鼬鲨

Galeocerdo cuvier   Lesueur
   

  358  浏览



形态描述

测量标本3尾;全长540-1 627 mm;采自福建台湾堆以南,广东汕尾、遮浪。
体粗大,延长,后部渐细小。头长大,宽扁;头宽比头高大许多,头长约为全长的1/5左右。尾亚圆筒形,比头和躯干稍长,尾侧正中自臀鳍上方始至尾基后方具一纵行隆起嵴,但未形成侧褶;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洼。吻短而很宽,背视平扁广圆,侧视钝尖。眼中大,近圆形,上侧位,瞬膜发达,距吻端比距第一鳃孔近许多,眼径比鼻孔长约大1.5倍。鼻孔中大。近外侧位,几横列,距口端与距吻端约相等,鼻间隔颇宽,比鼻孔长约大3.5倍;前鼻瓣后部具一短小圆形突起,与中鼻瓣合成1出水管;后鼻瓣后部具一半环形薄膜。口宽而深弧形,口宽比口前吻长大2倍余,大于鼻孔外侧之间的距离,口长约等于口宽的3/5;下颌与上颌紧合,口闭时不露齿;上唇褶粗大,褶沟直线前延,褶长约等于上颌长的3/5,下唇褶细狭,等于下颌长的2刀弱。齿上下颌同型,侧扁,斜三角形,基底宽,齿头外斜,里缘圆凸,外缘深凹,里外缘都具细锯齿,外缘凹缺后具3-6小齿头,小齿头外缘也具细锯齿;上颌正中1齿,每侧10齿,下颌正中



1齿,每侧11齿;上下颌齿都只1行在使用。喷水孔细小平横,位于眼上缘水平线后方,与眼的距离约等于眼径的1/2-2/3。鳃孔5个,中大,比眼径约大1/3,中间3个最宽,第一个稍狭,最后1个最小,最后2个位于胸鳍基底上方。盾鳞基板大,具1棘突1纵嵴。
背鳍2个;第一背鳍颇大,距胸鳍比距腹鳍近许多,起点与胸鳍里角相对,上角钝圆,后缘凹入,下角延长尖突;第二背鳍小,起点前于臀鳍起点,上角钝圆,后缘浅凹,下角延长尖突。尾鳍延长细尖,比头长或背鳍间隔约大1.5倍,尾椎轴稍翘;上叶位于尾端近处,下叶前部显著大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而很延长,中部与后部间有一缺刻,后部扁三角形微突,与上叶分隔处也有一缺刻,尾端尖突,后缘消失。臀鳍比第二背鳍略小,起点几对着第二背鳍基底中部,起点距腹鳍基底比距尾基为近,外角钝尖微突,后缘深凹,里角延长尖突。腹鳍比第二背鳍稍大,近长方形,位于背鳍间隔后半部下方,外角钝圆,后缘几斜直,里角钝尖微突。胸鳍颇大,稍呈镰形,外角和里角都圆钝微突,后缘凹入,鳍端几伸达第一背鳍基底后端。
体灰褐色或青褐色,体侧和鳍上具不规则褐色斑点,连成许多纵行和横行条纹,腹面白色。


生物学

热带和暖温带沿岸上层大型凶猛鲨,常近河口、港湾活动;夜行性,夜晚至浅水区

摄食,白天至深水。本种是真鲨类中唯一的卵胎生,4-6龄性成熟,雄鲨性成熟长225-290 cm,雌鲨长250-350 cm,最长达9.1 m;性贪婪,捕食鱼类,海产哺乳动物,海龟,海鸟等,并袭击人;肉质佳。皮制优质皮革,鳍制鱼翅,肝油入药。为大型游钓鱼。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