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蛇

Chrysopelea ornata   Shaw
   

  1552  浏览



形态描述

描述依据标本 云南永德1雄、勐腊1雄,海南1幼雄。
形态描述 体型细长,全长雄性(530+210)mm勐腊)及(628+247) mm(永德),尾长占全长的0. 28。文献记载最大全长可达1400(mm)。
背面黄绿色背景上有一系列约100余条黑色横斑,系由于每一黄绿色鳞片边缘色黑,几乎每一鳞片中央有一黑色纵纹,这些黑色缀成网纹;又由于每隔一定距离的背鳞纯黑色,这些黑色鳞片便形成黑色横斑。腹面两侧棱之间浅绿色,每一腹鳞及尾下鳞的两侧棱之外各有一黑点或腹鳞及尾下鳞的两侧缘黑色。头背呈黑色网纹,具4条黄色窄横斑,上唇及颔部黄绿色。
头大,与颈区分明显;吻端宽圆而略扁平;眼大,瞳孔圆形。颊鳞1枚,甚低;眶
上鳞突出于头背,额鳞钟形;眶前鳞1枚,甚高,向上楔入头背;眶后鳞2枚,上大下
小;颞鳞前中后3对,呈2+2+2,几乎等大,海南标本左侧上前颞鳞裂为前后二片;唇鳞每侧9枚,4-2-3式或3-3-3式;下唇鳞每侧10枚,前5枚切前颔片;颔片2对,几等长,前对彼此相切,后对前部中央有一隙缝,后部为小鳞分开。背鳞17-17-13行,中段中央数行微棱;腹鳞雄性219-222枚,侧棱显著且有缺刻,最后一枚腹鳞纵分为二是本种的特征之一;肛鳞二分;尾细长,尾下鳞双行,雄性132-140对,亦具显著侧棱及缺刻。
永德标本上颔齿20枚,最后3枚较大,为沟牙。

大小

体型细长,全长雄性(530+210)mm勐腊)及(628+247) mm(永德),尾长占全长的0. 28。文献记载最大全长可达1400(mm)。

生物学

生活于海拔(550-1040)m的滇西南高原热带季雨林乔木或灌木上。何晓瑞(1990)报道勐腊县的金花蛇采于1985年7月28日下午5点、海拔600m的勐
腊县城南部边缘的居民点附近的女贞((Ligustrum lucidum)树上,当时该蛇缠绕在枝条上,当走近时,它迅速沿着树枝爬行到另外的枝条上,达数米之远。勐腊县位于云南的最南部,县城约位于东经101°35',北纬21°2',是一个较大的平坝,有南腊河由北向南经城东部流入澜沧江。勐腊县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 90C,雨量充沛,植被为热带雨林、季雨林,相对湿度常达90%以上。城的近郊,特别是南腊河两岸大量种植三叶橡胶(Hevea brasiliensis)和甘蔗,农田中主要种植水稻。采集地点附近约一二百米范围内种植有芭蕉(Musa basjoo)、香蕉(Musa nana)、芭蕉芋(Canna edulis)、三叶橡胶、番木瓜(Carica papaya)、椰子(Cocos nucifera)等植物。据文献记载,本种常出现于住宅附近,树栖攀援能力极强,可从树上滑落到地面。常见其以尾部缠绕于树上,将头躯腾空作攻击姿势。白天活动。食性广泛,吃鼠、蝙蝠、小鸟及蛇等,常吃蜥蝎类,尤其是壁虎。卵生,产卵6-12枚。

生境信息

生活于海拔(550-1040)m的滇西南高原热带季雨林乔木或灌木上。何晓瑞(1990)报道勐腊县的金花蛇采于1985年7月28日下午5点、海拔600m的勐
腊县城南部边缘的居民点附近的女贞((Ligustrum lucidum)树上,当时该蛇缠绕在枝条上,当走近时,它迅速沿着树枝爬行到另外的枝条上,达数米之远。勐腊县位于云南的最南部,县城约位于东经101°35',北纬21°2',是一个较大的平坝,有南腊河由北向南经城东部流入澜沧江。勐腊县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 90C,雨量充沛,植被为热带雨林、季雨林,相对湿度常达90%以上。城的近郊,特别是南腊河两岸大量种植三叶橡胶(Hevea brasiliensis)和甘蔗,农田中主要种植水稻。采集地点附近约一二百米范围内种植有芭蕉(Musa basjoo)、香蕉(Musa nana)、芭蕉芋(Canna edulis)、三叶橡胶、番木瓜(Carica papaya)、椰子(Cocos nucifera)等植物。据文献记载,本种常出现于住宅附近,树栖攀援能力极强,可从树上滑落到地面。常见其以尾部缠绕于树上,将头躯腾空作攻击姿势。白天活动。食性广泛,吃鼠、蝙蝠、小鸟及蛇等,常吃蜥蝎类,尤其是壁虎。卵生,产卵6-12枚。

国外分布

国外分布于斯里兰卡,印度,缅甸,中南半岛,向南经马来半岛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

国内分布

Pope (1935: 318)在《The Reptiles of China》一书中列入此种。其依据可归纳为:① Boettger (1888)报道von Moellendorff在香港市政厅博物馆见到过一号香港标本;②Wall (1903)报道上海博物馆一号不知产地的标本,以及③Stanley “1914”(1915)记载上海博物馆金花蛇标本产地为福建。Pope本人并未看到过采自中国的标本,但基于香港记录的可靠性,他提出有可能在海南岛发现金花蛇(同上引证320页)。此后,胡步青、黄美华等(1958)将自浙江龙泉及天目山采到的3号标本鉴定为金花蛇,并描述为新变种“龙泉绿树蛇”。“龙泉绿树蛇”实际是灰腹绿锦蛇Elaphe frenata的同物异名。国内出版的一些图谱、手册、检索、区系报告、专志等,均列有金花蛇,记其分布地则有福建、广东(实际指香港)、浙江(依据误订的龙泉绿树蛇)以及云南[可能依据Pope(1935:320)有“Wall (1925:819)报道缅甸腊戍标本,使金花蛇的分布相当靠近云南边界”之句]。其来源如上,并无实物依据。
上海自然博物馆确藏有金花蛇标本一号,可能就是前述Wall与Stanley提到的那号
标本。杨大同等(1983)记载云南永德有金花蛇,赵尔苾与Jl. Боркин (L. Borkin,
1990)报道圣彼得堡俄罗斯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有1888年A.O.Herz采自海南岛的1号 金花蛇(ZIR7516)并有形态描述。何晓瑞(1990)报道在云南勐腊采到金花蛇(YNU85501),对其形态与生境有详尽介绍。综上所述,我国有金花蛇确切无疑,已知其分布地如下:
福建(据Stanley[“1914”(1915):29])、香港(据香港市政厅博物馆标本)、海南(据圣彼得堡俄罗斯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ZIR7516))、云南[永德(KIZ791174)、勐
腊(YNU8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