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枕黄鹂

Oriolus chinensis   Linnaeus
   

  234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据普通亚种)
雄性成鸟:通体辉黄色,背至腰羽及肩羽沾绿色(有些标本几为鲜黄,绿色调甚少);自嘴基侧面有一黑纹过眼、与宽阔的枕后黑纹带相联合;腰羽鲜黄;翅覆羽以黄为主,沾有橄缆绿色;大覆羽的内翈黑色,外翈和羽端绿黄;小翼羽黑色,初级覆羽黑色具黄端;初级飞羽黑色,第3枚以内的各羽外翈有细白缘及淡黄色羽端;次级飞羽黑色,各羽具宽阔的绿黄色外翈和羽端;最内侧的几枚飞羽(三级飞羽)大部为黄色,仅一部分内翈为黑色;中央尾羽黑色,外侧尾羽黑色具黄端,黄端部分在各尾羽自内向外依次大,至最外侧尾羽仅基部1/3为黑色,余部鲜黄;下体鲜黄,胸、腹更浓。
雌性成鸟:羽色似雄但背、肩及翅覆羽染橄榄绿色,胸、腹有时可见细的隐褐纵纹。
幼鸟:羽色似雌鸟但上体除尾上覆羽显黄色外,均为橄榄绿色;枕纹带隐约可见或为淡黑褐色;翅羽和尾羽的黑色部分为黑褐色,黄色部分为淡黄至橄榄绿色(飞羽);下体近白色,在胸、胁、股及尾下覆羽染淡黄,自胸以下满布黑色纵纹,股羽有暗褐横斑。
雏鸟:头顶淡辉黄色具暗褐色纵纹,背至腰羽褐橄榄绿色,肩羽与背羽同色;肩、背各羽均具淡黄色羽端缘,形成鳞状横斑;尾上覆羽鲜黄;尾羽为黑褐及鲜黄二色,颜色图案似成鸟;不具黑色过眼纹及枕部纹带,眼先及耳羽区微发灰色;颏、喉辉白,胸以下的下体白色满布较宽阔的黑色纵纹,尾下覆羽辉白色。
虹膜朱红色,嘴粉红(幼鸟及雏鸟角褐色),脚铅黑色(幼鸟及雏鸟角褐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52) 78.3 246.7 29.7 152.1 93.5 24.2
(72—85) (225—287) (26—33) (143--159) (84—110) (23—26)
♀♀(39) 74.9 238.8 29.1 147.5 90.6 24.4
(68—82) (225—262) (27—33) (127—181) (80—104) (23—26)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通体黄色或绿黄色,头顶枕部有一阔宽的黑纹;翅、尾大都为黑色。

大小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52) 78.3 246.7 29.7 152.1 93.5 24.2
(72—85) (225—287) (26—33) (143--159) (84—110) (23—26)
♀♀(39) 74.9 238.8 29.1 147.5 90.6 24.4
(68—82) (225—262) (27—33) (127—181) (80—104) (23—26)
;

生物学

生态 栖息于平原至低山的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内,在西南地区可达海拔2000m的山区。每年5月中旬迁来,多在高大树的树冠中隐匿,单只或成对活动。为典型树栖鸟类,绝不下地,飞行姿态呈直线型。
5月下旬配对、占区,雄鸟驱逐在巢址附近100m左右的鸟类,特别是同种个体。此期雌雄鸟往返追逐,雄鸟频繁鸣啭。据张克勤(1991)分析,黑枕黄鹂最普通的鸣声有以下数种:①6音节“ou-li-ou-li-ou”;②5音节“ou-de-di-ou”;○33音节“ou-li-ou”,“ou-lila”,“di-ou-le”;④1音节“diou”以及呼唤声“ar-”。这种呼唤声很似猫叫。对整个繁殖期鸣叫频次的分析可见以3音节为最多(占39.21%),其次为5音节(占23.35 %),呼唤声(占22.88%)和6音节(占2.82%)。在筑巢期以5音节鸣叫最多,其次为3音节、呼唤声和6音节,最少为1音节。在孵化期及育雏期则以3音节的鸣叫为最多。
以昆虫为主食,据郑作新等(1958)对河北昌黎5—9月的45个鸟胃的分析,昆虫占97.17%,其中以鳞翅目昆虫为最多,其次为鞘翅目昆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在湖南对43个鸟胃的分析,所见食物有半翅目的蝽象,叶蝉科,鞘翅目的金龟(虫甲),鳞翅目的松毛虫以及地老虎、螳螂和蜘蛛等,仅有少量植物种子。
筑巢于6月初,由雌雄共同负责但主要由雌鸟编织。在巢材缺乏的地区,有偷取其他黄鹂巢的巢材行为,互相偷巢材,甚至偷已坐巢孵卵的巢底巢材的行为;曾见一巢因巢材被盗致使巢内的卵漏掉致损(郑光美,1982)。巢筑于大树的水平枝上,以阔叶树为多(杨树、柳树、柞树、黄波罗、稠李等),在以针叶林为主、缺乏高大阔叶树的地区,喜事水平枝杈较多的落叶松上筑巢。据在我国东北至华南采到的12巢,距地通常为4—15m,有一巢距地20m;3巢在人迹罕至的山地幼林中,距地仅2m。巢材以麻、长树皮纤维、整株禾本科草茎等缠绕在水平枝杈上作成外壁,在居民点附近者也衔取线绳、尼龙绳、棉、纸、玉米叶等编入外壁,内壁纯以细根、细枝及草茎编成,结构紧密。巢的量度:外径11.6(10一14)cm×13.5(12—16)cm,内径8.4(8—9)cm×10(9—11)cm,巢高10(8.3一12. 5)cm,巢深6.5(5—7.5)cm。满窝卵多为4枚,淡粉红色具大小不等的稀疏紫褐色或玫瑰色斑,卵壳具光泽。卵重6.4(6.3—7.4)g,卵径21.6(20.8—22)mm×29(27—32)mm。产卵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鸟负担,孵化期14—16天。雏鸟经双亲饲喂16天左右离巢。离巢雏鸟继续由双亲饲喂及照料7至10天。
黑枕黄鹂在秋季9月份开始南迁。



