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形态
成鸟(繁殖羽):头顶羽毛黑褐,边缘栗褐色,或栗色延伸至枕部和耳区。额区和眉纹白色,眼先有暗纹。后颈灰色,密布黑褐色条纹。上背黑色,羽缘灰色或栗色。肩羽深栗红色,各羽缘白色并有黑色次端斑。翼上覆羽、三级飞羽灰褐色,具灰白缘。飞羽黑褐色,初级飞羽的羽干多为白色。腰、尾上覆羽和尾羽黑褐色,腰的两侧白色,外侧尾羽苍灰色。下体白色,但颈、胸有许多暗褐色条纹。翼下白色。
成鸟(非繁殖羽):上体发灰,头顶有褐纹。肩背部无栗褐色。眉纹白色。下体白色,胸侧有少量灰色斑纹。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端部略微下曲。腿黑色,前趾基部具半蹼。
量衡度 (mm,g;据 Prater et al.,1977;Hayman et al.,1998)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 64—97 140—170 21—30 94—103 38—45 20—25
成鸟(繁殖羽):头顶羽毛黑褐,边缘栗褐色,或栗色延伸至枕部和耳区。额区和眉纹白色,眼先有暗纹。后颈灰色,密布黑褐色条纹。上背黑色,羽缘灰色或栗色。肩羽深栗红色,各羽缘白色并有黑色次端斑。翼上覆羽、三级飞羽灰褐色,具灰白缘。飞羽黑褐色,初级飞羽的羽干多为白色。腰、尾上覆羽和尾羽黑褐色,腰的两侧白色,外侧尾羽苍灰色。下体白色,但颈、胸有许多暗褐色条纹。翼下白色。
成鸟(非繁殖羽):上体发灰,头顶有褐纹。肩背部无栗褐色。眉纹白色。下体白色,胸侧有少量灰色斑纹。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端部略微下曲。腿黑色,前趾基部具半蹼。
量衡度 (mm,g;据 Prater et al.,1977;Hayman et al.,1998)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 64—97 140—170 21—30 94—103 38—45 20—25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繁殖期头顶和耳区渲染栗褐色。上体黑褐色,各羽羽缘白色或灰色。肩羽栗红色,在背上连接成V形图案,各羽缘白色并有黑色次端斑。下体白色,颈、胸有暗褐色斑纹。嘴峰2.5—3倍于嘴基至眼圈的距离,略长于其他小型滨鹬。腿黑色,前趾基部微具半蹼。
生物学
西方滨鹬在中国是旅鸟或迷鸟。据王嘉雄等(1991),迁徙时偶然出现在河
口、海滨沙洲、沼泽地带。在台湾做鸟类环志(系放)时曾捕获。最近的一次记录是2000年5月1日有2只出现在台湾的新竹(见:OBC Bull,2000,32:72—73)。喜欢采食甲壳类、软体动物和昆虫等。在北戴河的海滨曾有过1次记录(马敬能等,2000)。据Butler et al.(1997)的研究,顺风对鸻鹬类长距离迁徙是绝对有好处的。春季观察西方滨鹬的北飞,顺风时的体重下降率(<0.4g/day)比无风时(0.4—1.0g/day)的要低,飞行速度也要快些。通常这种小型滨鹬的迁飞速度为每小时38 km,顺风时可达到70—97 km。
口、海滨沙洲、沼泽地带。在台湾做鸟类环志(系放)时曾捕获。最近的一次记录是2000年5月1日有2只出现在台湾的新竹(见:OBC Bull,2000,32:72—73)。喜欢采食甲壳类、软体动物和昆虫等。在北戴河的海滨曾有过1次记录(马敬能等,2000)。据Butler et al.(1997)的研究,顺风对鸻鹬类长距离迁徙是绝对有好处的。春季观察西方滨鹬的北飞,顺风时的体重下降率(<0.4g/day)比无风时(0.4—1.0g/day)的要低,飞行速度也要快些。通常这种小型滨鹬的迁飞速度为每小时38 km,顺风时可达到70—97 km。
国外分布
国外分布于美国(阿拉斯加),加拿大,俄罗斯(西伯利亚
东北角楚科奇半岛);越冬至墨西哥湾及中美洲岛屿;偶然分布于日本和澳大利亚等。
东北角楚科奇半岛);越冬至墨西哥湾及中美洲岛屿;偶然分布于日本和澳大利亚等。
国内分布
分类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