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这是一种典型的矮肥的山鹧鸪。背和肩的羽毛不具黑色横斑,不具或仅可稍微见到暗色羽缘。喉部淡橄榄栗色,其下缘具一条黑领清楚地把深栗色胸部隔开。两性体色相同。
形态 眼先、额和头顶前部暗栗色,逐渐转变为头顶后部和后颈上的褐色;眼前部之下具一狭窄的淡黄色条纹;暗灰色眉纹从眼开始向后延伸至后颈而左右相遇;后颈下部和背的极上部淡红栗色,而具黑斑;颈侧棕而杂以黑点;背、腰、尾和尾上覆羽橄榄色,而杂以狭窄的黑色羽缘,除背之外,几乎所有羽毛均具宽阔的中央黑斑;肩和翅上覆羽与背同色,但具较细的黑斑;翼羽褐色;内侧次级飞羽和大覆羽具栗色羽缘,淡灰色块斑及宽阔的黑色端斑。颏、喉等均淡橄榄栗色,后接一个白色块斑与一条黑色领环清楚地与深栗色的上胸隔开;下胸至肛周灰色;两胁具不同程度的栗色,并或多或少地杂以白斑;腹部中央色更
淡,有时渲染以灰色;尾下覆羽橄榄色,具白斑和棕色羽端及杂斑。
虹膜褐至红褐色;嘴黑;脚淡红。
量度:
性 别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 243 15(仅前部) 127 38 38(据休姆 Hume)
О — 19—20 133—145 56—68 43—45(据贝克)
形态 眼先、额和头顶前部暗栗色,逐渐转变为头顶后部和后颈上的褐色;眼前部之下具一狭窄的淡黄色条纹;暗灰色眉纹从眼开始向后延伸至后颈而左右相遇;后颈下部和背的极上部淡红栗色,而具黑斑;颈侧棕而杂以黑点;背、腰、尾和尾上覆羽橄榄色,而杂以狭窄的黑色羽缘,除背之外,几乎所有羽毛均具宽阔的中央黑斑;肩和翅上覆羽与背同色,但具较细的黑斑;翼羽褐色;内侧次级飞羽和大覆羽具栗色羽缘,淡灰色块斑及宽阔的黑色端斑。颏、喉等均淡橄榄栗色,后接一个白色块斑与一条黑色领环清楚地与深栗色的上胸隔开;下胸至肛周灰色;两胁具不同程度的栗色,并或多或少地杂以白斑;腹部中央色更
淡,有时渲染以灰色;尾下覆羽橄榄色,具白斑和棕色羽端及杂斑。
虹膜褐至红褐色;嘴黑;脚淡红。
量度:
性 别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 243 15(仅前部) 127 38 38(据休姆 Hume)
О — 19—20 133—145 56—68 43—45(据贝克)
生物学
生态 栖息在1,300—1,800米或更高的山地,尤喜匿栖在稠密的常绿树林中,叫声是一种响亮、沉重而拉长的,紧接着一系列渐升的双音调,直至最高点,与环颈山鹧鸪很相似,但较清晰。繁殖期在3—6月。
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鸟类,经济价值不大。
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鸟类,经济价值不大。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经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