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甫树蛙

chenfui   Liu
   

  185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描述
雌性体长13 mm,灰黑色。头部:复眼无带(回潮);额灰黄色,基宽略窄于顶宽,着生黑毛,基部多白毛,高约为基宽的7倍;基胛长三角形,棕色,与亚胛连接,与复眼分离,中胛棕色,粗线状,与基胛连接,略长于基胛;亚胛灰白色,覆粉;颜与颊灰白色,着生浅黄色毛;口毛浅黄色。触角棕色,柄节和梗节着生黑毛,鞭节基环节长为宽的1.7倍,背突明显,端环节略短于基环节。下颚须黄色,第1节覆长白毛,第2节长为宽的4倍,覆黑毛和白毛,基部多白毛。喙暗棕色,着生暗棕色毛。胸部:背板灰黑色,覆黑毛和棕色毛,具5个到盾片后缘的灰白色纵条,小盾片色同盾片,背侧片灰白色,着生黑毛和棕色毛;侧板灰棕色,着生棕黄色毛和黑毛;足灰棕色,着生棕色毛,前足胫节基部2/3和中、后足胫节大部分棕色,端部及跗节棕黑色,着生黑毛。翅透明,翅脉棕色,R4脉无附脉,R5室封闭具柄。腋瓣灰棕色,两腋瓣交接处具棕色毛。平衡棒黄棕色,球部两侧略暗。腹部:背板灰棕黑色,着生黑毛,第2-6背板中央具白色三角,中三角为正三角形,达所在节的前缘,第2-4背板具亚侧白斑,各背板后缘具窄的浅黄色带。腹板灰棕黑色,具浅色后缘带,中央具黑毛宽纵条。
雄性未详。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复眼无带;额高约为基宽的7倍,基胛与亚胛和中胛均连接;亚胛覆粉;触角棕色,基环节略长于端环节;下颚须第2节长为宽的4倍;胸部盾片灰黑色,具5条灰白色纵纹;翅Rs室封闭具柄;腹部背板灰棕黑色,具3列浅色斑,中三角白色,正三角形,达所在节的前缘。

生物学

生物学资料 该蛙生活在海拔900—3000m的小水沟或小池塘旁或梯田边,黄昏时可听到雄蛙发出“dér —, dér —, dér —,…”的鸣声,音清脆且具弹音,常常群蛙共鸣,相互呼应。闻声追踪,可发现该蛙多匍匐于芭蕉叶上或灌木叶片上或草丛中,有的也隐匿在石下或石缝中,在电光照射下该蛙一般不动。产卵季节为5—7月。曾于12月中旬,在峨眉山海拔1200m处的小池塘内见到此蛙的蝌蚪。

国内分布

地理分布 四川(峨眉、洪雅、荣经、汉源、天全、宝兴、筠连和兴文)、重庆市(南川、酉阳、秀山)、湖南(桑植)、湖北(利川)、贵州(绥阳)、江西(井冈山)、福建(北部)。

标本信息

[Type locality: Dinghushan, Guangdong, China]
观察标本正模♀,广东鼎湖山,1965.V16,林平、罗裕良,保存在AMMSC。

其它信息

词源 本新种以我国著名生物学家胡经甫的名字命名。类似于原野虻T. amaenusWalker,但原野虻的额中胛黑色,触角鞭节端部和端环节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