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雄性成鸟 上体石板蓝色,有一显著而宽阔白色眉纹,从前额向后伸延达眼的上方;有一条狭小的前额线,眼先、颏及两颊等黑色;肩羽和翅上覆羽均与背部同色,大覆羽略褐,末端槠色;飞羽褐,羽缘橄榄褐;尾暗褐色;外侧尾羽各具白色显著羽基。 喉、胸橙棕色, 下胸及两胁逐渐变浅,至腹部及尾下覆羽,几近白色。
雌性成鸟 上体包括两翅和尾等均橄榄褐色,在腰及尾上覆羽稍沾棕黄色;飞羽和尾羽的羽缘浅棕色。下体棕黄,胁部灰褐,喉及腹部变浅,几近黄白色。
雌性幼鸟 (1956年6月22日采自云南屏边苗族自治县) 上体暗褐色,头顶和背部具棕黄色羽干斑,至腰部则逐渐消失。下体暗黄色,在胸部稍深浓,各羽有暗褐色,羽缘和斑点,形成鳞状。
虹膜暗褐;嘴黑, 跗蹠肉红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4) 8.4 103 12,1 58.5 42.5 17.9
(8-9) (99-110) (12-12.5) (53-61) (41-43) (17-18.5)
♀ (1) 118 11.5 60 41 17.5
雌性成鸟 上体包括两翅和尾等均橄榄褐色,在腰及尾上覆羽稍沾棕黄色;飞羽和尾羽的羽缘浅棕色。下体棕黄,胁部灰褐,喉及腹部变浅,几近黄白色。
雌性幼鸟 (1956年6月22日采自云南屏边苗族自治县) 上体暗褐色,头顶和背部具棕黄色羽干斑,至腰部则逐渐消失。下体暗黄色,在胸部稍深浓,各羽有暗褐色,羽缘和斑点,形成鳞状。
虹膜暗褐;嘴黑, 跗蹠肉红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4) 8.4 103 12,1 58.5 42.5 17.9
(8-9) (99-110) (12-12.5) (53-61) (41-43) (17-18.5)
♀ (1) 118 11.5 60 41 17.5
鉴别特征
雄鸟上体石版蓝色, 有一显著的白色眉纹.颏黑,喉及胸等均橙棕色。雌鸟上体橄榄褐。眉纹及眼圈淡黄。下体的橙棕色较雄鸟浅淡。
大小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4) 8.4 103 12,1 58.5 42.5 17.9
(8-9) (99-110) (12-12.5) (53-61) (41-43) (17-18.5)
♀ (1) 118 11.5 60 41 17.5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4) 8.4 103 12,1 58.5 42.5 17.9
(8-9) (99-110) (12-12.5) (53-61) (41-43) (17-18.5)
♀ (1) 118 11.5 60 41 17.5
生物学
生态 棕胸蓝姬鶲是山地鸟类。夏季见于1750-2500 m的山区,冬季在云南西双版纳见于890-1030 m 的山地。平时多成对或小群活动于稠密潮湿的密林、灌丛及矮树上,在树枝间飞来飞去,有时也在树干上跳动,摆动尾羽,以捕捉树上昆虫为食,也捕食飞虫,有时也降落到地面上觅食,食物为昆虫及蚯蚓等物。据 Ali (1972) 指名亚种, 于4-7月间 ,在喜马拉雅山区 2100-3000 m. 处繁殖. 巢由苔藓等物构成. 呈深杯状,内垫以细根、毛发、羽毛等,外覆以碎树皮、蜘蛛丝.巢通常位于树洞或露出地面的树根下面或苔藓及树枝的堆积物中.据峰须贺正(1950), 台湾亚种 (innexa) 于5-6月间在台湾阿里山的海拔 2100 m处繁殖, 有一巢筑在离地面 2 m的橡树上,巢由绿苔构成, 呈卵园形,巢高17-17.5,巢宽9 ,巢底2.5-5 cm ,出入口在巢的上部一侧,大小为3.5 x 4.5 cm 。巢内有卵三枚,呈长卵形,纯白色无光泽,大小为19 x 13, 18.5 x 13.2, 18.1 x 13.1 mm 。鸣声似“tsit-sit-si-sii”颤声,重复的单音节“sip” (约翰·马敬能等, 2000)。
国外分布
印度的阿萨姆邦, 印度北部, 尼泊尔, 缅甸, 泰国, 越南, 马来西亚, 菲律宾, 印度尼西亚等地。
国内分布
分类讨论
棕胸蓝姬鶲有20亚种, 在国内纪录有3亚种,现将它们的区别, 列于下:
见图中国棕胸蓝姬鶲亚种特征
见图中国棕胸蓝姬鶲亚种特征
其它信息