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Tinca tinca   Linnaeus
   

  380  浏览



形态描述

主要性状 体较高,侧扁,腹部圆,尾柄的高度比尾柄的长度略小。头较短,口小,端位,口角有一对很短的须。眼中等大,位于头侧正中轴之稍上方,眼间稍隆起,颊部窄。下咽齿1行,侧扁,齿冠比较膨大,稍倾斜,中央有一沟纹,顶端略呈钩状。鳞细小,排列非常紧密,侧线直,侧线鳞 。背鳍条3,8,短且呈圆形,无硬刺,起点在腹鳍之稍后。臀鳍条3,7。尾鳍后缘几乎平切,或微凹。体色在水中时大多呈麦黄色,捕起后很快变灰黑色,腹部灰白,各鳍呈灰黑色。

生物学

生殖 性成熟年龄为3-4龄,通常雄体较雌体成熟为早。产卵期为5月下旬至7月,分批产卵,怀卵量约为36-40万粒,卵小,产出后附于水草上。性成熟期间雄体腹鳍的第2根不分枝鳍条粗大,雌体无此特征。
年龄和生长 据新疆的资料,2龄鱼体重为187克左右,3龄鱼体重为296克左右,4龄鱼体重约为302克左右。

生境信息

生活习性 多栖息于多水草的静水或泥底的缓流水体中,是一种底栖鱼类,所要求水中含氧量不高,同时对水质亦无苛刻的要求,所以能生活在其它养殖鱼所不能栖息的水体内。生殖与肥育时不作远距离的洄游,冬季时栖息于江河、湖泊的深水层,将身埋于泥中。
食性 幼鱼在春季解冻之后,即能主动摄食,此时多以浮游动物为食,但不久即改为杂食性,既食底栖无脊椎动物,如摇蚊和其它昆虫的幼体、软体动物、甲壳类,而且也食水底腐败的有机物质。肠短,其长度与体长约相等。夏季摄食强度大,冬季很少摄食,而成休眠状态。

国内分布

原分布于欧洲大陆各水体中,扩展到中亚。在西伯利亚则多分布于鄂毕河和叶尼塞河中游。在我国仅见于新疆布尔津地区。

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生长较鲤鱼慢些,最大个体可达700毫米,重达15市斤,在天然水域中产量不大,而在新疆北部的疆海渔场,其捕捞量也甚为可观,以食料广泛,要求条件低,很有可能发展为养殖对象。在欧洲虽没有专养丁■者,而往往在养鲤鱼池塘中兼放少数丁■,以清理塘底鲤鱼的遗食。故也可认为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养殖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