生境信息

生态 栖息于平原至低山的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内,在西南地区可达海拔2000m的山区。每年5月中旬迁来,多在高大树的树冠中隐匿,单只或成对活动。为典型树栖鸟类,绝不下地,飞行姿态呈直线型。
5月下旬配对、占区,雄鸟驱逐在巢址附近100m左右的鸟类,特别是同种个体。此期雌雄鸟往返追逐,雄鸟频繁鸣啭。据张克勤(1991)分析,黑枕黄鹂最普通的鸣声有以下数种:①6音节“ou-li-ou-li-ou”;②5音节“ou-de-di-ou”;○33音节“ou-li-ou”,“ou-lila”,“di-ou-le”;④1音节“diou”以及呼唤声“ar-”。这种呼唤声很似猫叫。对整个繁殖期鸣叫频次的分析可见以3音节为最多(占39.21%),其次为5音节(占23.35 %),呼唤声(占22.88%)和6音节(占2.82%)。在筑巢期以5音节鸣叫最多,其次为3音节、呼唤声和6音节,最少为1音节。在孵化期及育雏期则以3音节的鸣叫为最多。
以昆虫为主食,据郑作新等(1958)对河北昌黎5—9月的45个鸟胃的分析,昆虫占97.17%,其中以鳞翅目昆虫为最多,其次为鞘翅目昆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在湖南对43个鸟胃的分析,所见食物有半翅目的蝽象,叶蝉科,鞘翅目的金龟(虫甲),鳞翅目的松毛虫以及地老虎、螳螂和蜘蛛等,仅有少量植物种子。

国外分布

国外分布于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双城子)地区和阿穆尔河流域,朝鲜(夏候鸟),泰国,老挝,缅甸(留鸟);印度,斯里兰卡,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留鸟、冬候鸟)。

国内分布

国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陕西,河北以南的东部各省及四川,贵州(夏候鸟);云南东南部,海南,台湾(留鸟,部分为旅鸟)。

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黑枕黄鹂在我国分布广泛,特别在园林地区,构成大自然的点缀。而且主食昆虫。据对离巢雏鸟的饲养得知,每鸟平均每天吃昆虫22.5g(包括蝉5—6个,蝗虫3—5个,鳞翅目昆虫幼虫20个,蜗牛3个,天牛1只),可见在消灭园林害虫方面有一定作用,应大力保护。

经济用途

经济意义 黑枕黄鹂在我国分布广泛,特别在园林地区,构成大自然的点缀。而且主食昆虫。据对离巢雏鸟的饲养得知,每鸟平均每天吃昆虫22.5g(包括蝉5—6个,蝗虫3—5个,鳞翅目昆虫幼虫20个,蜗牛3个,天牛1只),可见在消灭园林害虫方面有一定作用,应大力保护。

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 我国的普通亚种O.c.diffusus 与云南亚种O.c.tenuirostris的区别,据郑作新(1966):后者的嘴长而基部较细(嘴高在鼻孔处为8mm),枕部黑环较窄(4—5mm),背羽沾绿较多。而前者嘴略短而基部较粗(嘴高在鼻孔处为9.7mm),枕部黑环较宽(14—22mm),背羽沾绿较少。我们对国内收藏的 diffusus 标本测定表明,嘴长及嘴高、枕部黑环宽度均符合上述范围;而对云南 tenuirostris 分布区内采获的标本(22个)测定结果,则变异范围甚大,嘴长与 diffusus 几无差别,嘴高9.4(8—11)mm,枕部黑环在一些幼鸟标本(4个)尚未显露,而有黑枕者为10.7(4—16)mm,变异范围甚大,与普通亚种重叠。此外,在四川成都、秀山5—7月采到的 diffusus 标本,有的黑枕环宽度为6—8mm。因而猜测云南(以及四川部分地区)主要是这二个亚种分布的间渡区,混有相当多的居间类型。所以 tenuirostris 在云南的实际分布区,尚需进一步研究查证。
亚种分化 黑枕黄鹂有25个亚种,中国有2个亚种。



检索表文本

亚种检索

雄鸟背羽及肩羽沾绿较少,枕部黑环带宽于12 mm,嘴较粗钝……………普通亚种 O.c.diffusus
雄鸟背羽及肩羽沾绿较多,枕部黑环带窄于12mm,嘴较纤细………云南亚种 O.c.tenuirost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