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凤蝶

Papilio machaon   Linnaeus
   

  388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成虫:翅展90—120 mm。体黑色或黑褐色,胸背有2条八字形黑带。翅黑褐色至黑色,斑纹黄色或黄白色。前翅基部的三分之一有黄色鳞片;中室端半部有2个横斑;中后区有1纵列斑,从近前缘开始向后缘排列,除第3斑及最后1斑外,大致是逐斑递增大;外缘区有1列小斑。后翅基半部被脉纹分隔的各斑占据,亚外缘区有不十分明显的蓝斑,亚臀角有红色圆斑,外缘区有月牙形斑;外缘波状,尾突长短不一。翅反面基本被黄色斑占据,蓝色斑比正面清楚。
雄性外生殖器上钩突短宽;颚形突弯曲;抱器瓣呈梯形,抱器腹很长,抱器背很短,抱器端直而倾斜;内突锯片状,约为抱器瓣长度的1/2;阳茎中等长,端部较细。
雌性外生殖器产卵瓣半圆形;前阴片分三叶,两侧宽,中叶窄,三叶端缘呈齿状;后阴片横宽,骨化程度差;囊导管细长,交配囊较小,椭圆形;囊突大,长条状,大约与交配囊等长。
幼虫:幼龄时黑色,有白斑,形似鸟粪。老熟幼虫体长约50 mm,长圆桶形,但后胸及第1腹节略粗。体表光滑无毛,淡黄绿色,各节中部有宽阔的黑色带1条。后胸节及第1—8腹节上的黑条纹有间距略等的橙红色圆点6个,色泽鲜艳醒目。

生物学

生物学 每年发生代数因地而异。在高寒地区每年通常发生2代,温带地区一年可发生3—4代。成虫将卵产在叶尖,每产1粒即行飞离。幼龄幼虫栖息于叶片主脉上,成长幼虫则栖息于粗茎上。幼虫白天静伏不动,夜间取食为害,遇惊时从第1节前侧伸出臭丫腺,放出臭气,借以拒敌。台湾亚种Papilio machaon sylvinus分布在台湾海拔600—3500 m的山区。在高山区成虫春季到秋季出现,在深秋、冬季迁移到海拔低的山区繁殖,在高山区以蛹越冬。卵期约7天,幼虫期35天左右,蛹期15天左右。成虫喜欢访花吸蜜,少数有吸水活动。

生境信息


寄主 伞形花科植物(茴香、胡萝卜、芹菜等)的花蕾、嫩叶和嫩芽梢。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新疆、山西、陕西、甘肃、青海、云南、四川、西藏、江西、浙江、广东、广西、福建、台湾

经济用途

药用价值:干燥幼虫入药。夏季在茴香等伞形花科植物上捕捉幼虫,以酒醉死,焙干研粉备用。有理气、止痛、止呃等功能。主治胃痛、小肠疝气、噎嗝等。用量每次2—3只。

其它信息

药用价值:干燥幼虫入药。夏季在茴香等伞形花科植物上捕捉幼虫,以酒醉死,焙干研粉备用。有理气、止痛、止呃等功能。主治胃痛、小肠疝气、噎嗝等。用量每次2—3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