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颈鹤

Grus antigone   Linnaeus
   

  545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采自勐腊的标本)
成鸟:两性相似,雌鹤略小。头、喉及上颈皮肤裸露无羽,头顶皮肤光滑呈浅灰绿色;头侧、喉及上颈的颗粒状裸露皮肤呈橙红色;上喉和颈有黑色发状羽,耳羽灰白色。初级飞羽及初级覆羽黑色;次级飞羽外翈较暗,内翈较浅,三级飞羽尖长,几为白色;身体其余部分均为灰色或蓝灰色。
幼鸟:幼鹤头、颈有短的皮黄色或锈皮黄色羽毛,上体黄褐色;越冬后的亚成体的头、颈羽毛呈灰色,但杂有皮黄色羽毛。
虹膜橘黄色,嘴淡绿褐色,端部色暗;腿和脚红色。
量衡度 (mm,g;据杨岚,1995)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 7 700 1 450 164 790 358 320
♂(亚成体) 7 000 — 163 604 274 311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大型涉禽,体型在鹤类中最大,全长约1 500 mm,站立高度可达1 760 mm,是世界上最高的飞禽。全体灰色,头及上颈裸露无羽,头顶裸皮灰色,头侧、喉及上颈裸皮红色。

生物学

栖息在距人较远的自然沼泽、有芦苇的浅水处、河流岸边、池塘或稻田中。杂食性,植物性食物有水生植物的块茎和球茎、农田中的落穗、谷物的嫩芽和花生等,动物性食物有昆虫,特别是蚱蜢,也吃鱼、蛙、蛇等。1956年3月26日首次在中国西双版纳勐仓田坝区采到1只雄性赤颈鹤标本(体重7 700 g,翅长650 mm),胃中见有泽蛙、蚯蚓、甲虫及少量水草等(彭燕章等,1965)。赤颈鹤的繁殖期与雨季到来有关,东方亚种在季风季节6—10月繁殖,澳大利亚亚种在雨季1—3月繁殖,指名亚种除5、6月外,全年都可繁殖,但高峰期在7—9月。求偶交配后,在浅水中营巢,巢呈圆锥形,在印度克拉迪奥记录1巢,顶部90 cm×130 cm,巢高出水面17 cm,内有2枚卵,在澳大利亚诺曼顿赤颈鹤把巢建在小土坡上。卵呈白色,有时为亮蓝色或亮绿色,有大小不等的褐色、紫色或暗粉红色斑点,在钝端较为集中,100枚卵平均大小为104.4 mm×64.3 mm;雌雄鹤都参加孵卵并照顾幼鸟,孵化期31—34天,幼鹤与亲鹤在一起10个月,当繁殖季节开始时,幼鹤便聚集结群在附近游荡。赤颈鹤不进行迁徙,仅在极度干旱时被迫进行短距离迁移,如东方亚种从湄公河上游迁到湄公河三角洲,澳大利亚亚种从约克角半岛西部繁殖地迁到东部越冬地。赤颈鹤的社会性不强,常年以家庭或配偶为单位栖息与活动。

国外分布

国外分布在印度北部和尼泊尔,东南亚,澳大利亚,是惟一在亚洲喜马拉雅山以南繁殖的鹤类,均属留鸟。

国内分布
分类讨论

亚种分化 赤颈鹤有3个亚种:①指名亚种G.a.antigone(Linnaeus,1758),又叫印度赤颈鹤,英文名Indian Sarus Crane,分布在印度北部和尼泊尔,体型高大,从颈部裸露部分向下到灰色羽之间有宽约7.5cm的白色羽环;②东方亚种G.a.sharpii Blanford,1895,又叫缅甸赤颈鹤,英文名Burmese Sarus Crane,分布在越南、柬埔寨、缅甸、老挝和印度东部,体型比指名亚种小,颈部无白色羽环,体羽颜色较深;③澳大利亚亚种G.a.gilliae Schodde,1988,又叫澳大利亚赤颈鹤,英文名Australian Sarus Crane,分布在澳大利亚北部昆士兰州的约克角半岛,体型较东方亚种略小,颈部亦无白色羽环,有时仍被列为东方亚种。过去在菲律宾有赤颈鹤吕宋亚种G.a.luzonica 分布,但通常认为它可能是澳大利亚亚种或东方亚种的同物异名,现在这一亚种已经绝灭。我国的赤颈鹤为东方亚种G.a.sharpii,分布于云南省西南边陲与缅甸、老挝接壤地带。

其它信息

环境压力 由于工、农业的发展、江河流域的开发与水体污染以及战争等,对赤颈鹤印度亚种和东方亚种的生存造成严重威胁。人口增长、湄公河的开发以及猎杀、偷卵和捕捉幼鹤是对东方亚种的直接威胁,在澳大利亚有野狗(Canis dingo)和红狐(Vulpes vulpes)吃幼鹤、栗鸢(Haliastus indus)吃卵的报道。中国西双版纳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赤颈鹤尚有一定数量,已知的分布地点有贡山、中甸、盈江、勐海和勐腊。随着人口大量增加和狩猎日益严重,以及沼泽地被开垦为农田,致使赤颈鹤的栖息地遭到破坏,而被迫迁飞他处。1986年冬季在香格里拉纳帕海偶见1只赤颈鹤,被当地藏民捕获,其后送到楚雄动物园。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多次到西双版纳调查,未再见有赤颈鹤分布,现在可能已经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