻长大于眼径。眼中等大,侧上位,有脂眼睑。鼻孔每侧2个,2孔相距稍远,距吻端较距眼为近。眼间隔平坦。口小而斜,侧上位。前颌骨小。上颌骨宽,近长方形。两块辅上颌骨,第一块细长,第二块前端细尖,后端宽阔。下颌略长于上颌。齿细小,下颌、犁骨及舌上均有小齿,上颌及腭骨无齿。鳃盖光滑。鳃孔内后缘为圆形,无肉突。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耙细长而侧扁。
鳞中等大,薄圆形,除头部外全体均有鳞。腹缘具弱棱鳞,为25—28+12—13个。腹鳍基部有腋鳞。
背鳍始于腹鳍始点的前上方,位吻端至尾鳍基的中间。臀鳍中等长,始点距腹鳍较距尾鳍基为近。胸鳍侧下位,末端伸不到腹鳍。腹鳍短小,始于背鳍起点后下方。尾鳍叉形。
背部青绿色,侧上方微绿,两侧及下方银白色。

大小

背鳍15—17;臀鳍17—18;胸鳍17;腹鳍i8。纵列鳞52—54。鳃耙20+36—37。
体长为体高的4.20—4.26倍,为头长的4.34—4.56倍。头长为吻长的3.26—3.35倍,为眼径的4.09—4.63倍,为眼间隔的5.73—6.29倍。

生境信息

习性 以挠足类、钩虾、多毛类幼体、蟹幼体等浮游动物为主要食科。2—3龄性成熟,产卵时水温0—6℃,怀卵量3万—10万粒。卵为黏着沉性卵,圆形,卵径1.42—1.64mm,无油球,卵膜具不规则的皱纹。受精卵在平均水温7.4℃时经279小时可孵出仔鱼。初孵仔鱼全长5.94—7.66mm,肌节为56—58节。产卵后亲鱼分散游向外海,夏季主要分布在黄海中北部水深60—80m海域索饵肥育,幼鱼就近索饵。11月份幼鱼和成鱼南下到黄海中部深水区越冬。有集群和垂直移动的习性。生长较快,1龄鱼平均体长223mm、平均体重117g,2龄鱼244mm、147g,3龄鱼275mm、216g;4龄鱼289mm、262g;5龄鱼295mm、275g;6龄鱼301mm、299g。其洄游路线为:冬季鱼种栖息在黄海中部深水区(水深在80m以下),2月份开始向北作生殖洄游,3—4月到达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东南沿岸浅海处产卵。

国外分布
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为冷暖温性中上层重要经济鱼类。鱼卵价值很高,在国外有“黄色钻石”之称,是我国外销水产品之一。1985年世界产量为292723t。我国黄渤海所产[太平洋]鲱是一个地方性种群,与日本、朝鲜、美国等国所产的此种鱼在形态上有所不同。60年代末70年代初曾经是黄渤海区拖网、围网春汛主要捕捞对象。最高年产量(1970)达30万t,以后资源量减少,目前春汛产量不及1万t。世代数量波动大的原因,主要与环境等因素有关,其次与此种鱼生殖生态特性有关(唐启昇,1981)。为了增加天然海域此种鱼的产量,日本国水产厅所属厚岸、宫古两事业场把[太平洋]鲱作为海产人工放流的物种之一。1983—1988年共放流3336千尾,放流规格每尾全长31—70mm。[太平洋]鲱的肉、卵巢、精巢有利尿作用,可治肺结核、气喘等病。

经济用途

经济意义 为冷暖温性中上层重要经济鱼类。鱼卵价值很高,在国外有“黄色钻石”之称,是我国外销水产品之一。1985年世界产量为292723t。我国黄渤海所产[太平洋]鲱是一个地方性种群,与日本、朝鲜、美国等国所产的此种鱼在形态上有所不同。60年代末70年代初曾经是黄渤海区拖网、围网春汛主要捕捞对象。最高年产量(1970)达30万t,以后资源量减少,目前春汛产量不及1万t。世代数量波动大的原因,主要与环境等因素有关,其次与此种鱼生殖生态特性有关(唐启昇,1981)。为了增加天然海域此种鱼的产量,日本国水产厅所属厚岸、宫古两事业场把[太平洋]鲱作为海产人工放流的物种之一。1983—1988年共放流3336千尾,放流规格每尾全长31—70mm。[太平洋]鲱的肉、卵巢、精巢有利尿作用,可治肺结核、气喘等病。

标本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