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猕猴属最大的一种猴,雄猴平均体重15kg,最重的可达30kg以上。身体粗壮,尾较短,不及后脚之长。背毛棕褐,暗棕褐或黑褐色,胸部浅灰,腹毛淡黄色。颜面部仔猴为肉色,幼年白色,成年鲜红,老年转为紫色具黑斑或为黑色。
生物学
它们栖息的生境是在高山峡谷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或稀树多岩的地方。群栖,一般为40-50只。杂食性,但以植物为主,也吃昆虫、蛙类、小鸟和鸟蛋等动物性食物。性成熟期雌性略早于雄性,4-5岁时发情,一年中都可见到有交配现象,但其高潮期多在10-12月。孕期约5个月,次年3-5月产仔,一般每胎产1仔,偶产 2 仔。哺乳期为 4-5个月。80年代起,和田一雄、王歧山、熊成培等(1987)曾就本种的生态和行为学作了长期研究。
国内分布
主要产于四川,在甘南、陕西、云南、贵州、湖北、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福建和浙江等省也有分布。据Eudey, (1987),藏酋猴在广东西北部的乳源县数量较为丰富。据 Fooden等(1993),广西省的金秀县也发现有分布。另据调查在西藏察雅、江达、贡觉、芒康等地亦有分布(尹秉高,1993)。
其它信息
种群现状 迄今未有数量调查,但据了解,数量较多的县可上千,一般县仅几群,约一、二百只,少的县仅几十只。据此,估计本种的种群数量当有一万只以上。 致危因素 由于它们栖息于山区,秋季常以作物为补充食物来源,故常把它们列入害兽予以防除。
饲养情况 藏酋猴和一般猴类比较,比较难于饲养,尤以刚从野外捕获的,死亡率很高。只要驯化和精细管理,分群饲养,定时定量,注意卫生,也能饲养繁殖成功。但目前尚无专养这种猴的饲养繁殖场,只是在动物园繁殖部分供展出。
现有保护措施 藏酋猴是我国的特产猴种,已被列为国家 II 级重点保护动物。由于种群数量日趋减少,主管部门已注意到严格控制批准捕获,尤以像卧龙等自然保护区境内的藏酋猴已严禁猎捕。现在贵州的梵净山、雷公山两个自然保护区内有分布(谢家骅,1988)。
保护措施建议 到目前为止,藏酋猴是所有猕猴属中了解最少的种。应当对加强该种的调查工作,对其种群数量、生境条件和分布区的现状进行深入了解,提出合理、现实的保护行动计划。四川省规划今后将增建的15个自然保护区,其中瓦山、贡嘎山、瓦灰山等六个区应有藏酋猴分布。主管部门应严格控制批准捕获,同时注意加强宣传教育。还应加强生态学的研究。并对数量较多的地方注意地方经济与自然保护的协调发展。只有十分必要时,可考虑在科学基础上开展饲养发展项目,进行驯化繁殖,合理利用。
饲养情况 藏酋猴和一般猴类比较,比较难于饲养,尤以刚从野外捕获的,死亡率很高。只要驯化和精细管理,分群饲养,定时定量,注意卫生,也能饲养繁殖成功。但目前尚无专养这种猴的饲养繁殖场,只是在动物园繁殖部分供展出。
现有保护措施 藏酋猴是我国的特产猴种,已被列为国家 II 级重点保护动物。由于种群数量日趋减少,主管部门已注意到严格控制批准捕获,尤以像卧龙等自然保护区境内的藏酋猴已严禁猎捕。现在贵州的梵净山、雷公山两个自然保护区内有分布(谢家骅,1988)。
保护措施建议 到目前为止,藏酋猴是所有猕猴属中了解最少的种。应当对加强该种的调查工作,对其种群数量、生境条件和分布区的现状进行深入了解,提出合理、现实的保护行动计划。四川省规划今后将增建的15个自然保护区,其中瓦山、贡嘎山、瓦灰山等六个区应有藏酋猴分布。主管部门应严格控制批准捕获,同时注意加强宣传教育。还应加强生态学的研究。并对数量较多的地方注意地方经济与自然保护的协调发展。只有十分必要时,可考虑在科学基础上开展饲养发展项目,进行驯化繁殖,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