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蝰

Azemiops feae   Boulenger
   

  487  浏览



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管牙较短,没有颊窝。头背覆
盖以对称之大鳞;背鳞17—17—15行。躯干
及尾紫棕色,具朱红色横斑;头背浅褐色,具
白色斑纹。
描述依据标本 四川彭县1雄,古蔺2
雄1雌;云南孟连1雄;贵州兴义1雌;浙江
天台4雌,四明山1雌;福建福州1雄,泉州
1雌。共5雄8雌。
形态描述 全长雄蛇(527+105)mm,
雌蛇(634+105) mm。生活时躯干及尾背面
紫棕色,有成对镶黑边的朱红色窄横纹11—
14+2—4条,彼此交错排列,仅个别横纹在
背中央合并为一。腹面藕褐色,前端有棕色
斑。头背淡棕灰色,吻及头侧浅粉红色,额鳞
正中有一前窄后宽的浅粉红色纵斑。其后二
顶鳞上各有浅粉红色斑。往后斜向顶鳞中缝
彼此愈合为一,止于顶鳞后缘。头部腹面浅棕
黑色,杂以白色或灰白色纹。头较大,椭圆形,与颈部明显可别,吻短而宽,吻鳞宽度
超过高度,从背面可见到它的上缘。鼻间鳞宽度超过它的长度。额鳞近六角形,前宽后
窄,长度超过从它到吻端的距离,略短于顶鳞间缝;顶鳞长度约等于从它到吻端的距离;
无颊窝。颊鳞1枚,近方形;眶前鳞3或2;眶后鳞2,古蔺1号右侧为3;前颞鳞2;上枚较大;后颞鳞3,福州一号为2;上唇鳞6,2 — 1 — 3式,第1枚最小,第3枚位于眼正下方;下唇鳞8,少数为7,有的一侧为9,第1对较宽大,彼此相切甚多,前3 (4)枚
切额片;额片一对,较宽短,背鳞平滑,17 — 17 — 15行,仅福州一号通身15行,泉州一号15 — 17 — 15行;腹鳞雄蛇5号170—192枚,平均181,雌蛇8号178—197枚,平均183.9;肛鳞完整;尾下鳞双行或少数成单,雄蛇5号44—52对,平均49.2,雌蛇8号39—42对,平均40.8。
上颌骨着生一对较短的管牙,没有颊窝。毒蛇。
文献记载:赵尔宓(1981: 71)记腹鳞雄蛇10号168—205,雌蛇8号179—197;尾下鳞雄蛇10号45—53,雌蛇8号39—49。伍律等(1985: 311)记雄蛇全长(730+
115)mm;腹鳞雄蛇8号176—196;尾下鳞雄蛇8号39—48,雌蛇5号38—52;躯尾背面横斑数10—15+2—5个。贵州绥阳1幼腹鳞200枚。黄美华(1990: 263)记雄蛇9号腹鳞167—183,雌蛇11号172—183;尾下鳞雄蛇9号30—47,雌蛇11号38—47。下唇鳞有6枚者。

大小
生物学

生活于丘陵及山区,夜出或晨昏活动,栖息于山区草地、麦田烂草堆下、路边、碎石地、稻田、甘蔗田边及甘薯地旁的草丛中,有时在人们住宅附近,如门前、房内、牛栏、灶旁等处。在一年中,最早发现于3月7日,最晚发现于11月24日,而以5—7月为多见。捕食小型啮齿动物及食虫类动物。
垂直分布:100(福建福州)—2220m(贵州威宁)。

生境信息

生活于丘陵及山区,夜出或晨昏活动,栖息于山区草地、麦田烂草堆下、路边、碎石地、稻田、甘蔗田边及甘薯地旁的草丛中,有时在人们住宅附近,如门前、房内、牛栏、灶旁等处。在一年中,最早发现于3月7日,最晚发现于11月24日,而以5—7月为多见。捕食小型啮齿动物及食虫类动物。

海拔范围
国内分布

浙江(武义、天台、开化、永嘉、泰顺)、安徽(歙县)、福建(龙岩、南靖、泉州、福州、光泽、平和)、江西(萍乡)、广西(德保、龙胜)、四川(彭县、宜宾、古蔺、宝兴、峨边)、贵州(威宁、毕节、贵定、余庆、绥阳、德江、雷山、务川、兴义)、云南(孟连)、西藏(东南部)、陕西(宁陕)、甘肃(文县)

经济意义

白头蝰属于管牙类毒蛇。对人类有一定危害。在临床上,白头蝰咬伤中
毒兼有神经毒与血循毒症状。虽病例不多(已知8例),但应加以重视。白头蝰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它处于游蛇科与蝰科演化的中间环节。目前所知数量不多,应予以保护。


经济用途

白头蝰属于管牙类毒蛇。对人类有一定危害。在临床上,白头蝰咬伤中
毒兼有神经毒与血循毒症状。虽病例不多(已知8例),但应加以重视。白头蝰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它处于游蛇科与蝰科演化的中间环节。目前所知数量不多,应予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